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成功召开

2018-09-10 20:58叶晓婷郑挺颖
环境与生活 2018年8期
关键词:院士污染生态

叶晓婷 郑挺颖

8月3日至5日,为期3天的“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在安徽省合肥市成功召开。年会主题为“助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中外专家学者、企业家与环保人士等2500余人与会,交流学术进展,探讨科技创新,展示绿色技术,共商合作之道。年会形式多样,有主旨报告会、专题分会场报告、论坛、研修班和环保科技创新成果展、数据库专题决赛等多种方式,展现了专家、学者的学术风采,以及最新科研成果,并为产学研创造了对接“联姻”平台,促进创新技术成果转化。

8月3日上午,“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举行开幕式。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黄润秋,安徽省副省长周喜安、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安徽光机所首席科学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刘文清,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任南琪,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张偲,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丰昌,生态环境部科技标准司司长邹首民、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陆新元和任官平,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周琪、欧盟环境总署技术官员米歇尔·加拉托拉、英国自然环境委员会戈登·麦克格雷戈等领导和嘉宾,以及中外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与各界环保人士等2500余人出席了会议。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黄润秋在开幕致辞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生态环保科技创新要服务于环境管理决策,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现代化。

中外专家主旨演讲展现前沿科技

此次年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均设“特邀报告会”。开幕式的特邀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安徽光机所首席科学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刘文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张偲,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丰昌,围绕“大气环境立体监测技术新进展”“南海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国环境基准初步思考”等议题分别作了主旨演讲,专家们结合丰富的图表、动图、视频等方式,展示了自己团队在环境监测、海洋生态修复所做的前沿研究成果,对我国环境基准设置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欧盟环境总署技术官员米歇尔·加拉托拉的演讲题目为《欧洲环境足迹:方法论框架与政策展望》,他总结了欧洲过去8年环境足迹工作的研究进展。

在闭幕式的特邀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江桂斌的报告题目是《环境污染健康影响研究的前沿与社会需求》。江桂斌院士以详实的数据、多样的图表展现了化学品、微生物、空气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强调应加强表观遗传学、流行病学、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任南琪作了题为《海绵城市——城市水循环系统4.0》的主旨报告。他指出了前期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些常见问题,如专项规划理念不清,目标不明,只追求碎片化工程施工,工程设计队伍严重匮乏,设计教条化,没有一城一策。任院士认为,海绵城市应该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重点解决城市“涝灾”与城市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现地表水资源、污水资源、生态用水、自然降水、地下水等统筹管理与利用,缓解热岛效应,确保社会水循环和自然水循环相互贯通。任院士还从环境管理角度建议尽快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与规范,并开发出适合国情的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数值模拟模型。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段宁,解析了“实时原样分析技术及在污染物过程监测中的应用”。他说,很多污染事故若能事先预警就可以避免发生,但监测一些样品往往需要进行很多“预处理”,比如稀释,这就导致误差大,还要加入一些化学试剂,工序复杂,耗时长,耽误了预警时机。而“实时原样分析”——分析一个样品,样品不需要任何预处理,马上就得出分析结果,不需要等待,可避免许多事故的发生。有了这项技术,就可以在污染物过程监测中取消复杂的物理预处理过程和化学处理过程。

英国自然环境委员会委员戈登·麦克格雷戈作了题为《环境科学和领先技术的实践应用》的报告,分享了英国海洋监测、水体修复、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前沿技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的报告主题是“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他指出,要通过完善制度来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这是政府要做的事情,有5个基本办法,一是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来增加生态产品的价值;二是生态补偿;三是税费制度,对那些不利于生态的产品行为要通过征税制止;四是设计好价格机制,很多生态产品是有价值的,定出价格可以释放信号,起到引导作用;五是要完善交易机制,尤其是碳汇交易机制,通过交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高端论坛谈挥发性有机物防控

据主办方介绍,第二届环保科技创新发展高端论坛在8月4日上午成功举办。今年的论坛主题是“VOCs(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排放与臭氧形成机制及防控”。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到场并发言,他说:“当前,有两个现实情况摆在面前,不容回避:一是颗粒物组分中有机物含量高,在重污染天气下占比可高达30%左右,其中由VOCs转化形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是重要组分。二是臭氧污染整体形势恶化,呈现出浓度逐年上升、超标天数明显增加、首次超标时间逐年提前、污染区域逐步扩大的趋势,已成为继颗粒物之后引起政府和公众关心的又一污染问题。”

黄润秋指出,“我国VOCs污染防治工作仍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一是底数不清,排放特征不明。VOCs排放源相对复杂、量大面广,无组织排放监测难度大,定义和估算范畴不一致,使排放清单编制面临一定挑战;二是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产品VOCs含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缺失,石化等重点行业VOCs泄漏检测与修复标准也尚未出台;三是缺乏有效适用的治理技术。VOCs涉及的行业和种类众多、源排放特征十分复杂,使得VOCs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难以選择。”

随后,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院长叶代启教授作主题报告,题目为《“十三五期间国家VOCs排放特征与变化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刘文清作了题为《VOCs现场监测技术进展》的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远航教授的报告题目则是《二次污染防控与VOCs治理》。

