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波
摘 要:互聯网金融以快捷高效、立体多元和公开透明等明显优势抢占金融市场,在行业地位、客户基础、融资优势、中间业务收入等方面对传统金融行业带来影响。传统银行应积极应对,通过创新理念、创新服务、创新管理模式,一方面发挥其优势;另一方面改进提高,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传统金融 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11(c)-048-02
在这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正在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金融业也毫无例外的受到冲击。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催生了一个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它依托云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2003年支付宝标志着我国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2013年又推出余额宝,仅仅用了10年的时间,阿里巴巴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余额宝、在线理财支付、众筹、P2P等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成为社会热点,对传统金融行业的经营方式和理念产生重大影响。互联网金融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离不开的金融模式。
1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特点
互联网金融是现代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产物,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
1.1 金融服务快捷高效
与依赖实体网点效率低下的传统金融模式不同,互联网金融借助的是虚拟的网络。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个人电脑、Ipad、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服务,如转账、交易、支付等金融业务均无需排队等号,业务突破时间和地域的约束,股票、期货、中小企业融资、个人投资、民间借贷等信息快速匹配,一切数字化,操作流程标准化,处理速度快,用户只需在手机等终端轻松操作,实时完成。而且,庞大快捷的网络能将产品信息第一时间推送给客户,还能覆盖那些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盲区,使客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了解最新业务和产品。互联网金融服务随时随地,便利快捷高效。
1.2 资金融通立体多元
传统金融模式的资金融通依靠实体金融机构,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需要通过金融媒介这个单一形式来进行。而互联网金融打破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无需传统中介,没有交易成本和垄断利润,资金融通趋于市场化多元化,流通渠道立体化网络化。交易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鉴别、选择、匹配和交易等环节。如众筹、P2P、余额宝等模式拥有“多对多”“多对一”网络化的资金流通模式,无需银行实体网点,而是直接借助互联网环境完成财富管理、支付结算等资金流通操作。
1.3 管理运行公开透明
传统金融模式受到管理体制、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业务服务效率低,其中信息不对称是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产品和服务对外信息的不对称和内部管理运行信息的不对称。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都依赖于银行专业人员的解读,有些条款很难让普通客户看明白。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审批高度集中,内部信息不对称。然而,互联网模式下的金融业务更加开放和透明。网络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使得金融市场信息充足,经营环境公开化,交易过程具有更高的透明度,交易双方有更多的互动,客户可以有更多自行选择的权利。
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业务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支付的进一步普及和移动支付的推广,现金在交易中的角色和作用将被进一步边缘化,大数据技术也将大力改造资金融通模式。互联网金融正在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加快金融业务的脱媒进程,对于传统金融市场的影响极其深刻,对传统金融业务产生巨大的冲击。
2.1 动摇传统金融行业的地位
我国传统金融行业具有非常明确的界限划分,传统银行业是资金融通的重要机构,几乎所有的金融业务均以传统银行为核心,资金配置主要依靠银行体系,银行在金融界占有垄断地位。随着互联网产业的不断扩大和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体系便捷了资金交易双方的沟通,加速了信息传输和联络,提供了各种新的交易途径,传统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受到冲击,银行的垄断地位受到震撼。
2.2 动摇了传统银行的客户基础
2018年7月12日的“2018中国互联网大会”闭幕论坛上,中国互联网协会正式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根据报告披露,截至2017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53亿人。2018年5月28日—6月1日召开的“2018中国电子商务大会”,发布了《2017年中国电子商务报告》。根据报告显示,全国网购用户规模达5.33亿。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银行赖以生存的客户群体受到严重冲击,越来越多的客户更加关注金融服务的高效便捷,他们不再依靠银行中介,而是转向互联网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企业客户群体越来越庞大,传统银行正慢慢流失其客户基础,银行的各业务网点的优势逐步弱化。
2.3 削弱传统银行融资优势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传统银行的融资体系受到考验。传统银行业募集资金主要依靠营业网点等吸纳存款,其利率是由央行或主要银行机构来厘定,利差收入是银行主要利润来源。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利率等资金价格市场化,在余额宝、理财通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冲击下,银行存款规模明显减少,传统银行的存款结构红利消失。而且,传统银行的信息不对称、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等劣势,使得个人客户和中小企业融资比较困难。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信息渠道得到逐渐拓宽,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可以通过社交网络、搜索引擎揭示和传播,通过云计算的高速信息处理技术实现快速、准确匹配,从而使投融资活动不再需要经过银行等金融中介。资金持有者可通过虚拟化渠道,实现财富归集管理等功能,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可根据资金持有者需要,提供更高效精准的资金归集服务。因此,互联网金融抢夺融资市场,削弱传统银行业的融资优势,促使存款、理财产品等资金产品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
