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数据里的隔代养育现状
1隔代养育家庭知多少
●根据中国老龄中心的调查,参与养育孙子女的祖辈比例从1994的66.4%上升到2002年的72%。
●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参与0~3岁孙子女养育的祖辈比例在2002年时是84.6%,而到了2014年,这个比例已达到99.9%!
●2016年,一项针对全国10多个省市10000名以上的0~15岁孩子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目前有祖辈帮助养育孩子的家庭比例是61.6%。在一孩家庭中,希望生育二孩后继续由祖辈帮助的家庭比例已经高达了72.5%。也就是说,这个家庭要不要生二孩很大比例上要考虑有没有祖辈帮看孩子。
2祖辈和年轻父母在养育中的差异是什么?
●分工
从具体的育儿分工情况来看,祖辈与年轻父母的分工也有所侧重:祖辈主要承担的是生活照顾(32.8%)和上下学接送(28.7%)的育儿工作,而年轻父母主要承担学业辅导(16.4%)、品德教育(14.9%)等方面的工作。在生活习惯的培养上,祖辈与年轻父母是协同负责的。
3祖父母带娃是什么感受?
可见,相比祖辈家长,年轻父母更加尊重孩子的权利,相信孩子的独特意见和看法,更加支持孩子的自主性和判断能力,允许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但是祖辈往往大包大揽,更希望规划孩子的未来,避免孩子受到伤害。
教育理念
年轻父母更容易放下身段主动地向孩子承认错误,在以身作则方面也做得更好,更愿意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所以,教育的主体责任在年轻父母身上,没错!
祖辈感觉没有了自己的业余生活的比例很高,这真的是中国老人才会做出的奉献,需要我们格外感恩。所幸,在这个题目上,近九成的祖辈还是认为这样的生活很幸福。
另外,养育3~6岁儿童的祖辈得分显著高于0~3岁儿童的祖辈,表明养育3~6岁儿童的祖辈更幸福些,可能是因为3~6岁儿童相对年龄较大,养育者需要的精力和体力相对更小。
(这部分数据来自中国儿童中心中国0~6岁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的调查研究)
4年轻父母怎么看?
你觉得父母乐意帮你照看子女吗?
其实,从前面的数据看,咱爸妈还是觉得带孙子女挺幸福的。尽管他们可能表现出不太乐意的样子,那就是为了等着咱去哄哄他们。
你对父母参与子女的抚养的看法:
如果现状暂时无法改变,最好的办法还是放弃抱怨,一边感恩,一边改善。
在孩子的教育上,您与孩子祖父母意见不同时,怎样处理?
可见,希望采用积极沟通方式解决问题的年轻父母还是占了半壁江山,不过恐怕至少还有1/4的人困扰其中。
解决隔代养育矛盾,你一般向谁求助?
很遗憾那个“0”的选项。既然隔代养育已变成普遍的家庭教育现状,社会真的应该考虑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你觉得祖父母最应该做哪些改变?
好吧,这是我们的意愿,至于祖辈是否愿意改变,恐怕我们说了不算。我们能做的,只有提高自己的科学养育水平和沟通能力,放平心态,迎接这种生活模式下的种种挑战。
Part2 一起绕开那些养育的坑 叶芳
叶芳是一位儿科医生,也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和所有的职业女性一样,她家的娃也是由两边的老人帮着一起带。她最想分享的隔代养育建议是什么呢?
宝宝的降临是每对夫妻以及各自大家庭的一件重大事件,对家庭中的每位成员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应激。用应激这个词,因为它能反映出这一段交织着开心与愤怒,幸福感与焦虑,有欢笑也有泪水的时光。
新生宝宝降临固然是让人高兴的事,但接下来漫长的养育过程则是一个大工程,这有赖于多个家庭成员的通力合作。育儿路上的坑很多,最可怕的是,有些坑可能还是帮着带娃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挖出来的!怎样绕开那些坑,让祖父母也别挖坑,甚至是带上他们一起绕开那些坑,是个技术活。
关于第一口奶
关于母乳和配方奶誰更好,随着广大医务工作者科普工作的开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事与愿违,在宝宝出生后的前几天,很多有志于实现纯母乳喂养的妈妈都没能很争气地产出足够量的奶,我也是如此。这个时候,奶奶或姥姥最担心的就是宝宝吃不饱,因此可能会在母乳喂养的道路上准备挖坑。
“预防针”:初乳很重要!
在孕期就多次和老人沟通:宝宝出生后胃容量不大,只有乒乓球大小,其中还充满了羊水,所以出生后几天不至于挨饿。宝宝一旦不断地吮吸,就可以吃到少量黏稠的初乳,虽然量不多,但胜在营养珍贵,对宝宝肠道菌群的早期建立、肠道屏障的形成、过敏和疾病的预防都意义重大,所以咱们要千方百计地让宝宝吃上的第一口“饭”是母乳。
可能出现的“拦路虎”:隔壁床、医院护工……
隔壁床可能在一顿接一顿地给宝宝喂配方粉,医院的护工也可能会不停在耳旁催促,“宝宝饿了,再不喂奶粉怕是要把宝宝饿坏了。”在隔壁床的“同伴压力”下,在医院护工的“好心督促”下,很多老人可能会不忍心让宝宝继续挨饿,这时候之前的“预防针”可能会失效,老人失去理智,不管不顾,一定要给宝宝喂奶粉。
绕坑法则 绝不把奶瓶放进待产包!