与会知名专家学者以及石化行业、家具行业、印刷行业和涂料行业的代表围绕主题献言献策,探寻改善VOCs(挥发性有机物)环境质量的途径,以促进VOCs污染防治工作和我国“十三五”VOCs减排目标的有序推进。论坛专家的观点在进一步讨论、整理之后,将成为提供给中央高层的专家建议书。

丰富的奖项激励青年创新

年会开幕式上,主办方还颁发了“2017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2018年度环保科技创新实用成果”,与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独家合作的“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2018)光大国际优秀论文奖”,以及“2018年度全国高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和“《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度十佳优秀论文奖”等6个奖项。

值得一提的是,为激发青年环保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活力,鼓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该学会不久前创设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今年经过严格评审,从82位经分支机构、地方学会、专家和常务理事提名推荐的候选人中,评出了30位“第一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获奖人,其中8位获金奖、22位被评为“优秀奖”。

青年科学家专场成亮点

今年年会的另一大亮点是人才梯队的建设,主办方专门为青年环境科学工作者提供了一展才华的舞台——青年科学家专场。据主办方介绍,这是应黄润秋理事长的倡导和提议,给年轻科学家提供舞台和发展空间。

作为年青一代的科学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温宗国教授基于能耗及污染物排放问题,分析了行业节能减排协同控制和管理路径优化;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杜林教授分析了大气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机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谢明辉副研究员针对“清洁生产与生命周期评价”作了报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徐向荣研究员介绍了“我国海洋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效应研究”;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郑一教授谈了“水资源-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模拟与管理:黑河流域研究进展”。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王国庆研究员介绍了“信息化技术在土壤环境调查监测中的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穆杨教授作了“废水资源化”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张华研究员则谈了我国土壤汞污染现状、风险及防治。

除了设置青年专场,年会还在其他分会场邀请了许多青年科学家作报告。

黄润秋副部长作专题报告

在3天的会议中,有一场会议观众爆满,超过700人的会场满满当当,那就是8月4日下午举办的“专题报告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黄润秋在会上作了题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专题演讲。

黄润秋副部长介绍:“今年5月18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那么,如何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呢?黄润秋副部长认为,“精髓集中体现在‘八观上——‘深邃历史观、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基本民生观、整体系统观、严密法治观、全民行动观、全球共赢观。这‘八观回答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因为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关键是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要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因为它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说到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形势,黄润秋副部长概括为五个“前所未有”。一是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二是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三是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四是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五是环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那么,接下来如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黄润秋谈到:一是明确指导思想,即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二是压实政治责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关键要严格考核问责”。三是把握好核心追求——改善环境质量。四是立足基本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有什么问题突出解决什么问题。五是形成一套策略方法。

在演讲现场,黄润秋副部长播放的幻灯片里有不少地方被污染前后的对比照,被污染前风景优美,被污染后污水横流,触目惊心。

特设“成果转化”平台

年会广泛探讨的一个话题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中,如何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闭幕式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王志华主持了“环保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绿色发展对话”,任南琪院士、段宁院士、戈登·麦克格雷戈先生、李佐军副所长和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凌锦明等嘉宾,交流和探讨了环保科研成果转化中的“症结”,强调要寻求实现环保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与途径,研究科研与产业成功联姻的学问,实现双赢。

在推动需求对接和成果转化方面,本届年会比往年投入了更多精力,除了设置生态环保科技成果展、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成果展,还安排了生态环境保护CEO(首席执行官)圆桌会议、环保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交流会等活动。

604场学术报告为2500余人做学术“洗礼”

闭幕式末尾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做“学术总结”。他介绍,本届年会学术氛围浓厚,学术质量高,内容丰富,共计作604场学术报告,26个墙报展示,有55家企业展示了环保科技成果,年会还收录了608篇论文,涉及环境管理,环境科学研究与应用等议题。

今年年会安排了36个分会场、5个论坛、1个青年专场、4个研修班、1个竞赛(首次举办“全国互联网+生命周期评价竞赛”,搭建研究机构与行业和企业交流的平台),以及科技成果展,是个集会、展、赛、奖于一体、融合雄厚智力资源的大平台,与会者就环境创新技术与管理对策等进行了深入切磋。数十个分会场与论坛的“论剑”、竞赛及专题活动,主题与形式丰富多彩,成为年会思想风暴的一台台“发动机”,各路参会嘉宾在此论道,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为中国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据了解,此次会议更加注重发挥科学家在学术交流中的主体地位,有13个分会场由科学家自主开设、自发组织。此外,相比往年,此次年会主办方邀请了更多国际同行参会,并安排了“一带一路”环境科技创新与合作国际论坛。

今年,时间紧凑的年会还针对业内高度关注的热点行业新开辟了“高级研修班”活动板块,包括VOCs控制与全过程治理高级研修班、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与生态修复高级研修班,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政策高级研修班。

刘文清说,3天的会议让2500余名与会者接触到了最前沿的学术课题和观点,“是我国环保科技界的年度盛会”。

此次年会的联合主办单位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共合肥市蜀山区委员会、合肥市蜀山区人民政府、安徽大學。

猜你喜欢
院士污染生态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哪个罐子里的药被污染了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你是污染链的第一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