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萍萍
[摘要]1937年至1939年中国与苏联先后签订了4个条约,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苏联的援助,苏联向中国出售飞机和武器。全面抗战期间,苏联航空援华的飞机对中国空军对日作战起了莫大的帮助。
[关键词]抗日战争苏联航空援华
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前期艰苦的年代,苏联援华抗日,相继向中国提供物资、派遣航空志愿队、帮助中国培训空军人才等,给予中国援助。苏联与中国先后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及“第一个5千万”“第二个5千万”“1亿5千万”美金信用借款条约,使中国实际上得到了国际援助和必要的军事技术与武器。苏联向中国出售飞机和航空器材,在抗日战争时期,苏联援助中国的作战飞机数量上仅次于美国。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孙中山开始接受苏联的经验和帮助。中国大革命时期,苏联军事顾问第一次来华服务。在苏联的支持和援助下,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但是,1927年4月,蒋介石实行反苏反共政策,使得苏联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破裂。1929年7月,中苏两国因中东铁路问题断交,直至1932年才得到恢复。苏联和中国的统一战线,显著加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日本的侵略。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并在当地建立起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成为进攻苏联和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前进基地。又在苏联的远东边界上集中了百万关东军,频频向蒙古人民共和国挑衅。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反苏政策更促使日本扩大在远东的侵略,这些国家妄图利用日本打击苏联。他们认为,在东方的“绥靖”政策能够加速日苏战争爆发。在“不干涉”“中立”等幌子掩盖下,美国向日本提供了大量金属、燃料和其他战略物资。英国也在国联中袒护日本,直接唆使日本侵略中国。英国政府当时认为,一个强大的日本不但可以用来作为反苏的武器,而且可以利用其在远东和美国保持均势。
1933—1937年间,日本利用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不但巩固了在东北的地位,而且还侵入了河北、察哈尔以及绥远和热河的一部分,逐渐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在北平附近卢沟桥地区挑起事件,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随即爆发。战争初期日军在火器装备方面要超过中国军队4~5倍,空军要超过13倍,坦克超过36倍。由于经济和技术的落后,以及缺乏足够的外汇,中国不能保证自身的军队拥有必备的军事技术及武器。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第二天,蒋介石在庐山召见立法院长孙科和外交部长王宠惠,对他们说,如果事态扩大,爆发全面战争,那么“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与苏联达成协议,由苏联供应军事装备并缔结中苏互助条约。蒋介石想要的是一个互助条约,但无奈苏联态度坚决,故先于8月21日签订了一个互不侵犯条约。为不致引起列强的猜疑和日本的敌视,苏方宣称“这一条约并没有在现时针对某一国的含义”;中方则向各国保证,条约的目的在于“实现中苏邻邦的和睦相处”,并无他意。而实际上,这个条约奠定了苏联援华抗日的政治基础。《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立即采取积极行动援助中国。通过中国的有效抵抗来拖住日本,使其无力侵犯苏联远东地区,是这一时期苏联的战略目标。
1938年3月、1938年7月和1939年6月,苏联政府又與中国政府分别签订了5千万、5千万和1亿5千万的美金信用借款条约(一说“第一个5千万”“第二个5千万”两个条约出现的都是商定日期,实际上它们的签订日期为1938年8月11日)。按照条约协定,在中国最危急的时期,根据苏联提供的贷款,中国得到了武器、弹药、石油制品和药品。从1937年10月到1939年9月,中国从苏联那里得到985架飞机、82辆坦克、1300多门大炮、14000多挺机枪,还有弹药和其他军事装备等[1]。由于战争开始后中国的沿海被完全封锁,在1938年至1940年间建立起来的从阿拉木图经过新疆到兰州的长达3000公里的运输线成为中国的生命线。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由于苏联必须全力对付西面德国的侵略,中断了苏联第3次对华信用借款的使用。因此3次苏联对华信用借款的实际动用数为173,175,810.36美元。[2]