出生后喂配方奶的一大潜在危害就是容易出现“乳头混淆”。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宝宝把乳头和奶嘴搞混了。从实际意义上理解,就是宝宝爱上了吃奶嘴,因为省力啊方便啊,随便一吸就是一大口奶啊。不像吃妈妈乳头那样,要使出“吃奶”的劲,吸几口才够咽一口,宝宝实在太累了。如此恶性循环,不对妈妈乳头进行频繁吸吮,一方面减少了对乳头的刺激和对乳房的排空,另一方面减少对口周肌肉的锻炼。前者不利于妈妈的下奶和追奶,后者不利于日后的咀嚼、发音等。
当然,不带奶瓶,还是可以带上小杯子和硅胶勺的。如果奶奶或姥姥实在看不下去宝宝挨饿了,那就让她们用提前准备好的小杯子冲好奶,用小硅胶勺来喂宝宝吧!既缓解了她们的心理压力,又可以很好地避免宝宝过早接触奶嘴,预防“乳头混淆”。
关于洗澡
无论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老人们总认为新生儿不应该经常洗澡,以免着凉。而实际上,在保证适宜室温(24℃~28℃)的前提下,隔天甚至每天用温水洗澡对于宝宝来说是特别好的末梢神经刺激。
“预防针”:洗澡好处多
产前和老人一起挑选购买宝宝洗澡的各种用品,包括洗澡盆、浴巾、沐浴液、抚触油等,同时可以经常聊一聊洗澡对宝宝的好处,无论是末梢神经的刺激,促进血液循环,还是洗澡会让宝宝有曾在妈妈宫内羊水中的熟悉感觉更有安全感,都可以“少量多次”地和老人念叨,让他们认同经常洗澡对于宝宝的生理和心理都是件很不错的事。
绕坑法则 各种预防着凉的“装备”到位
其实应该理解老人不愿意给宝宝洗澡是担心宝宝着凉,所以我们可以和老人一起做好充足的准备,除了浴室以外,将周围的环境也变得“暖乎乎”的。加热装备包括柔软的干毛巾若干条、厚抱毯、小帽子、暖风机、提前打开卧室的空调等。不提倡用电暖气,容易不小心接触烫伤皮肤,也不提倡用红外线小太阳这样的取暖设备,以防光线过于刺眼对宝宝的视力造成潜在损伤。
关于夜哭
相信绝大多数妈妈都经历过宝宝突然夜醒哭闹的无奈,以及按点醒、落地醒的绝望。而宝宝的突然夜醒常被很多老一辈人解释为被什么吓到了,需要服用一些安神的中药(某某丹、某某丸等),但这些药物中可能含有朱砂、冰片、铅等对于宝宝有毒性的成分。
“预防针”:药物成分可能危害宝宝
很多老人现在不相信年轻人说的话,但有凡事问“度娘”的习惯,所以年轻父母们可以把某些已经被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和DCFDA(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明令禁止的药物作为关键词事先百度出来,以备老人随时检阅。每個宝宝都是奶奶、姥姥的心头肉,了解清楚危害后很可能就自己放弃了给宝宝乱用这些药物。
绕坑法则 根据宝宝的睡眠特点慢慢来
每个宝宝的睡眠有他独有的特点。比如睡眠中可能会有惊跳反射而直接清醒过来,这种反射被儿科医生视为正常的原始反射,也就是说这事从娘胎里带来的,是确保生存的必须技能,而不是像老人认为的是吓到了。这种反射会随着月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在消失之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减少这种反射带来的影响——可以选用上半身襁褓下半身放松的包裹方式,来限制惊跳反射给宝宝带来的全身运动,以免他完全从睡眠中清醒过来哭闹不止。
宝宝睡眠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睡眠周期短。尤其是1~3个月之间的宝宝,常常一觉只能持续30~45分钟,然后准时清醒。这并不是什么毛病,不代表没睡实或者是被饿醒了,而是一个睡眠周期结束,在跨入下一个睡眠周期的时候还有点小障碍。宝宝需要的是接受帮助渐渐融合睡眠周期,而不是抱起来喂奶甚至是吃有助于安神的中成药。
关于纸尿裤