2.4 减少传统银行中间业务收入
支付结算是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第三方支付的出现将发达的大数据技术与支付清算服务结合,凭借强大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大大提升资金处理效率,变革传统支付模式存在的现金流与信息流彼此分割的状况,有效降低风险控制成本。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代理业务,操作便捷,价格优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己经形成了理想的市场规模,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挤占银行中间业务,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等,缩减了传统银行业的存款来源,导致传统银行业负债的减少,意味着银行可用资产缩减,直接影响银行的利润来源和收入。
3 互联网视角下的传统金融行业应积极应对新的挑战
基于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理念特点,互联网金融以传统银行业务的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将业务迅速扩展到银行的其他领域,抢占其市场份额及其主导地位。毫无疑问,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传统银行业的强劲竞争对手。因此,传统银行应深入分析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找出自身劣势,锐意进取,积极创新,以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
3.1 更新观念,提高银行信息化水平
快捷、便利、高效的支付方式与大数据的分析是金融业的发展方向,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传统银行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营理念,提高传统金融风险控制水准和科学发展水平,特别重视加强银行信息化水平,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业务流程进行改造或重组,实现运营、管理等高度数字化。提高信息化水平是传统金融行业寻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3.2 更新网络平台,拓展银行业务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已促使各银行在信息技术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网络银行、手机银行都得到普遍推广和运用。传统银行应该发挥已有优勢,巩固现有业务并开拓新业务,进一步强化资金支付结算功能,根据新业务、新产品的特点,研发相适应的操作系统,努力实现精细化、准确化和数据化管理,提高业务能力;在目前的网点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创立与互联网金融相适应的新的网络平台服务模式,着力于研发更适合于互联网金融、更加开放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别的客户的多种需要;提高网点业务综合水平,实现所有的网点业务能力。
3.3 发挥现有优势,创新服务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客户群主要是中小客户,传统银行的优势在于更加专业和大型的客户。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资金实力雄厚、安全性高、客户数量庞大的优势,创新服务模式,关注重点客户,优化服务,力求做到更加专业和精准,巩固其在大客户群的主导地位。同时关注一般客户群,重视客户关系的维护以及与之需求相适应的产品开发;利用现代互联网通讯技术,创立新的客户维护方法,深度挖掘客户数据中的客户信息,对客户进行归类,区别对待,实现差异服务,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优质服务,实现一对一的精准营销,提高其满意度;精简业务流程,服务能力求“精”,提高办理业务成功率,确保其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B2B、B2C市场的主导地位。
3.4 改革管理模式,强化互联网金融监管
我国金融管理历来十分严格,行政监管严苛而繁琐,成为低效的原因之一。要实现变革和发展,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当务之急。管理模式的创新必须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管理要求,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以客户为中心,创造高效灵活的行政管理方法。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网络信用体系,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帮助个人和小微企业更加迅速的获取资金,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同时,传统银行业应积极采用大数据管理技术,实时掌握企业经营现金流、工资账户变动等经营动态,多渠道搜集客户信息,提升对客户的风险甄别与管控能力,健全风险管控体系,保证信贷资产安全。
互联网金融不仅仅是把线下金融业务转到网上,更是一种崭新的金融理念,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随着支付宝、APP Pay等互联网支付的迅猛发展,金融行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金融行业要不断改进和提升信息化水平,转变发展思路,以积极的进取精神,推动金融业的深刻变革,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瑾.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发展的影响分析[J].金融发展评论,2014(4).
[2] 林蕴红,田蓉.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及传统银行应对措施的研究——以对银行存贷款的影响为例[J].时代金融,2016(3).
[3] 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3(8).
[4] 中国经济网.《2017中国电子商务报告》发布(全文实录)[EB/OL].http://expo.ce.cn/gd/201805/29/ t20180529_29275628.shtml,2018-05-29.
[5]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EB/OL].http://www.cbdio.com/ BigData/2018-07/13/content_5763809.htm,2018-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