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绒绣”在旅游纺织品设计中的“活态”传承

2018-09-10 00:04张媛媛赵玉安凌中王秀丽杨雅莉董辉
丝绸 2018年7期
关键词:工艺设计胶东纺织品

张媛媛 赵玉 安凌中 王秀丽 杨雅莉 董辉

摘要: 文章从胶东旅游纺织品现状入手,研究传统民俗技艺“割绒绣”在胶东地区旅游纪念品的创新性开发与应用,在保留传统技艺内质“魂魄”的前提下,打破以往对于传统工艺生搬硬套的模仿,从表现载体、制作技艺、消费模式等方面对“割绒绣”传统技艺进行普通民众参与其中的“活态”传承,并尝试进行设计实践。研究表明:“割绒绣”作为胶东地区传统民俗技艺有生命的传承,必须保留传统民俗“魂魄”的同时,以现代人的审美诉求为引领,为割绒绣注入新鲜“血液”,使其“活态”传承。

关键词: 割绒绣;纺织品;旅游;胶东;工艺设计

中图分类号: TS935.71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 10017003(2018)07007005引用页码: 071201

“Live” inheritance of “ Cutting Embroidery” in the design of tourism textiles

ZHANG Yuanyuan1, ZHAO Yu1, AN Lingzhong1, WANG Xiuli1, YANG Yali1, DONG Hui2

(1.College of Engineering, Yantai Nanshan University, Yantai 265706, China;

2.Shandong Nanshan Textile Garments Co., Ltd., Yantai 265706,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ourism textiles, studie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folk art “cutting embroidery” as tourist souvenirs in Jiao Dong region, and breaks mechanical imi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process under the precondition of reserving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raft. Then, design practice is tried to let common people participate in “live” inheritance of “cutting embroidery” technology from the carrier, making skill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of “cutting embroidery”. Research shows that, for “live” inheritance of “cutting embroidery” as traditional folk art in Jiao Dong region, you must retain the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soul”, and inject fresh “blood” for “cutting embroider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aesthetic appeal of modern people to make it inherited under live condition.

Key words: cutting embroidery; textile; tourism; Jiao Dong; technology design

收稿日期: 20170831; 修回日期: 20180510

基金項目: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16073363)

作者简介: 张媛媛(1985),女,讲师,主要从事服饰文化的研究。对于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传承与探讨,越来越多地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从遗产到资源——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中所提出的“从遗产到资源”理论的核心观点:对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的“抢救”不只是保护,更应融入新鲜血液使其在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中不断循环[1]。在拥有众多手工技艺的中国,割绒绣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一直备受民俗技艺研究者的关注。关于“割绒绣”的已有研究,主要围绕割绒绣制作工艺的调研及工艺技法传承,研究的面相对较窄[23]。本文打破对“割绒绣”传统工艺的生搬硬套的传承,从表现载体、制作技艺、消费模式等方面对“割绒绣”传统技艺进行普通民众参与其中的“活态”传承分析,并做出设计成品,以期为相关研究者和手工制作者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

1胶东割绒绣工艺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1.1“割绒绣”工艺的概述

“割绒绣”又称“割绒纳绣”“割花绣”,它是在待绣的两块底布中间夹几层玉米皮或者纱网片,经过绒线绣制后,即从一面垂直穿针到另一面,保证其针脚不歪不斜,且两面完全一致;再从中间用利刃把绣好的底布从中间割开,形成左右图案完全对称但方向不同的纹样的传统服饰手工艺。主要用于传统鞋垫、鞋面、虎头帽、围嘴等服饰品中,如运用割绒绣技法绣制的吉祥寓意纹样的鞋垫(图1)。从地域看,割绒绣发源于鲁南地区,据《山东省志·民俗志》中记载:“割花鞋……莱阳、海阳最为流行。”[4]从民国时期至今,在山东的一些农村地区仍能看到流传的割绒绣制品。割绒绣品上浓烈乡土气息的割绒图案将家乡的味道融入到了这一针一线中,成为了朴实、热情的山东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爱好的表达介质,同时体现了胶东地区传统手工艺人的高超技艺和独特审美。

近年来,工业化生产方式逐渐替代传统的手工制作,批量化、机械化的塑胶鞋、皮鞋取代了大部分手工制作的布鞋、鞋垫穿用地位。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进城务工,多数人更愿意(尤其是年轻人)花几块钱买工业化的商品,而非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手工的鞋垫或布鞋[5]。同时,传统的手工艺所展示的乡土气息与人们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渐行渐远”,胶东“割绒绣”工艺因其视作过时的民间手工艺而被“冷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目前,割绒绣制品似乎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依旧照搬传统的模式:在穿用范围方面过于狭窄,装饰的载体仍以拖鞋、鞋垫为主;图案色彩仍保留传统风格,在形式上过于保守;工艺较为单一,缺乏特色[67]。这无疑是割绒绣工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胶东地区旅游纪念品现状分析