纸尿裤经常被老人们视为尿布疹的罪魁祸首,认为我们小时候用的旧衣服剪成的尿布才是最好的。或者还认为纸尿裤会影响宝宝将来自己排便、排尿的能力,坚持要早早给宝宝把屎把尿。
“预防针”:老经验不可靠
旧衣服上残留的细菌非常多,难以清洗干净,棉纤维经过多次折叠,虽然摸起来感觉很柔软,但是事实上,对于宝宝的皮肤来说,和砂纸没什么区别,更何况现在的不少衣物、床单为了增加着色度和耐用性,加了不少人工纺织材料,不完全是纯棉的。即使是新的布尿布,使用起来也很难做到每次都彻底地洗净和消毒,常导致细菌残留。一旦没有及时更换,皮肤接触部位则容易形成潮湿的内环境。而细菌和潮湿才是引起尿布疹的罪魁祸首。再加上纯棉尿布清洗起来费时费力还费水,实在是吃力而不讨好的典范。
另外,现代医学证明,按时按点把屎把尿,并不利于宝宝今后进行自主排便,还可能会增加宝宝日后出现痔疮、脱肛、尿频等情况的风险。
绕坑法则 绕坑法则:多“囤”一些纸尿裤
现在各大电商经常会借着各种由头进行母婴产品的促销,建议趁折扣力度大时多多囤积一些纸尿裤,一是确实相当划算,二是可以指着几箱纸尿裤和老人说:“赶紧用吧,不然宝宝长个儿了号小了就都得扔,更浪费!”其实只要解决了奶奶、姥姥心里对宝宝使用纸尿裤对身体不好的担心,她们也乐于用这种先进的“武器”减轻自己的负担呢。
关于辅食添加
这个环节简直可以称之为隔代养育的“交火区”,一大堆的观念冲突将在这个时候爆发,因此之前的“科普”工作格外重要。遇到一些实在说服不了老人的时候,要在充分感激老人帮我们带娃不容易的基础上,不断强调全家人的共同心愿都是让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而科学添加辅食才能实现这样的心愿,相信老人即使还是不情愿,也相信宝宝的亲妈不会害了宝宝。
“预防针”:科学添加辅食三要素
●时机
一些老人觉得尽早给宝宝喂辅食好,总觉得妈妈的奶很快就没营养了,辅食营养比奶好。所以宝宝一到4个月,就忙不迭地开始要给宝宝吃这吃那。针对这种情况,要告诉他们: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宝宝的肠道屏障、各种消化酶分泌在4~6月龄才能逐渐成熟。如果辅食添加时间早于这个月龄,有可能出现消化不良,同时过敏的风险也会升高。
种类
米汤、菜水、果水是很多老人眼中的三大“败火神器”。但事实上,宝宝并没有那么多“火”。早期的辅食添加最重要的任务是为宝宝补充铁元素,预防缺铁性贫血。如果只添加米汤、菜水、果水这些含水量大但营养密度低的辅食,并不能为宝宝补充最容易缺乏的铁元素。什么食物补铁?是蛋黄、枣泥、木耳吗?答案是否定的。补铁的食物主要包括富含血红素铁的红肉类、血制品、动物肝脏这三大类,当然还有添加了铁的米粉。
量
添加辅食之初就把辅食当成“主食”的老人不在少数,期盼通过辅食的摄入让宝宝“吃饱吃好,长高长胖”,把营养全面丰富的母乳或配方奶扔在角落里,沦为辅食的替补。而实际上,很多类似于米汤的辅食,唯一的作用就是占据宝宝的胃内容量,相应地减少了奶的摄入量,对宝宝的健康有害无益。如果有人想要减肥,倒是真可以建议多喝点米汤。
辅食量应该添加多少才算合适呢?在不影响吃奶量(一岁之内吃奶量不要低于600毫升,一岁以后不要低于400~500毫升)的前提下,从每天一顿辅食开始,每种辅食从一小勺开始,逐渐增加次数和量。
绕坑法则 妈妈把关,老人辅助
这么复杂又综合的知识,可就不能全靠老人领悟和执行了,这需要妈妈提前准备好高铁米粉、肝粉、肉泥等辅食,按照科学的步骤一步步来。如果是职场妈妈,则需要和老人强调几个原则,比如必须保证奶量、必须添加哪类辅食、不得加哪些调味料等。在食物的处理方面,可以多给老人一些权限和自由,给他们买来各种研磨碗、料理机,让他们过足给宝宝做饭的瘾。
一位二宝妈的隔代“智斗”实录 陈福美
隔代养育的生活虽然不像谍战剧一样敌我分明,但完全可以和谍战剧一样充满惊喜和惊吓。陈福美是一位心理学博士,也是一位二宝妈,前面关于隔代养育的一些数据就是由她负责进行调研和统计的。这些故事是她的真实经历呢,还是案例呢?不妨猜一下。不过,她最想分享的其实是:隔代养育,尤其还养俩娃的话,必须做好斗智斗勇的体力和思想准备!