战争初期在一些决定性的保卫战中,中国几乎损失了所有的飞机、坦克、大炮和全部海军。由于苏联的援助,中国不但在侵略者的猛烈进攻下坚持住了,而且到1939年恢复和发展了一些大部队:245个步兵师,16个炮兵师和一个机械化师(总计300万人)。[3]
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之后,苏联立即向中国提供了物质援助。1937年10月苏联已开始向中国提供武器,包括输送飞机。[4]根据中苏双方1937年9月14日商谈购买苏联武器的第3次会议记录,苏联政府于1937年9月15日开始往中国运送飞机,第一批于1937年10月22日到达新疆迪化(即乌鲁木齐)。[5]对于1937年至1941年6月间,苏联援华飞机总数究竟有多少,学术界说法不一,少的为904架,多的在1562架以上。
根据孔庆泰1991年在《历史档案》第1期发表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苏联对华军事援助述略》一文,在20批苏联到华的货物中有明显单位可资统计者为13批,按照同品类相加,苏联援华飞机为1,562架,总数则在该数之上。但李嘉谷1993年于《近代史研究》第6期上发表的《抗战时期苏联援华飞机等军火物资数量问题的探讨》一文指出,孔的统计方法有误,数字不确切,根据9批中国动用苏联对华信用借款购买的苏联飞机资料统计,抗日战争时期苏联援华飞机情况为各类飞机总数904架,其中轻重轰炸机318架。同时,他又谈到苏联有关著述的说法不一。1938年5月至1939年10月在中国任工程兵高级顾问的А·Я·卡利亚金(卡里雅金)在1989年于莫斯科出版的《援华回忆录(1937—1945年)》中著文说:自1937年10月至1942年1月苏联供给中国各种型号的飞机1,235架,飞机炸弹25000颗等,另外还供给了大量飞机、坦克和汽车的全套备用零件,各种通讯器材、药品、汽油、食品。而苏联的博罗金在1965年莫斯科版的《抗日战争中苏联对中国人民的帮助》(1937—1941)中谈到的数字则是1250架。斯拉德科夫斯基根据苏方所存向中方供货资料逐批统计的结论是:从1937年9月至1941年6月,苏联援华飞机904架(其中中型和重型轰炸机318架,驱逐机542架,教练机44架),其结论与李嘉谷的结论基本相同。
此外,还有不同的说法:1.根据九批统计,从1937年9月至1941年6月,苏联向中国提供飞机共计924架,其中中型和重型轰炸机318架,驱逐机562架,教练机44架。2.从1937年到1942年中国政府接受苏联低息贷款2.5亿美元,共计购买苏制飞机1285架,其中歼击机777架,轰炸机408架,教练机100架。还有大炮1.6万门,坦克、军车1850辆。首批232架飞机(合2254万美元)于1938年2月到齐,可谓“雪中送炭”,使中国空军得以起死回生。
全面抗战初期,中国空军拥有的各种型号的飞机多是过时的,主要购自英国、美国、意大利、德国等欧美市场。苏制飞机到达中国后,逐渐成为中国空军的主要战斗机型,欧美式飞机渐成中日空战的配角。《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元帅亲自主持军事援华计划。苏联援华的飞机,部分是从苏联空军紧急调拨的,大部分是直接从工厂的装配线上开出,经试飞后运往中国。苏联援助中国的作战飞机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从苏、美、德、法、英诸国购买、租赁的作战飞机的40%,数量上仅次于美机。[6]
苏联援华的飞机是当时苏联先进的军事装备。机型主要有:由H.H.帕里卡尔波夫设计的И-15和И-16型驱逐机(歼击机、战斗机),由A·H·图帕(波)列夫设计的高速(中型)轰炸机СБ型和重型轰炸机ТБ型,由C·B·伊柳辛设计的远程轰炸机ДБ-3型,还有用作快速运输服务的运输机ТБ-3等也担任运输任务。此外,还有一些上述机型的训练机,如UTI-4是И-16训练型。这些飞机是当时苏联空军的主要装备机型。来到中国之后,这些型号的飞机尾翼上都涂上中国的识别标志。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藏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行政院档案抄件,中国动用苏联援华的第一批借款的日期是1938年3月5日至6月10日,运用这批借款第一次购买的飞机有5种型号:第一种是СБ型,共62架,合计美金6,820,000元;第二种是И-16型,共94架,合计美金3,760,000元;第三种是И-15型,共62架,合计美金2,170,000元;第四种是УТИ型,共8架,合计美金320,000元;第五种是ТБ-3型,共6架,合计美金1,440,000元。
苏制И-15歼击机为双翼飞机,转弯半径小,机动灵活,善于与敌机格斗。И-16歼击机与当时日军飞机性能相当。И-15、И-16均装有4挺“司卡斯”机枪,一分钟可发射1800发子弹。中国空军得到这些飞机如虎添翼。
参考文献
[1][3]范方镇译:《苏联空军志愿队老战士回忆录》,孙中山纪念馆等编印,2011年12月,第2、3頁。
[2]李嘉谷:《关于抗日战争时期苏联援华贷款问题》,《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3期。
[4]李嘉谷:《抗战时期苏联援华飞机等军火物资数量问题的探讨》,《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6期。
[5][6]赵广军:《抗战时期苏联援华飞机数量及机型》,《军事历史》,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