2.1产品种类单一、缺少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胶东地区旅游景点主要以非地域性的纪念品种类居多,如中国结、木质器具、金石玉器,以及首饰挂件等。表面看来琳琅满目,实际各式产品毫无新意。这就是为什么不少游客千里迢迢慕名前来旅游,却很难买到“中意”的能代表其地域特色的纪念品。综观胶东各地旅游景区所售卖的纪念品,很难找到从文化、历史、民俗技艺等方面代表其地域民俗特色的“别具一格”的旅游纪念品。

2.2产品质量差、品质低、设计过于程式化

笔者走访胶东各地旅游景点,发现各景区售卖的旅游纪念品近70%处在低端档次。由于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多数纪念品没有设计可言;制作工艺过于机械化,装饰直白、随意;忽视了购买者对其高层次的情感化需求,致使旅游景区的旅游纪念品整体缺乏文化内涵、品位、地域特色性和趣味性……失去了旅游产品所应该具备的“纪念性”。

3割绒绣工艺在胶东旅游纺织品的“活态”传承

“创新”是对民俗文化遗产最深刻的保护。国家相关政策及各界研究者对于民俗文化“遗产”所做的一系列研究与保护措施,初衷不止是将其保存下来,供后人考察、欣赏;更是不断创新变化,使这种代代相传的民俗文化不断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促进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89]。

针对传统割绒绣工艺的特点,在其现有的社会大环境下,如何将胶东地区的传统民俗技艺“割绒绣”创新性地应用到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中,笔者尝试从如下角度对“割绒绣”传统技艺进行普通民众参与其中的“活态”传承,并进行设计实践。

3.1表现载体多元化,拓宽其消费群体

费孝通先生晚年就文化多元化曾说过“和而不同,多元一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即保留现有文化、吸取外来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多元化,避免单一枯燥[1]。从“割绒绣”技艺的史料及目前市场售卖的手工割绒绣品来看,主要以鞋垫为主,尤其是现在市场所售卖的几乎都以“鞋垫”为表现载体。因其表现载体过于单一,导致其受众群体太过局限,仅以部分手工制作的爱好者为主,严重阻断了其发扬传承的步伐。因此,以所处时代的旅游纺织品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传统“割绒绣”探寻切入点,打破传统固有思维,即改变传统割绒绣的“活态”传承的固有局限性,拓宽其消费受众群体,是保证割绒绣技艺的多元化傳承重要途径。在“割绒绣”的活态传承中,可以考虑将其表现载体多元化,不能拘泥于传统鞋垫,要从所处时代的多数旅游纺织品消费群体的审美与喜好中挖掘突破点,从他们的审美视角设计出能打动他们、引起他们共鸣的产品才是关键。可尝试以现代年轻人为消费群体定位,应用到现代“民族风”首饰与鞋、包等服饰品的产品研发中;应用到抱枕(图2)、壁画、桌旗(图3)等家装饰品中;应用到手工小玩偶、创意挂件的研发中。笔者运用割绒绣工艺设计制作的民族风格的耳环(图4),色彩艳丽,工艺独特,受到很多爱美女性的亲睐。

3.2从材料、图案纹样、色彩等方面创新其表现形式

面对当下新现代主义的到来,相关研究者不得不清醒地意识到,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不再停留于基础功能的层面,更强调产品的精神内涵及给使用者带来的精神愉悦,这符合了现代人在丰富物质生活的基础上追求高品质精神生活的诉求[67]。物极必反,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鼎盛,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工业化产品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华丽”,使人民产生了审美疲劳。反之,“清新脱俗”的手工艺产品在生死存亡的边缘,恰似一股“清流”沁人心脾,重新唤醒了人们对于纯手工产品的追捧。民俗技艺“活态”传承的关键点在于以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为目的,以满足当代人审美情怀、艺术品位为出发点,借鉴传统制作工艺,避免生搬硬套,创新其表现形式。因此,需要从制作材质、图案纹样、色彩等方面突破性地进行创新设计,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才是民俗技艺活态传承的根本所在。如图5所示,笔者保留传统“割绒绣”基本制作技法的基础上,尝试从材质、纹样和色彩等方面做了一个区别于传统割绒绣制品的时尚小抱枕设计。