随着国家全面二孩政策放开,为了避免自家孩子成为令人头疼的“独二代”,小嘉毅然加入了万千二孩家庭的行列,成为一名拼搏于职场的二孩妈妈!小嘉的老公常年在外地工作,每年仅回来几天,自己爸妈的身体又不好,小嘉不得已只能把公婆接来帮自己抚养两个孩子,很多朋友都感慨小嘉“特别不容易”。可不是嘛,不考虑繁重的工作和两个孩子的抚养压力,单就与公婆的斗智斗勇,生活已然无比“精彩”!更何况,这些“斗智斗勇”中,还包含着家有二宝这么一个复杂的情景。
愁 老人总想带娃回老家养
在大宝很小的时候,小嘉的公婆就常说,“我们把孩子带回老家吧,人家某某某的孩子就带回去了。”他们觉得回老家养孩子省事又省心。但小嘉每次都婉言拒绝。开始的时候,他们总觉得小嘉太“矫情”,这么小的孩子知道什么啊,只要吃饱穿暖不就行了吗?这样不是大家都省心吗?现在确实有不少的年轻的父母,迫于城市生活的种种压力,会选择把婴儿送回老家让祖辈照料,等孩子该上幼儿园了甚至该上小学了再接回自己的身边。
不行,关键的亲子依恋形成还得靠妈妈
小嘉知道,这可不是省心的时候,现在省心了,对孩子的发展并不好。事实确实如此,一两岁的孩子并不像承认想象得那样“无知”,他的心理发展、情感需求都更需要父母的关注和满足,父母的角色是无法替代的。孩子在父母身边长大,能获得更坚实的安全感,形成更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现在大宝已经3岁多了,虽然白天大部分时间都是爷爷奶奶在照顾,但只要有时间,小嘉就会陪在孩子身边,带他一起玩游戏、陪他看书、带他外出活动等,小嘉仍然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榜样和最可信赖的人,小嘉也能不断地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语影响孩子。随着二宝的长大和自我意識开始萌芽,小嘉也用同样付出时间和精力陪伴二宝!两个孩子的安全感都很充足,各方面的发展也很出色。现在,爷爷奶奶也不得不承认,回老家养的娃确实不如在这里养得好!坚持,让小嘉赢得了第一个回合。
惑 当“2岁”遇上生二宝
对于生不生二宝,很多年轻父母都很犹豫,顾及大宝的心理感受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因为有太多“虐待二宝”“离家出走”“与父母签订协议”的负面新闻出现。小嘉打算生二宝时没想那么多,因为当时大宝才一岁多,不知道抗议。但当二宝出生时,正赶上大宝两岁半的时候。两岁多的孩子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想自己做主,稍有不顺心尖叫吵闹,甚至撒泼打滚,这正是很多妈妈们头疼的2岁叛逆期阶段。小嘉还发现,生了二宝之后,大宝的叛逆更加严重,甚至出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行为,比如像婴儿似的夜里经常醒、更加黏人。更别说那种不让妈妈抱妹妹,闹离家出走的举动了,有时甚至跟妈妈说:“你回去看妹妹吧,别管我了。”小嘉听完心里很不是滋味,也很理解大宝,可是公婆却认为这是大宝无理取闹、不懂事,每当大宝出现类似的行为,都要对大宝进行各科,斥责甚至惩罚。
共情,是对俩娃的保护
大宝的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是一种TTS现象(Transition To Siblinghood),就是家庭新成员的到来,使得家中大宝出现积极情绪和行为减少,消极情绪和行为增多,甚至出现退行性行为的现象。这与大宝的情况都是吻合的。这是可怕的“2岁”。遇上了生二宝啊,哥哥心里可不是更难受吗?!
对此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小嘉无比心疼大宝,对大宝的照顾更多了,也和爷爷奶奶私下多次协商,不能再对大宝进行责骂和惩罚,并让老人对二宝照顾得更多些,留给她时间陪大宝。开始的—段时间,爷爷想不通,不断责怪小嘉偏心,不好好照顾二宝,管教不了大宝,还不让老人说。其实,小嘉不是偏心,她只是希望通过更多关注大宝,让大宝顺利地渡过他人生的这第一个重大压力生活事件。—段时间之后,大宝的状态好了不少,爷爷奶奶才了解到小嘉的苦心,不再唠叨她了。这一回合,也算是小嘉赢吧!
急 有心无力的生活细节
毕竟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和祖父母在一起,很多生活细节妈妈想干涉也是有心无力,这在小嘉家也是一样。就拿看电视来说,每次小嘉跟大宝讲好只能看15分钟,到了奶奶这里就都不算数了。即使是奶奶事先强调了妈妈的规定,可时间到了后大宝想继续看时一哭一闹,奶奶就受不了了,挂在嘴边的话从“你妈说就让看15分钟”变成“别哭别哭,奶奶给你放(电视)”。吃饭更是如此,大宝吃饭一直不好,就是因为从小没养成好习惯,总喜欢一边吃饭一边玩,或者到处跑,奶奶就不厌其烦地跟在后边追喂,或者各种哄着东塞一口西喂一口。如果小嘉看到这样的局面会制止奶奶:“不吃算了,饿了就吃了。”“不要喂他,让他自己吃。”但是一旦剩奶奶和娃在家里,剧情马上反转。奶奶还振振有词地说:“不吃怎么行啊,怎么长个儿啊!”“这么小喂饭不碍事,谁家孩子大了不会自己吃饭啊!”为这样的事情小嘉没少生气,不知道沟通了多少次都毫无效果,毕竟小嘉平时要上班,儿子的生活细节都是老人在照顾,很无奈!
