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民众对华认知与中国对非传播思考

2018-09-10 14:42:51翟慧霞
国际传播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非肯尼亚受访者

翟慧霞

【内容摘要】 通过民意调查了解非洲民众对中国影响力以及对中非关系的看法,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非交往的民意基础,使中国对非传播更加有的放矢。2013年以来,国际主流民意调查机构的多项涉非民调显示,非洲民众整体对中国认可度高、对中国国际影响力持有积极评价、认可中国经济对非洲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予肯定。但调查也显示出非洲不同国家对中国的评价分化明显,非洲民众在对华认知上仍受西方媒体影响较多。在对非传播中,区分对象、精准施策,做好中非民心相通工作有较大潜力亟待挖掘。

【关  键  词】  中非合作;民意调查;中国形象;对非传播

中国在非洲“存在感”和影响力的扩大是21世纪非洲大陆上最引人瞩目的发展动向之一。中非关系的增强也日益吸引着国际社会的关注。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中非合作提质增效,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伴随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成功举办,中非将在新时代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了更好地了解非洲民众对中国影响力和对中非关系的看法,本文对2013年以来国际主流民意调查机构开展的涉非调查进行梳理、分析,力图呈现一幅非洲民众对中国和中非关系认知度的立体图景。

一、非洲民众对中国认知的主要特点

随着中非合作的稳步推进,近年来国际民调机构中涉非主题的调查日益增多,既包括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和英国广播公司等国际机构开展的全球调查,也包括非洲本土著名调查机构“非洲晴雨表”在非洲36个国家开展的调查、法国益普索集团连续7次在肯尼亚开展的国别调查,还包括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等国内机构开展的调查。调查主题涵盖非洲民众对中国的整体好感度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非合作、“一带一路”建设等议题的看法。从调查结果来看,受访非洲民众对中国的认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对中国整体好感度较高,高度认可中国影响力及本国同中国关系的重要性

中国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的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发展同非洲国家的伙伴关系,致力于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得到非洲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可。非洲民众普遍对中国形象、中国在非影响力给予较高评价。

1.非洲民众对中国好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2018年在埃及、肯尼亚、尼日利亚、南非等非洲4国开展的调查显示,非洲受访者对中国总体印象的打分较高,达7.3分(满分为10分)。其中,埃及受访者对中国印象最好,得分高达8.0分;其次是尼日利亚7.6分、肯尼亚7.0分;南非受访者对中国打分相对较低,但也达到6.7分。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3~2018年的全球民情调查数据,非洲国家的受访者对中国的好感度均高于其他地区(见图1)①。与全球对华平均好感度相比,非洲国家的受访者对华好感度6年来持续保持较高水平,高出全球平均值10~20个百分点。

2.非洲国家对中国影响力的认可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在评价中国影响力方面,英国广播公司2013~2017年开展的调查显示,非洲国家对中国影响力的认可度保持较高水平,2017年积极评价达到73%,高出全球平均值32个百分点(见图2)。① 此次调查结果与其他机构开展的涉非调查相呼应。“非洲晴雨表”2016年12月公布的民调显示,在非洲36國中,平均有63%的非洲受访者认为中国在非洲影响力是积极的,甚至非常好,只有1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影响力威胁到非洲。

3.在非洲内部,中部地区民众和年轻人群体对华认知最为积极

由于非洲各国国情和对华关系的差异,不同国家的对华认知呈现出差异化图景。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英国广播公司以及“非洲晴雨表”开展的调查中,加蓬、喀麦隆等国对中国好感度、本国同中国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中非合作的评价相对较高。相比之下,南非对上述议题的评价较低。根据“非洲晴雨表”的调查③,在对中国影响力的看法方面,尼日利亚、肯尼亚等中部非洲国家看法非常积极,认可比例平均为70%;埃及、摩洛哥等北部非洲国家积极评价相对较少,认可比例平均为42%。在不同年龄群体方面,年轻人对中国的好感度更高、对中国未来发展趋势更为看好。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在非洲9国的调查显示,布基纳法索、乌干达、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坦桑尼亚等5国18~29岁年轻人看好中国未来发展的比例超过50岁以上受访者10~17个百分点。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布基纳法索、乌干达等4国年轻人对中国有好感的比例超过50岁以上受访者10~13个百分点。

4.非洲国家民众普遍认为本国与中国关系非常重要

在评价本国同中国的关系方面,非洲受访者普遍给予积极认可。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2018年在非洲4国的调查显示,有84%的受访者认为本国与中国的关系“很重要”。其中,32%的受访者认为“非常重要”,认为本国同中国关系“不重要”的受访者比例仅为4%。从国家来看,91%的尼日利亚和90%的肯尼亚受访者认可本国同中国关系的重要性;在埃及,89%的受访者认为埃中关系很重要;南非受访者对南中关系重要性的认可度相对较低,但认可比例也达到68%。此外,权威民调机构益普索集团2018年3月对肯尼亚2003名受访者实施的调查显示,中国在肯尼亚的影响力首次超越美国,成为肯尼亚民众最认可的发展合作伙伴。有34%的受访者认为肯中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排在肯尼亚外交关系的首位,美国、南非、英国分列二、三、四位。

