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梅 耿有权
摘 要: 英国爱丁堡大学“传感器和成像系统”工程博士教育项目是为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级工程人才。作为由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赫瑞瓦特大学以及斯克莱德大学联合开设的4年制应用型专业学位,“传感器和成像系统”专业博士培养在入学申请、协同培养、管理培训、学位论文考核等方面富有特色,对我国工程博士培养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 爱丁堡大学;工程博士;培养特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4-0104-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4.021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传感器和成像系统(Sensor & Imaging Systems,简称SIS)被广泛应用于运输、生物医学、农业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为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撑与诸多便利。作为英国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最受欢迎的工程博士学位项目之一,“传感器和成像系统”工程博士毕业后可获得国际公认的工程博士资格,成为业界领先的高级工程人才。爱丁堡大学工程博士培养卓有成效,其在入学申请、协同培养、管理培训、学位论文考核等方面特色鲜明,对我国工程博士培养具有参考价值。
“传感器和成像系统”工程博士是由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赫瑞瓦特大学(Heriot-Watt University)以及斯克莱德大学(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联合培养的工程人才,培养周期为4年。不同于传统的哲学博士、工程博士培养以工程实践为导向,依托企业、公司和大学联合设立的研究项目,提高工程博士的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工业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质量要求。一直以来,爱丁堡大学追求教育平等,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并依据学生学术潜力、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人才选拔,致力于培养最优秀的人才。
(一)严宽相济的入学考核方式,重视学科背景与规划能力
工程博士培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生源质量,提高工程博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就在于严格把控录取门槛。爱丁堡大学规定,该专业工程博士申请者至少是在工程学科或相关学科中获得过英国二等荣誉学位中较高级的学士学位,或取得国际同等学历。申请者如果在工程、物理、化學或其他相关物理科学方面获得过英国一等荣誉学位或国际同等学历,被录取的几率就会更大。同时,爱丁堡大学鼓励其他学科知识背景的学生提交入学申请,以吸引来自不同国家、文化和教育背景下的优质生源。学校鼓励学生有计划地度过四年学习生涯,所有申请者在申请之初需提交一份博士期间研究计划书,包括课程学习计划、个人承诺书以及学习动机等,阐述自己未来几年的研究方向及实施计划。该计划书有助于校方评估申请者申请博士学位的初衷,在必要时提供相应的监督。[1]整个申请流程客观公正,申请者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提交约500字的个人陈述,概述自身学术经历和相关工作经验。(2)提交两封推荐信。(3)非英语国家申请者需提供学术成绩官方认证译本。(4)撰写研究计划表明自身学习兴趣、承诺以及学习动机。(5)申请人的英语水平达到既定标准。每个申请环节至少由两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进行审议,以达到校方拟定的录取标准。
(二)三方协同的人才培养中心,突出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传感器和成像系统创新中心( Innovation Centre for Sensor and Imaging Systems,简称CENSIS)是苏格兰基金委员会、苏格兰企业发展委员会以及高地群岛企业发展委员会合作资助成立的八个创新中心之一,初期总投资达1000万英镑。到目前为止,苏格兰传感器和成像系统市场已有170多家公司,拥有16000名高技能人才,为苏格兰经济贡献了2.6亿英镑。[2] 作为苏格兰区域性官方组织,CENSIS汇聚了当地众多企业、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把传感器和成像系统专业的有关知识和校内基础设施加以整合,服务于工业研究需要。CENSIS包揽各类人才,比如工程博士、苏格兰大学专家、企业工程师以及项目管理团队,协助各种规模的公司或组织改善现有工作方式,应对来自行业、市场和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挑战,帮助企业采取正确的步骤开发新产品,促进企业结构优化升级。由于大多数解决方案需要相关知识与技术支持,例如高科学和高技术含量的传感器系统及其基础设备的创新、系统集成以及信息提取,[3]工程博士可以在参与项目期间,从真实的工业环境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关键问题,把商业问题转化为校内研究课题,弥合了大学研究与工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政府、学校、企业的三方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服务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整合高校教学资源,促进知识的创新及其向技术成果的转化,激发学术创新,强化了各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最后,帮助苏格兰地区创造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局面,实现了三方合作的共赢。