实在管不了,只好等自然修正
随着二宝的到来和长大,这个现象才有所缓解。因为二宝到了10个多月后有了自己进食的需求,奶奶照顾两个活蹦乱跳的孩子真是太忙了,顾不上亲自喂饭了,结果二宝自己在餐椅里吃得好着呢!虽然开始身上、脸上到处都是,但吃得很开心,也吃得很多,满足了奶奶“吃得多长得快”的要求。奶奶一旦有空要干吗呢?还是要追着旁边3岁多的大宝喂饭!因为大宝直到现在也不好好吃饭,没有养成自己吃饭的好习惯。爷爷奶奶常常感慨,早知道这样,小时候真不该追喂他呀!唉!也许“老二当猪养”的说法自有道理吧,这道隔代养育的难题就这么无声无息地被破解了。这一回合,算平局。
囧 比娃成了老人的新乐趣
估计所有人都熟悉了“别人家的孩子”的说法,自己从小到大也有一个叫“别人家的孩子”的隐形竞争对手,他聪明又懂事,放学回家就写作业,从來不玩游戏,会各种才艺……在小嘉的家里,这情形更囧,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变成了“哥哥的妹妹”或者“妹妹的哥哥”!自从二宝渐渐长大懂事,爷爷奶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拿两个孩子进行对比,“你看妹妹多棒啊,11个月就会走路了,你1岁3个月才会走”,“你怎么不听话呢,你看看妹妹多乖”“你怎么又哭了,你看哥哥都不哭”“你怎么这个都弄不好,你看哥哥做得多好,妹妹这么小都会玩了”……诸如此类的话语,小嘉每天都要听无数种组合,这简直比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还有杀伤力啊!
小嘉会像唐僧一样,不断、反复地提醒爷爷奶奶:“不要比来比去,男孩和女孩本来就不一样。”“哥哥小时候一样棒,只是你们忘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哪能都一样?”但小嘉的“咒语”毫不奏效,爷爷奶奶对此乐此不疲,好像什么都需要比一下,才能让另一个变得更好!
关键还是妈妈的态度
和妈妈已经形成亲密依恋关系的俩娃,这些“比拼”对他们伤害与否,其实还是要看妈妈的态度。如果妈妈公正、平和,对此毫不关心,从不评判,从内心就非常尊重两个孩子完全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轨迹,没有比较意识,孩子也会越来越尊重自己的独特性,不去和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姐妹)比较,发展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人。所以,小嘉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孩子们对爷爷奶奶这些比较的态度,有些选择忽略,有些私下分别和孩子相处时进行劝慰,有些当面用些小技巧化解,既要保护好两个孩子各自的特质,又不让兄妹二人之间出现嫌隙,真是觉得伤透了脑筋,有多少个心思都不够用!不过她自我安慰说,这样操心就不会胖了!这个回合,尚未分输赢,仍在继续,就像生活。
生活就是这样,有苦也有甜,有快乐也有无奈!小嘉逐渐摸到了其中的门道,学会了用坚持、理解、忍让和积极改善等各种手段刚柔并济地进行调整。她当然知道问题还会层出不穷,但她也相信,解决之道总会比问题多!
Part3高情商,让“相杀”变“相爱”——这样化解隔代养育矛盾更有效! 美眉熊妈咪
成功的人隋商都很高,善于处理各种关系。隔代养育不外乎一场关于关系的挑战,情商能帮我们实现双赢!
《妈妈是超人》节目中,黄圣依带小安迪从最初的疏远到亲密,也是让人感叹:孩子还是要自己带啊!而日常生活中,恐怕连明星也避不开隔代养育的难题。
由于杨子和黄圣依忙于工作,安迪从小多由奶奶养育,安迪奶奶实力宠孙,经常金句百出:“我都是娇生惯养的,他有错误我也看不出来。”“安迪喜欢玩儿,我就为他建了个游乐场;安迪冬天喜欢滑雪,我就为他修了滑雪场。”安迪和奶奶的感情也是非常好,但凭这几句话,就知道什么叫“隔辈儿宠”了。
在中国,由老人帮忙照顾孙辈的家庭比例相当高,眼下又是二孩潮,隔代养育更是无法回避的典型社会现象,如果夫妻俩都要上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当然是带孩子的主力军,这样可以省下一笔可观的保姆费,也让年轻父母更放心,但同时,两代人养育的矛盾也就不断地凸显出来了。
这些常见的矛盾,你中枪了吗?
