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融杠杆的成因、现状及金融去杠杆方式

2018-09-10 22:11李姝萍
中国商论 2018年32期

李姝萍

摘 要:本文深度剖析金融加杠杆的成因和金融加杠杆的现状,随着金融加杠杆到一定程度后副作用也随之产生,金融去杠杆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由此提出三种金融去杠杆的方式仅供参考。金融去杠杆的当务之急应明确顺序、理清思路,规范发展合规金融,去除债务的高杠杆,确保金融去杠杆的有序进展,最大限度地避免金融去杠杆带来的经济波动,维持金融稳定。

关键词:金融加杠杆 金融去杠杆 资金脱虚向实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11(b)-038-02

金融加杠杆的产生有诸多因素,长期以来的金融加杠杆,使得资金脱实向虚,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错位,金融应服务于经济的发展,但在现实中,金融和经济出现本末倒置,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的发展。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一个重要的根源是建立在证券化基础之上的金融体系过度加杠杆。正因为金融与经济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紊乱,需对其重新调整,进行金融去杠杆的工作,我国正稳步推进金融去杠杆的工作。从金融杠杆及其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看,基于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反思、我国现如今稳步推进的金融去杠杆工作以及国内外学者的不断研究分析,本文提出三种稳步推进金融去杠杆的方式。金融去杠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注意方法,找准正确的力度,把握正确的节奏,方可有条不紊的进展。

1 金融加杠杆的前世今生

金融加杠杆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把握住金融加杠杆的含义,看现如今的金融杠杆体系。从国家、企业、居民三个层面入手,层层深入,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形成我国金融加杠杆的历程,剖析金融加杠杆的成因。

1.1 金融加杠杆的含义

通常来说,借钱负债的过程,是加杠杆的过程。即经济主体运用相对较低的资本,主动负债以获取更大资产规模的行为。它起到一个乘号的作用,运用金融杠杆,可以放大投资的结果,但也会把风险放大,收益和风险都会以一个固定的比例增加。利用杠杆以少量资金撬动大量资金,在承担较大风险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收益。从本质上讲,加杠杆就是加负债。金融加杠杆,就是金融机构增加负债导致资产负债表扩张的过程。

1.2 经济增长与金融加杠杆的千丝万缕—— 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又叫索洛模型,进一步剖析金融加杠杆的历程。表达式:Y=A×F(K,L)。其中,Y是总产出,A是技术进步(又叫全要素生产率),K是资本,L是劳动。运用类比法,一个国家为使GDP增长,就像个人或家庭为使收入增加是一个道理,同样都有很多方法。劳动者可以辛勤工作,延长时间来增加收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单位产出来增加收入;还可以贷款,去创业投资或者购买股票、购买基金,来增加收入。这几种方法,对应到宏观上,就是凭借劳动力(L)的投入来增加GDP、凭借技术进步(A)来增加GDP、凭借资本投入(K)或者加杠杆来增加GDP。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作为经济学上假设的一个理性人,总是从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哪种方法最容易,便会更倾向于使用哪种方法。对中国经济来说,过去依靠出口拉动的增长阶段,是依靠劳动力的人口红利优势。后来人口红利优势消失,转向依靠资本,依靠投资,借来借去形成信用货币,金融杠杆就这样不断加高,把自己放在了摇摇欲坠的高楼里。现在加杠杆的投资风险越来越大,国家层面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有了金融去杠桿的说法,稳步推进金融去杠杆的同时转向技术进步和创新,有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创新创业的说法,有了供给侧改革的新思路。

1.3 宏观→微观的金融加杠杆

过去,中国经济的发展在逐渐失去人口红利优势之后,开始进行加杠杆进行投资。从国家层面,国家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的资金可以发行国债,向银行借贷,由此政府加杠杆建设基础设施;从企业层面,实体经济的债务融资需要求,使得企业加杠杆进行生产制造,突出表现在投资于房地产行业及生产钢铁,造成住房库存迅速高企,泡沫不断加大,钢铁产能过剩;从居民层面,中国居民一般爱储蓄,但从近些年的趋势来看,也加入了金融加杠杆的行列,尤其是车贷和房贷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开始的时候初见成效,经济增长,但是这样发展,杠杆越加越多,副作用逐渐显现。政府加了很高的杠杆,企业加了很高的杠杆,居民也加了很高的杠杆,使得我国整体处于高杠杆率的情形下。

2 金融加杠杆的现状

中国的宏观杠杆率近年来居高不下,放大下行压力。从各经济部门来看,中国宏观杠杆率总水平的过快上升主要来自于非金融企业部门,从2008—2017年,2008年非金融企业部门上升约67个百分点,居民部门上升约25个百分点,政府部门上升约18个百分点。从总量来看,当前的中国宏观杠杆率总水平较高,主因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杠杆率过快所致,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在金融危机后增速过快,但自2016年中以来,中国整体的杠杆率上升趋势明显放缓,尤其是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明显放缓,这也得益于供给侧改革的实施与推进。国际清算银行(BIS)认为2017年中国的宏观杠杆率是257%,其中,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66.3%,居民44.4%,政府部门杠杆率46.4%,中国宏观杠杆率近年来持续上升已是事实,也是中国经济稳定运行的隐忧所在。