(三) “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管理和培训
作为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高级人才,工程博士解决工业问题需要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作为支撑。为了能够帮助工程博士在工业环境中有效开展学术研究,准确把握行业领域发展的前沿趋势,从事重大研究项目,学校邀请国际知名专家为工程博士开设两个学期的培训课程。第一学期设在格拉斯哥大学,第二学期在爱丁堡大学。其中综合传感与测量能力训练与英国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为博士提供的传感和测量培训课程有大量重合,主要包括:(1)传感器和成像系统的基础和应用;(2)提升实验技能的实践课程;(3)技术转化与创新和知识发散、迁移的技能。所有培训课程讲究团体合作能力,注重合作研究。工程博士四年期间需修习研究生阶段的技术和商业课程,共计180学分,包括从传感器和成像系统的硕士学位(Msc)获得120学分,还要完成赫里瓦特大学爱丁堡商学院提供的商业和管理课程共计60学分。所有课程规定2-3年内修习完成。除了用于课程学习的时间,其余75%的时间需投入到工业设定的研究项目。在结束了前两个学期的课程后,紧接着是一个由赞助公司提供的40个月的研究项目。项目涉及传感和测量的各种应用,包括物理、化学、机械、光纤等多种传感方式,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四年间工程博士所有参与项目至少有一个行业赞助商,同时接受工业主管和大学导师的分别指导,具体表现在每个项目均由学术人员和行业顾问共同监督。学术监督者确保项目以专业知识为依托;行业顾问推动项目顺利开展,力求研究能够对公司效益做出重大贡献,取得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四)灵活自主的学位论文考核,以工程实践为导向
工程博士在四年课程结束时,需要提交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作为学位授予的依据。学位论文在学术水平上要求以哲学博士为标准,展现原创性,并能够对学科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工程博士强调学位论文研究的应用价值,因此论文方向可以专注于产品“开发”,偏重实践性,也可以在前人调查研究过的领域开展研究,但要能够有创新点。论文形式可以有所创新,既可以围绕某一中心主题开展研究,类似传统的哲学博士论文,也可以是博士期间完成的一系列项目的论文合集。论文集要求条理清晰,由一系列报告、学术论文和文章组成,例如工程博士期间完成的研究报告、期刊论文或会议论文等其他研究成果,证明申请者达到了学位授予的标准。论文集要求所包含的研究项目持续周期为9-12个月,考虑到每个项目有自身的优缺点,学校不限定报告篇幅长度,不遵循固定的结构。个人论文集可以发挥创新能力,但应遵循以下9个方面:(1)拟定一个主题,遵循严谨的逻辑结构进行论述;(2)与工程技术领域相关;(3)介绍研究背景知识;(4)呈现证据以支持结论和建议;(5)能够对所呈证据进行适当分析;(6)体现自然科学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转化与应用;(7)根据研究提出创新性的建议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8)明确研究工程师(Research Engineers,简称REs)本人对于研究做出的贡献;(9)作品允许发表或已经获得专利。这种基于项目的论文研究合集商业价值高,对公司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使得工程博士在就业时更易受到企业的青睐。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2015 年全国工程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上提出,工程博士的培养要以需求为牵引,能够与行业产业密切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平台,强化培养质量。[4]自2012年起,我国开始招收工程博士,起步晚、经验不足等问题限制了我国专业博士的培养。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举措,提高工程博士培养质量尤为关键。英国是专业博士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之一,学习英国工程博士培养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推进专业博士教育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一)明晰入学标准,革新人才录取方式
工程博士作为工程教育體系中的教育最高层次,以培养未来工业界的领军人物为目标,代表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最高水平。爱丁堡大学在招收“传感器和成像系统”工程博士时,至少要求本科二级甲等学位或同等学力,为了欢迎不同学科背景的申请者,给工程专才提供发展的空间,校方还注重申请者的实际经验。审核之初,该大学要求申请者提供推荐信,提交研究计划,帮助学生有步骤完成学业任务,培养学生统筹规划和反思的能力。比较来看,目前我国博士招生录取也已逐渐采用申请—审核制,但这种招生方式在国内还属于新生事物,仅存在部分高校和试点学科,并未得到普及。试行中也暴露不少问题,比如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笔试招生模式,相关的制度、考核机制还未成熟、完善。因此,高校要科学合理调整博士招生制度,进一步完善申请—考核的人才选拔机制,注重考查学生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科发展中的学术潜质,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录取方式和人才培养观。