“我为宝宝定制不能吃零食的规矩,却被老人打破了。”
“奶奶嫌孩子吃饭慢,又怕她饿着,拿着碗追着喂,孩手总边吃边玩。”
“总担心孩子冷,包裹得严严实实。”
“孩手一哭闹,想要什么立马买买买……”
“认为家里最安全,根本不让孩子在户外玩。”
“担心孩子弄脏衣服,禁止孩子撒欢儿玩。”
根本:不回避,正视接纳“不同”
别说隔代了,就连两代人间都存在代沟,这是避免不了的。
首先,从心理上要加以理解:有些老人可能只有一些有限的教育经验,而这些经验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可能确实过时了。另外一些老人由于帮儿女带孩子,很想“刷”出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即使知道年轻人有新的养育观念,也想用自己的育儿老方法尝试阻挠,例如喜欢给孩子穿很多衣服、不建立规矩等。
不光是在养育孩子问题上,代沟是无处不在的,生活方式上也是。但是,我们和老人毕竟没有深仇大恨,而且在爱孩子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在遇到分歧时,要想到老人终究是在帮我们带孩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先接纳再解决。
实战:高情商出场
我们当然不主张道德绑架,尊重老人不等于放弃自己的观点,一味服从或委曲求全。在孩子这么重要的事情上如何坚持自我同时又不让老人难堪,不让矛盾激化,这就要EQ出场了。
实践五招数
1谁的父母谁出面——副作用小,调动关系情商中重要—项就是处理人际关系: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反应技巧。
谁的父母谁出面沟通。别忘了,老公还是公婆的儿子,老婆是岳父岳母的宝贝女儿,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依然是宠爱的,说话当然也有分量。所以有啥看不过去的,先跟配偶沟通,然后派他出面说服自己的父母,这样副作用最小,效率也最高。
2抓大放小冷静处理——自我情绪管理
情商高的人懂得把控自己的脾气,使之适时适度地
表现出来,以不至于让冲动造成不良后果。
控制自己的情绪可是大智慧,记住冲动是魔鬼,有些话要想好了再说。另外,抓大放小,大原则需要沟通解决,但小细节能放则放,不同的养育方式对于孩子来说,也是摸索和学习的过程。
3搬出专家和权威——科学激励,达成目标
自我激励是情商训练的一部分,是指能够依据某种目标,调动、指挥并出谋划策,使自己走出尴尬,并达成目标。
老人有时候心里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但只是不愿意当面承认,更不服被儿女说教。这个时候既然已发挥不出优势,当然要调兵遣将,搬出科学专家来说服,其实老人最喜欢听专家说话了,时不时发些专家小视频、小文章给老人,潜移默化,也就达成了目标。
牢记三原则
避免权力之争,形成非对立的合作关系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提到,在处理亲子关系中,要避开权力之争,这个原则在处理隔代养育问题中同样适用。
避免权力之争,是承认和老人之间是合作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拥有对于孩子的爱。既然是合作,当然要有一些口头协议以及沟通技巧。因为合作关系是双方愿意拿出时间进行沟通的,而有效的沟通是确保最终目标的达成,只有这样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达成最终的目标:孩子更健康快乐!
尊重不争吵,给足老人面子避免难堪
尊重不等于完全服从,但不尊重一定是道德缺失。有时候通过争辩老人也知道年轻父母是对的,但只是不愿意当面承认,尊重就是给足老人面子,避免他们难堪。
而这一道德观念,也正是我们想传递给自己孩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当然要避免在孩子面前与老人争吵不休,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言传身教,孩子通常很敏感,会模仿并且在潜意识中学会父母处理事情的方式。
切忌上纲上线,有事说事不讲大道理
如果有必要沟通的事情,也是针对具体事件,千万别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比如脱口而出:您根本不懂科学;您根本不懂时尚;您这样做是害了孩子;您严重影响了孩子成长……
在孩子的教育上,不要对小的细节太过较真。不要为一点小事大吵大闹,要从孩子的长远成长来考虑得失和好坏。小题大做只会使矛盾升级,会让老人心里不痛快,伤害也是双方面的,造成的后续麻烦可能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4有效陪伴孩子——了解自我,了解孩子
想要了解自我,需要不断观察和审视自己内心世界,完善自我认知,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
实际上,没有别人,是自己想怎么做!既然身为父母,就意味着偶尔要放弃一些些小自我,给孩子充足而有效的陪伴,在陪伴中更了解孩子,在这段只有你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将自己的理念传递给孩子,也更了解自己想要的。直接与孩子沟通,这比你跟老人沟通更有效。
心理学家认为和谐的家庭关系是良好家教的保障,也是良好家教的宝贵资源,儿童通过对长辈的观察模仿,能够学到与人和谐相处的方法,学会尊敬、宽容与合作,能够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人格。所以,想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父母自己还是多陪伴孩子吧!不要实行“双规”,一边把孩子完全交给老人,自己享清闲;一边还要埋怨隔代养育毛病多。
5择时机再沟通——善于识别他人情绪
通过细微的信号,感受他人的需求和欲望,这就是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这样的把控,不会让你在对方烦躁的时候增加他的压力,并能抓准时机进行有效沟通。
只要你有時间陪伴孩子,就多让老人去休息,尽量避免同时“在线”,这样也是关心老人,毕竟年纪大了,力不从心。遇到看不惯的事情,挑选对方情绪好的时候再进行沟通,因为情绪不好的时候沟通叫争吵,而好情绪下才叫沟通,沟通之前先赞扬,再抛出问题。
Part4 可能都会犯错,“牵手”更好 李晓阳
看到太多说隔代养育如何不好的说法,但我们毕竟无法一下子完全摆脱这样的生活模式。何况,养育出现问题,不一定都是祖父母的错。
老人养孩子全凭经验,可能会犯“经验主义”的错;年轻父母养孩子全凭书籍,可能会犯“教条主义”的错。也许大家各有犯错的时候,当然也有好的经验和观念可以交融。隔代养育,“牵手”最好。
场景1 踩“禁区”
小叶照顾宝宝方面相当用心,尤其重视孩子的营养方面。2岁的宝宝也很乖,对妈妈每天精心制作、搭配的爱心餐都会很享受地吃完。
有一次,小叶必须外出培训3天,只好把孩子交给奶奶照顾。结果回家后她发现宝宝不爱吃自己精心做的做了。不出所料,是孩子的奶奶做饭时加了太多的调味料,加重了孩子的口味,居然还带孩子吃了2次洋快餐!小叶为此和婆婆大半年没再说话!
