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江瑶
摘要:新世纪之后,我国的酒店行业迅速崛起,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但由于同类行业的竞争、社会的偏见、职业的压力等种种原因,导致了与酒店行业相关的人才流失情况严重,为遏制这种势头的继续发生,该文将结合自身所学及对此行业的了解,提出几点应对策略,望文中观点对减缓酒店人才流失,推动酒店行业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酒店;人才流失;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09-0084-01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酒店行业也日渐走向成熟,逐渐向着现代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使得酒店行业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文化水平、专业知识、职业素养等,而各项要求的提升,使工作难度也变得更大,迫使一些人員无法继续胜任此项工作,另外,一些国外知名酒店企业的纷纷入驻,更让一些专业人才涌入到那里,进一步加剧了我国酒店行业人才的短缺,故而,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是我国酒店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1 我国酒店行业人才现状
新世纪之后,专业人才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变成了人才资源的竞争,而对于我国新兴的酒店行业而言亦是如此,专业人才的加入,使得酒店的升级发展更加迅速,由此可见,专业人才对于酒店行业的至关重要,但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酒店行业发展形势虽然一片大好,但人才流失现象却颇为严重,仅2010年至2014年,酒店行业的员工流动率就达到24%左右,2014年到2016年更是达到了将近25%,与各行业6%~10%的人员流动率形成强烈的反差,人员流动固然可以提高行业的结构优化,但过度的人员流动则会造成行业发展严重失衡,而我国的酒店行业正是如此,人员流动过大,岗位空缺问题严重,严重阻碍了我国酒店继续向前的脚步。
2 酒店行业人才流失原因
2.1 工作繁重,压力过大
酒店行业是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行业,因此,对于员工的工作态度、服务质量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无论从工作态度、服务质量,还是仪表着装都有严格的规定,且员工要处于长时间的工作状态,一旦顾客有什么需求,就要第一时间帮助其解决,这种长时间的工作,让大多数员工感觉喘不过气来,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从事酒店服务行业离职的员工中,有接近60%的人是因为工作压力过大,而选择离开的,而另外一些人,则因为领导对于工作的过度施压和顾客带来的压力,而被迫离开,由此可见,酒店行业成为人员流动的大行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2.2 行业冲击,互挖墙脚
时代的发展,也推动着各行各业的不断变革,酒店行业亦是如此,按硬性配套豪华程度可分为豪华型、经济型、适用型等,按服务功能可分为主题酒店、度假酒店、农家乐等,各种不同理念酒店不断问世,使酒店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日益紧张,但由于我国的酒店行业兴起时间较晚,因此,在一些服务细节上还是与国外知名酒店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国外的酒店也看好了中国酒店市场,故而纷纷入驻其中,而相对而言,他们的福利待遇要好于国内,导致了部分人员纷纷跳槽,进而加剧了国内酒店的人才紧张,另外,国内之间的同行业竞争也是非常激烈,对于一些优秀的、能力突出的从业人员,不少同行业也会私下抛出橄榄枝,使酒店人员流动成了常态。
3 解决酒店行业人才流失的策略
3.1 调整制度、减轻压力
笔者认为节制人才流失可以从这几点入手,其一,酒店进行内部结构调整,可效仿国外一些知名酒店的经营管理模式,如希尔顿、圣达特、洲际国际酒店等,将员工按工作内容划分为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相对独立,这样每个员工只要完成职务范畴之内的工作即可;其二,提高管理层的管理能力,要让管理者深刻认识到,企业的管理不是靠一味地给予员工压力,要适度鼓励,并给予一定的工作指导建议;其三,调整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严谨加班现象出现,给予员工工作时间内一定的休息时间,减缓他们的精神疲倦。
3.2 广纳人才、提高待遇
人才之所以竞争如此激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培养的应届毕业生数量与社会的需求不成正比,高校虽然源源不断地向各类院校输送人才,但是却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可采用产学结合模式,酒店企业与高校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费用由企业承担,但所培养出的人才必须要为企业服务一定的时间,而对于企业已有人员,也可借助高校平台,对员工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使酒店的整体服务质量有所提升,另外,要提高薪金待遇,在节假日给予员工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也要对于工作积极的员工一定的嘉奖,给予有上进心的优秀员工一个优质的发展平台,以此留住人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酒店行业是一个人才流动较大的行业,虽然人才的流动有助于企业的结构优化,但过度的流动则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因此,调整制度、减轻压力、广纳人才、提高福利待遇,是我国酒店行业走向长远的必然,笔者相信,只要坚持这几点原则,我国的酒店行业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王雨.酒店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分析[J].中国商论,2017(24):123-124.
【通联编辑: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