(二)加强联合培养,实施渗透式教学
自2013年起,苏格兰基金委员会同苏格兰企业发展委员会和高地群岛企业发展委员会一起促成了一批“创新中心”的成立,以支持大学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于工业发展的需要。传感器和成像系统创新中心(CENSIS)得到来自行业的支持,整合苏格兰地区的设施资源和人力资源,行业间人员调度流动,资源设备实现共享,提升苏格兰地区各大高校的创新实践能力,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在这个方面,我国地方政府可以借鉴英国办学实践,联合当地企业,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经费,成立类似英国的博士创新培养中心,汇集学校、企业、行业人才,实行联合培养,以学术训练、职业发展为导向,以项目为主线,实现博士生教育与市场研发相结合,为学生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提供各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全方位训练,使得博士生能够从容应对未来行业领域的各种挑战。
(三)完善双导师制,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
研究发现,英国爱丁堡大学“传感器和成像系统”工程博士仅有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理论学习,这期间先要完成本专业硕士学位的专业课程,为后期开展研究打牢基础,同时学习赫瑞瓦特大学爱丁堡商学院提供的商科课程。专业知识授课团队由国际知名学术专家组成,由校内导师监督管理。除校内导师,每个工程博士在项目实习中配有工业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双导师制”模式提升了工程博士专业素质的发展,锻炼了工程博士参与工程项目的实践能力,避免了传统的博士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学校教育与就业需要的对接。对比看,我国应完善导师培养机制,严格校外导师的资质申请,加强双导师制的管理,实现导师的优势组合,明确各导师的职责分工,借助校外教育资源,促进学校、企业、政府开展深度合作,调动三方积极性。
(四)创新学位论文考核形式,培养实践能力
博士学位论文是获得博士学位的一项重要考核,是学生学术水平的综合体现。工程博士教育要求学位论文要能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专业实践,讲求商业价值,在工程实践应用研究方面有所创新。学位论文的内容和形式都与哲学博士存在明显差异。从形式上来说,学生可以在毕业时提交类似传统博士学位围绕某一主题论述的高水平论文,也可以提供自己在读期间的“作品集”,即由一系列小的实践项目的研究论文组合成学位论文,避免了千篇一律的传统毕业论文模式;从内容上来说,工程博士学位论文商业性价值要比传统的哲学博士学位论文高,注重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方面的能力。目前,我国专业博士教育体制还在完善之中,缺少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模式。工程博士培养方案和工学博士培养出入不大,界限模糊,撰写学位论文逐渐偏离“实践性”。[5]因此,我国专业博士教育培养的应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拔尖人才,与传统哲学博士的“学术性”人才有所区分;要找准专业博士培养的定位,论文研究要能够适应行业需求和实践需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同时注重严格把控学位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How to apply[EB/OL][2018-03-28].http://www.ed.ac.uk/studying/postgraduate/applying
[2] Overview[EB/OL].[2018-04-03].https://censis.org.uk/about/
[3] CENSIS Markets[EB/OL].[2018-04-10].https://censis.org.uk/markets/
[4] 王亞杰.校企协同创新培养博士:基于英国经验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
[5] 王建梁,董鸣燕.英国专业博士教育20年发展的状况、问题及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6(3).
(责任编辑 赵广示)
Abstract: The doctoral education project of “Sensor and Imaging System” of Edinburgh University in the UK is to train senior engineering genius to meet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s a four-year applied professional degree co-founded by the Universities of Edinburgh, Glasgow, Heriot-Watt, and Strathclyde, the “Sensors and Imaging Systems” professional doctoral training has rich characteristics of admission, co-cultivation, management training and dissertation assessment. Such characteristics have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doctoral programs in engineering in China.
Key words: Edinburgh University; doctor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inspi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