制作材料方面:1)改变绣底布的材质。绣底布足够挺括是割绒绣的基本要求,传统割绒绣一般选用图5时尚小抱枕制作流程

Fig.5Production process of small fashion pillow纯棉布,经过多层棉布反复上浆黏贴、晾晒等复杂工序来保证绣底布的挺括性。但是制作过程太过复杂,耗时。如图5(a)所示,笔者根据设计作品的需要,尝试用厚度和挺括性较好的帆布作为绣底布,避免了传统的复杂工艺;根据设计作品的需要,如果需在相对柔软的丝绸、毛呢等面料上作割绒绣,则可以在其背面黏合纸衬,保证其挺括性。2)改变绣线材质。传统“割绒绣”以棉线、腈纶线为绣线,为保证成品绒面的饱满,制作时需要将3~4股的绣线先进行加捻抱合后才可以绣制。笔者尝试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的毛线作为绣线,绣制效果可以做到绒面饱满、蓬松,且简单易操作。3)改变夹层材质。夹层是两片绣底夹在中间的辅助材料,夹层的厚薄决定了割绒的长短。民间多以玉米皮、麻袋等作为夹层。为了满足现阶段大众群体对于便捷与可操作的需求,笔者尝试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无纺布为夹层,质地适宜,易于扎针,是非常不错的制作割绒绣的夹层选择,如图5(b)所示。

图案纹样、色彩方面:笔者避免选用传统“割绒绣”惯用的吉祥寓意图案和民间艺术色彩浓重的红、黄、绿、蓝等高纯度色彩的混搭,而是根据现代年轻人追求高雅情趣的品位与喜好,设计了一个比较轻松、活泼,充满趣味性的“小和尚”造型的图案纹样,如图5(c)所示;在色彩方面,也打破了传统配色,尝试运用高纯度与低纯度碰撞,即运用抱枕的高级灰色与装饰图案的高纯度色调强对比,从色彩方面凸显其俏皮与活泼一面的同时,避免过于俗套。

将传统“割绒绣”技艺作为设计语言融入现代纺织品设计,打破传统技艺在材质、纹样、色彩搭配上的固有模式,研究传统技艺与现代材料相结合的可能性,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让传统技艺“割绒绣”得到传承、发展,呈现现代化的视觉感受。传统民艺的“活态”传承,不是浅显地形式拼凑、借用,而是达到“通古博今”式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3.3传播空间的扩展——集中空间的传播

对于割绒绣工艺的传承,其意义不仅是对其制作程序的简单复制,更是在了解工艺的基础上,在社会中形成一种文化的自觉性,将其“活态”传承。对于文化的自觉,费孝通[10]先生曾指出:“文化自觉,是指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和其他的文化一起融合,取长补短……”人是文化自觉形成的主体,也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手工艺的主要力量。因此,拓展民族文化的传播空间是当前面对多元化文化主导的市场环境有效途径。文化的传播不能只局限于少数人的传播,更不是小团体的精英文化,而是更加开阔的视角去扩大受众群体,实现文化共享,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中的魅力。从当下的割绒绣的传播空间来看,系统的文化传播空间严重缺乏,胶东地区割绒绣工艺多分散在一些中老年群体中,并在个体中实现完成步骤,从整体上很难形成系统化、规模化。为此,对于“割绒绣”来说,可以将其以课程形式引入学校课堂,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价值、技艺的传授;此外,博物馆也是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播的重要集中场地,聘请割绒绣民间艺人进行博物馆现场传授,实现游客与这些资深手工艺人的现场互动,在亲身的体验中,将割绒绣技术传授给更多远方的客人,以文化体验带动文化的传播;另外,也可以借助移动传媒的播放,将这种手工艺的精髓和价值进行传播,如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将割绒绣技艺相关的文化以视频的形式置入当地的公交车、地铁等室内媒体中,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传统工艺。

3.4体验式消费——改变传统消费模式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无数新鲜的销售模式让人们眼花缭乱,以至于很多人开始疑惑:在品牌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到底应该如何应对。

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未来学学者Alvin Toffler在其著作《The Third Wave》中首次提出“体验经济”,他认为:“继产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体验经济时代已经来临。”[11]时至今日,如其“预言”,受电子商务的强势冲击,门前冷清的实体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1213];同时,面对高强度工作压力的消费大众的大多数消费行为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提袋式消费”,而是更注重购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某种新奇刺激、深刻难忘的消费体验等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在此背景下,“体验式消费”模式或许是许多实体商业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剂良药”。

同样,体验式商业消费模式是“割绒绣”等手工艺类技艺“活态”传承的绝佳途径。打破传统的商业零售模式,以消费者为中心,给手工爱好者提供一个舒适、惬意、轻松的DIY手工制作体验馆,消费者在购买的同时,享受体验和动手制作的过程和乐趣,让消费者感受高压工作之外的慢节奏生活。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设计割绒绣的图案纹样,商家只需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帮助,让手工爱好者亲自参与制作的过程产生美妙而深刻的印象,并满足消费者追求独一无二的个性化时尚需求。

