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措吉
摘 要:什么样的世界观决定着什么样的人生观,同样什么样的人生观决定着什么样的死亡观。死亡观在人生观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人们生命境界的提升以及当下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有着重要的现实理论意义。藏族和回族都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而回族信奉伊斯兰教。因此,他们的死亡观受到其宗教信仰的影响。本文以分析比较藏族与回族关于死亡观的异同为主。
关键词:藏族;回族;死亡观
一、藏族与回族死亡观的来源
死亡观是指人们对自身死亡的本质、价值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其理论源于人们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活动,即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同时,积极思考关于死亡的价值及意义。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自己独特的死亡观。宗教信仰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及观念经过日积月累的积淀和巩固发展,以强大的渗透力贯穿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藏族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藏族民众不太注重现实生活,而是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对来世关于最高生命价值的追求上。他们坚信生命的轮回。把生死看作是一种自然规律。
回族信奉伊斯兰教所以他们的很多死亡观理论是来自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回族群众认为他们的生命是真主安拉所赐,那么人的死亡自然是被他(真主安拉)所召唤。
二、宗教信仰影响下臧族与回族葬俗的特点
(一)藏区主要实行天葬、火葬、塔葬等。
1.天葬。这种形式是藏族地区普遍采用的葬法之一,即人死以后,尸体还未完全僵硬之前,脱去所有衣服,用其腰带从脖颈绕过腿弯,捆成一个屈膝而坐,双手合十或双手插入两腿之间的形状,再用其衣袍裹尸,抬到房屋一角,前面拉个帘子,帘前点灯。出殡时由儿子或男性至亲将尸体抱出账外,驮在牛背上送往固定的天葬场所或者送往由喇嘛占卜后决定的场所。送葬者均为男性。
2.火葬。火葬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种丧葬形式。最初是只有活佛和喇嘛等使用火葬,现今普通百姓也可用此葬法。火葬地点由喇嘛占卜,然后在择地建一个能够放入尸体的圆形土炉,出殡之日,将屈膝而坐的尸体置于炉内柴火架上浇油焚尸。此时由喇嘛诵经为死者祈祷善度,待尸体焚化后,人们送殡的陆续返回村里,仅留亲属或几个守塔,次日骨灰凉后,守塔的人捡取骨灰,将骨灰装入事先准备好的好的布袋或木质小匣,然后将其抛洒于不经常去的高山上,或家族特定的坟地。
3.土葬。在有些牧区地方土葬只用于夭折的婴儿或因患传染病而去世的死者。而在农区的化藏族多以此葬俗。其葬法也有许多种:有的只用布物裹尸而葬,有的则用长材,类似于汉族的棺材。
4.水葬。这种葬法主要流行于居住在江河沿岸的藏族中。将尸体投入江河,三日后,家属前往投尸地及下游巡视,若尸体停浮在河湾水面或被水冲上了岸边时,要重新投入水中。
5.塔葬。塔葬只用于圆寂后的活佛或极个别佛学造诣很深的而且德高望重的大喇嘛。塔葬是高僧大德圆寂后,清除内脏,尸表涂以带有香味及药粉的盐泥,日日更换,待腊干缝合腹部,制成一具盘腿静坐的干尸。由金匠为其装金修饰—面部贴金叶,披上袈裟。经过一番精心仔细的装扮后,请进造型讲究而神圣的灵塔。让其享受人间香火,世代接受善男信女们的虔诚膜拜。
(二)回族的速葬、土葬、薄葬。
1.速葬。伊斯蘭教法规定,亡人要在三天之内进行埋葬,不择吉日,不问风水,就地而葬。倘若是在旅途或者他乡亡故,就在旅行的地方择地而葬。伊斯兰教法禁止亡者亲友将尸体载运辗转千里。如果尸体存留数日,人们认为会导致尸体腐烂,认为这是对神的亵渎。
2.土葬。土葬是回族丧葬的主要形式。穆斯林认为,人类的亡故是归真复命的历程,是真主使其脱离尘世而回归到无初。人从泥土而来,死后人的血肉之躯葬于大地复转成泥土,是一件很自然、清净的事。
3.薄葬。回族有一句谚语说:“无论穷,无论富,都是三丈六尺布”。这句谚语对回族的薄葬习俗做了很明确的说明。任何一位穆斯林,无论他生前多么富有或者多么贫穷,死后都是用三丈六尺白布包裹后掩埋。从宗教的角度而言,伊斯兰教信徒认为一个人今生的血统、肤色和所拥有的财富,及他所享有的声望等,对于他个人后世在真主安拉面前的品德与人格而言,并无任何意义
三、藏族与回族对死亡的认识
藏族人认为死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预示着新生命的开始。藏族的死亡观念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极大的约束力,因为人们今生来世都想得到好的福报,所以会努力积德行善。比如,在节日里家家都要对神、菩萨点灯献贡,认为皈依三宝会功德无量。磕头、唱诵经文是是每个藏族人的日常不可或缺的事情。
回族认为人的生与死是由真主定夺的,是真主前定安排好的,人无法改变。也就是说生命是真主赐予世人的,是证明安拉的智慧与大能的一个活生生的事例。真主也是唯一能将它取回的,没有任何人可以创造自己或给另外一个人生命,更没有权力去毁灭一个人的生命,更没有权力去毁灭一个人的生命,即使是自己的生命。这一点也是伊斯兰教反对和禁止任何形式的自杀或对生命自残的原因。
结语
藏族对“死亡”即“新生”的理解,使人们能够坦然的面对死亡,没有恐惧和悲痛。藏族人相信,自己死后仍然可以再次进行投胎转世,好比一棵树上的蚂蚁从这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之上,只是载体不同。回族人认为人的去世是真主安拉的召唤是回归于真主安拉,死后带不走金银财宝,唯有自身的善举或者恶性,因此回族人注重在世时的积德行善。对于失去亲人的回族家属来说,他们认为亲人的离世是真主安拉的召唤,因此回族人对于死有一种视死如归、顺服前定的态度。
两个分别信仰不同宗教的民族有不同的死亡观,但是无论哪个民族的死亡观都有其积极的一面,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可以让其他民族了解当地的一些民俗,有利于民族团结。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与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基地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7SZJDS09)。
参考文献
[1] 莲花生大师,徐进夫译.西藏度亡经[M].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2] 才让.藏传佛教民俗与信仰[M].民族出版社.1999.7
[3] 马明亮.伊斯兰文化新论 [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
[4] 赛措吉 藏族丧葬礼仪的文化学意义解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5] 仁可,岳海选.试论藏族死亡观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6月.
[6] 严梦春.回族的死亡观与临终关怀传统.[J].宁夏社会科学,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