点评:一方别越界,一方要善沟通
婆婆踩到小叶最看重的“禁区”,很糟糕。不管是常年帮年轻父母看孩子,还是代管几天,老人都应该懂得养育的主体是孩子的父母,不能越界,要尊重年轻父母看重的养育方式。
但是,这里面可能也存在小叶和老人的沟通问题,比如她并没有详细地告诉婆婆给孩子吃什么,怎么吃,绝对不能怎样,等等,导致婆婆并不清楚她的“禁区”在哪里。隔代养育中,及时、有效的沟通特别重要,否则都是相互“猜”的话,特别容易互踩“禁区”。
场景2 尽尽信书
苗苗一直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自己带,绝不能让老人插手!不过,前几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那阵,苗苗正按着某育儿书给自家的3岁孩子立规矩,书里说了,好习惯的养成不容易,孩子哭闹时也绝不能退让,必要时可以将孩子关起来让他冷静冷静。因为看电视的事,苗苗把哭闹的儿子独自锁在书房让他冷静冷静,自己跑到另一个房间关上门,——眼不见心静。幸亏苗苗的妈妈来串门,听说这事后一边骂她一边三步并作两步地冲进锁孩子的房间,发现孩子因为撞门已经把自己伤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了,要不是姥姥及时打开门,还不知会发生什么……
点评:尽信书不如无书
老人确实容易溺爱孩子,但有时他们对“度”的把握却比年轻父母要好,毕竟经验更加丰富,可能给孩子造成伤害的风险要小于完全“照书养”。
其实,即使是那些住在一起,老人又经常溺爱孩子的家庭,也可以换个思维方式:父母的严厉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厚爱,可以相互抵消、平衡,让教育效果更好。
场景3 滑剂
小王在他儿子眼里从来都不是一个好爸爸!动不动就吼叫、摔东西、上手打,脾气简直简直不能再暴了!——这也难怪,小小王年仅4岁就有过离家出走的冲动,当然换来的是爸爸更大的怒火。但这一切,随着小王的岳父来家常住迎刃而解了:老人并不会溺爱小小王,但是他在场时,总会压制住小王的怒气,还会用很多种平和的法解决问题,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小王吼叫了多次无效的。姥爷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让他获得了全家的认同,也成了家里的权威人物,是小王和小小王争相模仿的对象。
点评:让老人的智慧更充分发挥
孩子是最擅长模仿的“小动物”,当所有的教育者又足够开明睿智的时候,一个优秀的孩子无须刻意教育,也会出现在家庭中。
老人通常都很睿智,毕竟积累了行走人生几十年的丰富经验,如果能调动出老人的这些智慧,成为家里大小孩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整个家都会变“聪明”。
几个场景看过来,我们可以感受到,有时候隔代养育造成了颇大的麻烦,而有时候又是很好的助力和调整。我们何必一定要把二者割裂来看呢?从家庭教育的专业角度看,年轻父母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互相配合,协同教养才是正途。
Part5 6个最头疼“怎么办”,心理咨询师来回答 张仙锋
Q老人对孩子言听计从怎么办?
A老人是免不了“隔辈亲”的,这也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当年他们的育儿条件确实不好,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当然要补一补,当年没能给自己孩子的那部分要加倍地补偿给孙辈,所以他们对孙辈是无条件地付出。隔代养育中,老人就是会爱得多一点,规则的部分少一些。所以父母更要清楚:这样的养育模式,老人可能只负责爱和照顾的部分;教育和规则的部分必须由父母来行使和完成。当冲突过大时,可以和老人一起坐下来商讨,界定一些大家都能接受和保证执行的规则和规定。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爱是很重要的,如果父母勤于管教,稍微严厉一些,那么祖父母的爱可能是很好的调节,是孩子人生中温暖的体验和被纵容的滋养。
Q姥姥和奶奶总比着溺爱孩子怎么加
A其实这是不错的家庭资源,说明两边的老人跟你们的关系都不错,而且她们都很爱这个孩子。可以利用好老人对孩子的这份关爱,让孩子感受到就像一个人拥有左手也拥有右手一样,他既拥有奶奶的爱,又拥有姥姥的爱,这个孩子的人生会更加幸福和富足,这是孩子成长中一份很大的礼物。有机会也要和老人说明:爱不是一场战争或争夺,因为永远没有输赢,对孩子来说怎样最好,才是真正的爱。比如每次商量好了孩子进步了再买玩具,但一旦奶奶、姥姥知道了,就争相给孩子买,使计划完全乱套。这时候就可以跟老人充分沟通,告诉她们这是我们教育、计划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如果你真的很爱他,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就请绕开这部分,建议她们采用其他方式,比如买些图画书,带孩子去看音乐剧,参加家庭旅游,等。
Q奶奶替孩子做太多怎么办?