如此“体验式消费模式”的DIY手工制作体验馆让生活和时尚结合起来,将人文和潮流结合起来,让工作和乐趣结合起来,不再单纯只是商务,而是休闲、娱乐、商务合为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体验式消费模式,不仅让手工爱好者对传统民俗技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更使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在寓教于乐中得以“活态”传承。

4结语

在这个机械化工业产品横行的时代,独一无二的手工制品已成为“奢侈品”。胶东地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从所在地域发展的根基——“民俗文化”中挖掘,才是长足发展的根本。创新是对民俗文化遗产最深刻的传承,“割绒绣”作为胶东地区传统民俗技艺有生命的传承,在保留传统民俗“魂魄”的同时,需要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诉求,从表现载体、制作技艺、消费模式等方面为其注入新鲜“血液”,使传统技艺得以“活态”传承。最终使传统技艺“割绒绣”焕发新的活力,并以独特的艺术格调重新走进市场,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参考文献:

[1]方李莉. 从遗产到资源:西部人文资源研究报告(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130.

FANG Lili. From Heritage to Resources: Western Human Resources Research Report (Western Human Resources Research Series) [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0: 130.

[2]況成泉, 夏燕. 齐鲁地区割绒绣花鞋垫制作工艺调查[J]. 装饰, 2012, 14(11): 9092.

KUANG Chengquan, XIA Yan. Qilu area cut pile embroidery insoles craft investigation [J].ZHUANGSHI, 2012, 14(11): 9092.

[3]李永昌, 邢玉翠. 胶东地区割绒纳绣民间工艺的艺术特征[J]. 民族艺术研究, 2010(4): 129133.

LI Yongchang, XING Yucui.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lk crafts manship of Cutting Embroidery in Jiao Dong area [J]. Ethnic Art Studies, 2010(4): 129133.

[4]山东省地方史志编撰委员会. 山东省·民俗志[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 156.

Shandong Province Local Historiography Committee. Shandong Province, Folk Custom [M]. Jinan: Shan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6: 156.

[5]王秀丽. 鲁南地区割绒纳绣鞋垫田野考察及其传承的思考[J]. 服饰导刊, 2015(4): 5661.

WANG Xiuli. The study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ts inheritance of the Cutting Embroidered insole in south Shandong province [J]. Fashion Guide, 2015(4): 5661.

[6]孫闻莺. 传统“割绒纳绣”应用服装材料的视觉表现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 2015(19): 6063.

SUN Wenying. The traditional “Cutting Embroidery”application of the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clothing materials [J]. Art Education Research, 2015(19): 6063.

[7]闫莉, 余玉霞, 陈首成, 等. 论传统割绒纳绣手工艺的发展之道[J]. 现代装饰(理论), 2013(3): 182183.

YAN Li, YU Yuxia, CHEN Shoucheng, et al.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elvet embroidery handicraft [J]. Modern Decoration (Theory), 2013(3): 182183.

[8]陈蕾. 冀鲁地区民间传统割绒纳绣手工艺研究[J]. 装饰, 2010(8): 9091.

CHEN Lei. Research on cotton cutting embroidery in Hebei and Shandong folk tradition[J]. Art & Design, 2010(8): 9091.

[9]李永昌, 邢玉翠. 割绒纳绣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J]. 作家, 2011(5): 9091.

LI Yongchang, XING Yucui. Cutting embroidery is changed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ty [J]. Writer Magazine, 2011(5): 9091.

[10]费孝通. 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 思想战线, 2004, 30(2): 16.

FEI Xiaotong,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ical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J]. Thingking, 2004, 30(2): 16.

[11]李揆哲. 诚信经营与价值共享式体验营销的新机遇[J]. 中国周刊, 2017(2): 130131.

LI Kuizhe. New opportunities for experiential marketing of integrity management and value sharing[J]. China Week, 2017(2): 130131.

[12]张彤. 体验式消费的空间氛围营造[J]. 大众文艺, 2014(1): 261262.

ZHANG Tong. The spatial atmosphere of experiential consumption building [J]. Popular Literature, 2014(1): 261262.

[13]杨颐. 体验消费与染织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包装工程, 2016,37(16): 3538.

YANG Yi.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onsumption experience and dyeing art [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6,37(16): 3538.

猜你喜欢
工艺设计胶东纺织品
古韵悠长,“大汉胶东”
2018年1~2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商品结构统计
2018年1~2月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口商品结构统计
2017年1~1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口商品结构统计
2017年1~1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商品结构统计
调制解调变换放大器的研制
基于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原则及方法研究
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