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物理
直立人灭绝可能源于“懒惰”
澳大利亚和英国研究者近期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分析了沙特中部代瓦迪米附近一处遗址后发现,处于石器时代早期的直立人在制作工具和收集原料时并不“勤快”,而是一直采用“最省力策略”。这些直立人在制造石器时会随意使用住地周围的石头,而不愿费力去附近小山上收集质量更好的石头。这与早期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形成鲜明对比。早期智人和尼安德特人都会登山寻找优质石头,并将其从远处运回。研究还发现,直立人的“懒惰”还表现在技术革新上非常保守。尽管周遭环境已经改变,他们仍是按照老办法和依靠已有工具生活,而不是想办法做出改变。“懒惰”可能对直立人灭绝起到了重要作用。(新华社)
成都出土战国时期玻璃珠为中国先民自制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学者对近年来成都市区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器物为中国先民自己生产的玻璃制品。“蜻蜓眼”玻璃珠就是类似于蜻蜓复眼造型,以眼睛图案作为装饰的圆形玻璃珠,也常称为“镶嵌玻璃珠”“料珠”等。最初在公元前1500多年前的埃及被发现,之后在地中海沿岸、西亚、中亚等地流行,后经欧亚草原向东,通过游牧民族迁徙时随身携带或商贸等方式传入中国内地,于春秋末战国初传入黄河中下游及长江流域。研究发现,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蜻蜓眼”等玻璃珠饰,并非完全都是西方的钠钙玻璃系统。中国古代先民一直在利用当地资源技术条件学习和模仿玻璃制作,并进行自己的创造,制作出包括“蜻蜓眼”在内的玻璃制品,即铅钡玻璃和钾钙玻璃。 (岳依桐,中国新闻社)
玛雅文明衰落与干旱密切相关
《科学》杂志近期刊登的剑桥大学Nicholas P. Evans等人的研究成果显示,古典时期低地玛雅文明衰亡与干旱气候密切相关。尤卡坦半岛奇琴卡纳布湖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底部被一种类似于黏土的物质密封着,既没有流出湖水的地下暗河,也没有地表径流补给水分,唯一的水源就是降雨,而水分流失的唯一途径是蒸发。该湖的湖水是咸的,充满了溶解的矿物质,若长时间缺少降雨,就会有部分矿物质沉积在湖床上,从而形成石膏。埃文斯等对湖底沉积的石膏进行研究发现,这一地区的玛雅人在750—850年和950—1050年间,遭遇过两次极端的干旱。前一次干旱正值低地玛雅文明鼎盛时期;后一次干旱期间局势动荡,使玛雅人的城市被摧毁。(闫勇编译,中国社会科学网)
知文明
中国先秦时代骨器的发展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地骨器制作的程序和方法均比较相似,片切割和磨制为主要加工手段,“因材作器”是这个时期骨器生产的显著特征。青铜锯的应用是青铜时代制骨手工业的技术性革命,极大地提高了骨器制作的效率,并对当时的生产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二里头遗址制骨所使用的铜质工具很可能是铜刀,而非铜锯。中国最早使用青铜锯的年代很可能不在夏代,而在商代早期,公元前1600年左右。青铜锯的使用和城市化的发展,为青铜时代制骨作坊的规模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市场条件。 (马萧林,《中原文物》2018年第2期)
先秦时期鬼、魂观念的起源及特点
鬼、魂观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鬼、魂观念在先秦时期有较大社会影响,礼仪、祭典、习俗等皆与之关系密切。鬼观念滥觞于新旧石器时代之际出现的埋葬习俗,《山海经》的时代,人们或将形态怪异而令人惊骇者称为“鬼”。《礼记?祭法》所謂“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之说表明,唐、虞、夏、商、周五代将死去者称为“鬼”,可见人死为鬼的观念应当出现得很早。关于“鬼”的最早记载见于殷墟甲骨卜辞。甲骨文“鬼”字是对于祭尸礼的“尸”的形象摹画。春秋时期尸礼渐废而鬼事兴。魂之观念的出现远后于鬼,春秋战国之际才开始出现“魂气”、“魂魄”之类说法。直到战国晚期,魂观念才真正摆脱物质性因素的羁绊。(晁福林,《历史研究》2018年第3期)
二里头绿松石龙牌、铜牌与夏禹、万舞的关系
二里头宫城内2002VM3随葬绿松石龙,很可能是宗庙祭祀时抱于怀中的绿松石龙牌,它是“禹”的化身仪仗。宗庙祭祀时,由2002VM3墓主之类的伶官手持龙牌、系铜铃、戴羽冠跳舞时,它则是万舞的道具。二里头文化二期偏晚至四期,绿松石铜牌饰取代绿松石龙牌继续作为“禹”的化身仪仗和万舞的核心道具。古文“夏”字表现的是跳万舞的人,因此手执绿松石龙牌或铜牌仪仗祭祀“禹”、同时戴羽冠舞动龙牌或铜牌跳万舞的“中国之人”被称为“夏人”。(何驽,《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4期)
河北厍狄干石窟的兴造与部落记忆
厍狄干石窟位于河北唐县城北两山峡,为东魏武定三年定州刺史厍狄干率僧人祈雨有灵所建,摩崖碑铭记述建窟缘起和厍狄干部落家世。石窟可以与刘师培《左盦集》著录的一通佚失造像相联系,可知原为“水石窟寺”,寺主为比丘道能。石窟的兴造可以置于汉晋以来的官府祭祀和祠庙修造传统之中理解,背后是佛教影响下地方官府政治文化的延续和转换。碑铭对厍狄干部落家世的叙述,以地点、首领地位和世系作为主要要素,是一位怀朔镇内迁领民酋长的部落身份记忆。厍狄干石窟展现了官府习惯、佛教与地方信仰民俗、部落历史记忆等多重内涵,成为观察和理解汉晋历史景观在北族、佛教两种外来因素影响下延续和变化的重要遗迹。(魏斌,《历史研究》2018年第3期)
中国登记革命旧址、遗址达33315处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7月30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我国保存和遗留了丰富多样的革命文物资源。目前,登记革命旧址、遗址达3331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7处、抗战文物3000多处、长征文物1600多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刘玉珠认为,这是新时代全面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任务书和路线图,是做好新时期文物工作的总抓手。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尽早确定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细化支持政策和实施路径。(施雨岑,新华社)
读天下
都江堰、灵渠、姜席堰、长渠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日前公布,中国的都江堰、灵渠、姜席堰和长渠4个项目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专业型世界遗产,由国际灌排委员会于2014年设立。中国前四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有夹江东风堰、丽水通济堰、莆田木兰陂、新化紫鹊界梯田、宁波它山堰、寿县芍陂、诸暨桔槔井灌、郑国渠、泰和槎滩陂、湖州太湖溇港、宁夏引黄古灌区、汉中三堰和宁德黄鞠灌溉工程等,加上本次公布的第五批,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17处,是拥有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灌溉效益最突出、分布范围最广泛的国家。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经成为中国水利文化走出去的主要载体。(陈博,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