A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奶奶非常爱这个孩子,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尝试让爸爸出面去和奶奶谈。当然,可以给先生一些策略,比如和他讨论一下当时自己被教育时是怎样的,那么做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现在应该对孙子怎样做。
另一方面,可以看看奶奶在家庭中是否能感觉到她的价值感。如果能让她通过做些别的事情获得更好的价值感,她会不会对孩子更放手一些?通常老人认为自己为孩子做得越多越有价值感,所以可以想想如何去丰富奶奶的生活,或者说让她做一些其他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还有就是当她偶尔没有替孩子做事情时,要使劲夸赞她,不断去鼓励想要的部分,而不是指责不想要的部分。
Q幼儿园老师和老人反映问题,老人不告诉我们怎么办?
A老师把孩子的问题反映给了家里的老人,但是老人“护短”,回家后没有提起和转达,这确实是麻烦事,但里边似乎也包含着一个问题,就是老师更容易见到的是爷爷奶奶。也就是说,如果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爷爷奶奶接送孩子,甚至一些亲子活动、家长会等,老师只能见到老人,并认为是老人在管教孩子的话,那么孩子的问题她自然会选择直接反馈给老人。父母当然有权利而且必须承当起管教、教育孩子的责任,那么可以和老師说明情况,比如自己实在太忙无法接送孩子或者陪孩子参加活动,但在家管教的事还是父母为主,老人会管得相对松一点。建立好沟通通道,请老师有什么问题及时和你联系,相信这样的要求老师是不会拒绝的。
Q我和婆婆关系很僵怎么办?会影响孩子吗?
A建议作为成人,还是要处理好家庭关系,让家庭充满相互尊重、互敬互爱的气氛,这比剑拔弩张的氛围对孩子的发展来说要好得多。大人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更多是通过大人的言行举止,观察他们的行为来学习的。家里的气氛不和谐,孩子是完全能感受到的。
曾有一个案例,妈妈和公婆之间有矛盾,当然他们并没有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但是这个孩子白天跟爷爷奶奶在家时没有什么问题,等妈妈一回来就会开始骂爷爷奶奶,说爷爷奶奶不好。爷爷奶奶很生气,觉得这都是这个妈妈教孩子的,但是这个妈妈也很冤枉,因为她真的没教,甚至都没在孩子面前说过爷爷奶奶的坏话。
可见孩子是很敏感的。我们经常觉得家人之间的矛盾,只要不发生言语冲突,孩子就不会知道,但其实成人的情绪、身体行为包括态度更容易被孩子“看破”。上面的案例就是孩子通过家里的很多非言语方式,感受到了妈妈和爷爷奶奶的关系不好,孩子就扮演了替他觉得更亲近的人去向对方表达愤怒、说出不满的角色。所以家庭是需要合作的,成人是需要努力调整家庭关系的,不是说为了照顾孩子忍气吞声地住在一起就是对孩子好。
Q一和老人说他们做得不对就急怎么办?
A建议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说具体的事,而且对事不对人。沟通具体事的时候最好自己少说,让老人充分表达,比如说说当时的情况,为什么选择那样得处理方式,达成了什么样的后果,是不是解决了问题,等,在老人表达的过程中,可能自己就明白当时的方式是不是合适和合理的了,无须我们多言。
隔代养育不应该是贬义词,这样的家庭资源支持,对于家庭来说是很宝贵的。现实的问题一直存在,年轻的职场父母确实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照顾孩子,能按点下班已然不错,不可能每天早早下班接孩子,家里有老人搭把手是很有帮助而且很幸福的事。但是这个过程中肯定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勇敢面对,力求解决。但值得确认的一点是,养育孩子总会有诸多问题等着我们,无论怎样都会存在,这并不是隔代养育本身有什么问题。
Part6 划重点篇
给年轻父母
主动承担起养育的主体责任,必须花时间管孩子,才能有話语权。
决不妥协让老人把孩子带回老家,坚持共同养育。
自己学习、了解靠谱的科学养育知识,成为家中的“育儿权威”。
学会目标法则,将“让孩子更好”成为家庭协同养育的一致目标。
一定要做好“智斗”的思想准备,但感恩老人的帮助是“底色”。
懂得抓大放小,无奈的生活细节宁肯放手也别撕破脸,毕竟是亲人。
学会沟通,就事论事,一切以解决事情为前提,不以批评老人为前提。
积极调整关系,记住:和睦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才有益。
关心老人,让老^在生活中有更多育儿以外的乐趣和成就感。
善于借用资源,学会各种求助。
给老人
可以拒绝带孙子女辈的要求,法律没有相关规定。
要是决定帮孩子一把,就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态,享受天伦之乐。
不越界,把教育的主要责任交给年轻父母,并督促年轻父母尽责。
不瞎猜,有话直接和孩子们沟通。很多时候事情并不是想象得那样。
沟通的时候感觉不愉快及时说,最好告诉孩子们自己愿意接受的方式是什么样的。
不逞强,保证自己充足的休息时间和独处时间,实在不行,要求增加小时工等外援。
一视同仁,尽量做到不区别对待儿媳妇/女婿。
不和街坊邻里搬弄是非,不满意的地方尽量和孩子们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