周子凯
摘 要:水资源承载能力,即在特定的技术、经济、政治时期,水资源能利用和开发的最大限度,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有限性、动态性和区域性。通过这些特征,能更加全面、精准地判断水系统为社会发展提供的动力。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结构、水资源存量、区域自然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本文主要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提升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系统;区域自然环境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18)08-0068-02
Ways and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ZHOU Zikai
(Water Conservancy Bureau of Xinyang,Xinyang Henan 464000)
Abstract: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that is, in a specific technical, economic, political period, the maximum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t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fuzziness, finite, dynamic and regional. Through these characteristics, we can mak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precise judgement of the power provided by the water system for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water resources and regional natural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mainly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and the research to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promotion strategy.
Keywords: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water system;regional natural environment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水资源承载能力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其是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可精准地判断出在特定区域内,水资源能为社会生活生产、经济技术发展提供的最大動力,同时也能凸显其在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方面的强大作用。因此,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水资源承载能力概述
1.1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
目前,关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相关研究文献较多,但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通常情况下,认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其核心问题是环境、资源、人口及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问题。具体可归纳为,在特定的生态、生活、生产环境下,水资源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人口发展所提供的最大价值[1]。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由承载主体和承载客体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关系组成,以水资源作为承载主体,以与水资源有关的或以水资源为主要支撑条件的各种系统作为客体,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所能承载的最大能力。其中,承载主体主要是可利用的、有效的水资源,而承载客体却相对较为广泛,包括环境要素、生态要素、社会要素及经济要素等。同时,还应对不同发展时期的水资源有效应用程度、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等进行综合考量。
1.2 影响要素
在特定区域内,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及人们群众的生活质量,会对水资源承载能力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主体是水资源系统,会对水资源承载能力产生直接影响,而其客体一般均为可对其产生反作用的相关因素,如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劳动力、人口数量、消费结构和水平、宗教信仰和政策法规等,这些因素均会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指标产生影响。另外,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主体和客体之间还会产生一定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发展和变化[2]。
2 水资源承载能力发展特点研究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资源承载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与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及人们生活质量的稳步提升息息相关,且其自身存在独特的内涵。因此,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变得更加烦琐和复杂。水资源承载能力往往会随着水资源开发条件、目标、阶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水资源承载能力既是水资源研究、水文循环研究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与环境系统、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发展特点如下。
①区域性。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主要是结合区域的供需平衡状况,分析水资源对环境、经济、人口协调稳定发展的支撑能力。这一能力并非恒定不变,而是会随着环境、经济和人口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②动态性。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人们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方式不同,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和利用率也存在差异化特征,因此,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也有所不同。同时,水资源系统自身质和量的变化,也会导致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改变。
③有限性。在特定的发展时期和阶段,受经济和技术的影响,水资源属于有限资源,且其容量也十分有限,故水资源承载能力对环境、社会经济提供的支持也是限制的。
④模糊性。在研究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过程中,往往涉及经济、社会和自然等各要素,在这些要素的影响及系统耦合的作用下,加之人们认识水平有限,共同导致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模糊性。
⑤可增强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在此情况下,人们会不断拓展水资源的应用范围,并提升应用效率,如此也会间接提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3 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3.1 重点发展水利工程,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采用各种手段对水资源进行开发、控制、管理和调节,以避免水旱灾害的发生。例如,城市和工农业供水、河湖治理、水利工程建设、抗旱、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人工发电、旅游和航运等,均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水利和资源水利而言,一定要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实践和经济发展状况。其中,资源水利包括水资源的利用、保护、配置和治理等;现代水利则是重点落实水资源的利用、保护、配置和治理等,以确保水利工程设施的高效运转,保证资源配置效果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
3.2 完善取水许可制度,严格进行水定额管理
在水资源管理过程中,取水许可制度是体现国家对水资源实施权属统一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水资源管理的核心,贯穿于水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开发、利用、保护和监测的全过程,有利于实现水资源良性循环状态下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强化管理。在完善该制度的过程中,应严格落实好监督和管理工作,通过计划用水,形成定额管理工作模式,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辅相成。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优化配置,满足水资源的实际需求,而水资源的定额管理,是生态系统构建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水利管理部门可结合自身实际的水情、市情,因地制宜,统筹兼顾,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必要时可进行分类管理。同时,还可开展水平衡试验,完善相关水资源管理制度,并监督其执行过程,积极开展节水工作,最大限度地提升水资源利用率。
3.3 节约水资源,积极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
积极树立资源概念,严格遵守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发展特点,通过水资源总量对产业规模进行评估,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适当限制高耗水产业。对于新建的取水项目,若其未能落实好节水措施或没有用水指标,则不予以审批;对于已建成的取水工程,需完善其计量措施,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完善、可行的节水措施,测定实际的用水指标,最大限度地凸显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在促进节水方面的重要作用。另外,还可大力开发节水农业,转变以往的粗放化管理模式,积极开展高效、新型的现代旱地作业和节水灌溉农业,对传统的灌溉方式加以改进和优化,坚持工程节水措施和非工程节水措施并重的发展模式。同时,还可将城市工业节水措施和工业灌溉节水措施有效结合起来,积极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科学合理地应用水源。
4 结语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水资源承载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因素众多,必须从全局入手,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尤其是要结合区域的實际发展状况,因地制宜,以制定出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全面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孙伟.西安市污水资源化对水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34):78-65.
[2]李娟,王丽萍,纪昌明.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研究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1):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