金融加杠杆是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更高阶段的必经之路,合理的金融杠杆有助于更好地利用既定规模的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但过高的金融杠杆则有较多的风险隐患,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管理的难度,使金融系统处于高风险的状态。金融领域高杠杆增加了金融风险,因而需要去金融杠杆,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一气呵成的把杠杆都去掉,而是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而是需要结合杠杆的形成机制,把握好力度和节奏。

3 金融去杠杆的方式

金融加杠杆在一定时间内使得经济起稳,但背后的风险也逐渐暴露,金融加杠杆使得金融体系内部杠杆的膨胀,资金脱实向虚,淤积在体系内部。为控制风险,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脱虚向实,我国踏上了金融去杠杆的征途。结合金融加杠杆的成因,金融去杠杆是金融加杠杆的逆向过程,反向思维,分析金融去杠杆的方式。

3.1 优化货币政策

对于货币政策而言,要在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还要保持一定相对抉择的辅助性。关注金融市场的变化,合理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组合,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防范信贷过快扩张和宏观杠杆率进一步提升。

控制央行再贷款,抑制信用加杠杆的膨胀,稳定基础货币的投放,基础货币供给减少,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有效控制货币乘数,使资金脱虚向实。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强调保持中性,央行在基础货币供给中通过缩短放长,拉长周期的方式提升银行负债成本,降低同业套利空间,减少短期货币资金供给同时增加长期货币资金供给,达到金融去杠杆的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完善金融市场利率传导,在逐渐放开的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去金融杠杆需要和金融市场利率传导相结合,优化利率传导管理,把握好平衡,有效引导市场利率,减少在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加杠杆行为。存款准备金率也不失为一种金融去杠杆的举措,稳定货币乘数,倒逼金融去杠桿,同时,加大公开市场调控力度,积累经验,结合货币政策引导的金融市场利率上行,推动金融去杠杆,减缓信用扩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3.2 行业自律和金融监管双管齐下

制定行业自律标准,规范市场纪律,确保去杠杆的实施。统一行业行为自律,自律组织起好带头作用,引导会员有序地进行金融去杠杆,维持合理的杠杆范围,行业自律组织需要协同监管,杜绝会员套利与寻租行为,实行优胜劣汰,使不达标的机构退出行业组织,从而坚定不移地进行金融去杠杆的工作。金融监管的力量不容小觑,如果放弃在监管上“倒逼”金融去杠杆,不仅会使金融去杠杆任务前功尽弃,还会扰乱市场秩序和加大金融机构道德风险。所以运用金融监管进行金融去杠杆,倒逼金融机构主动去杠杆。实行有效的金融监管,制衡监管,对金融市场波动保持正确的定位,严控风险端,以一定的政策压力来推动金融机构稳步地进行金融去杠杆的工作。行业自律和金融监管齐心协力,共渡时艰,稳步推进金融去杠杆的进程。

3.3 金融机构进行转型升级

总体而言,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发生一定的错位,金融机构需要一种稳健的发展理念,服务于实体经济,真正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在经营管理层面,就是要严控风险,实现风险与收益的相对等,以升级版的经营管理能力服务升级版的实体经济。在组织结构层面,完善内部组织管理结构,以完善的组织结构规范业务发展,保障风险管理能力和业务相匹配。在风险防范层面,加强风险提示和舆论引导,金融机构要能够切实根据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确定自身的发展规模,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自觉地接受法律的监管。金融机构积极进行转型升级有效去杠杆,实现资金的脱虚向实,营造良好的金融秩序。

金融机构进行转型升级,其中重要举措是逐步打破理财产品刚性兑付即打破刚兑。当前市面上的理财产品较多,如公募基金、私募投资基金、银行理财、信托产品、券商资管产品等,我国的银行、券商、信托等在实际上都承担事实上的刚性兑付责任,我国的理财产品普遍存在对本金和收益进行“兜底”的“刚性兑付”现象。如不打破刚兑,就无法实现企业优胜劣汰的机制,掩盖风险,扭曲价格,以至于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随着理财产品规模的快速膨胀,打破“刚性兑付”已刻不容缓。对于管理层而言,加强风险提示和信息披露,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打破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对资产管理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增加净值型产品,使打破刚兑的理念更具可操作性,这也意味着理财产品将不再是无风险的投资品。对于投资者而言,首先要明白“兜底”的时代已经过去,投资有收益的同时也必须自己承担风险;其次购买的理财产品时要清楚资金的最终使用方,明白资金的来龙去脉,把控与评估风险,控制资产在合理的杠杆范围内。

4 结语

金融去杠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把控力度和程序。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去杠杆进程需要结合稳定的宏观经济发展进行不断的调整,稳中求进,采取货币政策、金融机构进行转型升级及行业自律和金融监管等措施,推动金融去杠杆。应该尽可能地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充分考虑政策实施过程中应有的平滑操作,最大限度地避免金融杠杆急速下降所导致的经济衰退和金融不稳定。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大惩罚力度,鼓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逐步实现资金脱虚向实,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 娄飞鹏.金融领域高杠杆的深层次成因与去杠杆建议[J].西南金融,2017(6).

[2] 陆晶.浅析金融杠杆成因及金融去杠杆方式[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23).

[3] 文维虎,唐立.对我国当前金融“去杠杆”的路径思考[J].中国银行业,2018(1).

[4] 毛振华.去杠杆与金融风险防范[J].中国金融,2016(10).

[5] 李奇霖.如何看待金融去杠杆[J].银行家,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