(二)积极评价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赞赏中国经济发展对非洲各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中国对非援助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有效推动了非洲经济增长。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的原材料进口国和第一大投资国。中国企业在非洲的蓬勃发展,为非洲经济和非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了更多机遇。

1.普遍看好中国经济未来10年发展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2018年的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经济未来10年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其中认为“保持高速增长”的比例为55%,认为中国经济停滞不前或走向衰退的比例仅为2%。分国家来看,尼日利亚、肯尼亚、埃及受访者倾向于认为中国未来将“持续高速增长”,南非受访者认为中国经济将“持续高速增长”和“平稳增长”的比例持平。

2.高度评价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2014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非洲7国的调查显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对本国是一件好事情的比例为65%,而全球平均水平是53%。2018年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开展的调查显示,82%的非洲受访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80%认为对非洲国家产生积极影响,78%认为对本国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具体来看,尼日利亚和肯尼亚对中国经济和国际影响力看法更为积极,两国受访者认为中国经济对全球、非洲和本国经济带来积极作用的比例都超过85%。

3.肯定中国企业为非洲经济发展带来正面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非洲落地生根,已覆盖非洲53个国家,为非洲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在中国企业的影响方面,2018年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的调查显示,非洲4国受访者中平均有65%的人认为中国企业对本国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认为产生消极影响的比例仅为29%。其中,埃及、肯尼亚和尼日利亚民众更加认可中国企业给本国带来的积极影响,肯尼亚和尼日利亚对中国企业的认可度均高达81%。

4.认可中国企业给本国带来先进技术,期待未来进一步加强合作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在中国企业对本国发展贡献方面,非洲受访者最认可的是中企对本国经济发展带来先进技术,选择比例为63%;排在第二位的是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更便宜的商品,选择比例均为59%;改善当地基础设施(54%)和带来新的资金(51%)得到过半数受访者的认可。在今后发展方面,非洲4国受访者最希望本国同中国企业在科技领域进行合作,选择比例为77%;其次是加工制造和基础设施合作,选择比例分别为68%和66%;能源资源合作的选择比例也达到59%。

(三)认可中国发展模式,希望可以学习借鉴中国经验

当前,中非双方发展理念契合点、共同话语明显增多,中国发展和治国理政经验在非洲受到更多认同。每年来华访问“取经”的非洲外交团组日益增加,很多国家定期派执政党、政府高层官员来华学习。

1.逐渐认可中国发展模式

“非洲晴雨表”2016年底发布的调查显示,现在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开始对中国发展模式产生兴趣,认为以前的欧美殖民宗主国的发展模式并不适合他们。在36个国家中,平均有24%的受访者选择将中国作为国家发展的典范。仅次于选择美国的30%。特别在中非地区,选择中国的比例为35%,远超选择美国的17%。民调的数据在非洲政要的言论中得到了印证。加纳总统纳纳·阿库福—阿多在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接受采访表示,加纳希望复制中国的成功。加纳“受到中国发展模式的启发,正试图复制这种模式”。他还赞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称“这一理论使中国在全球舞台上变得更加强大”。①

2.积极评价中国政治体制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2017年在全球主要国家开展的“中国认可度”调查显示,相对于其他国家,南非、肯尼亚、埃及3国受访者认为中国当前选择的道路适合中国国情。其中,对“中国政治体制运行高效”(83.6%)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成功的关键”(57%)认可度最高。

3.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非洲国家越来越认同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识到中国是真心实意地帮助非洲国家摆脱贫困,实现中非共同发展。2017年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的调查显示,肯尼亚、埃及、南非受访者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比例在七成左右,分别为78.3%、69.2%、71.1%。

二、非洲民众对中非关系认知的主要特点

(一)认可中非合作,肯定中非合作论坛对推动经贸合作的重要意义

中非合作不仅为非洲大陆发展带来新机遇,也体现着南南合作的最新发展方向,是实现全球均衡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目前,中非经贸合作、政治交往、安全合作、人文交流等领域取得了丰富成果,并得到非洲民众认可。

1.中非各领域合作得到广泛认可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2018年的调查显示,非洲4国受访者对中非各领域的合作给予高度评价。在投资、建设经贸合作区,推进铁路、港口、管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签署政府间合作协议,进行技術科研及生产合作方面的认可比例都超过75%。在评价中国与本国过去5年的合作发展方面,平均有60%的非洲4国受访者认为本国与中国的合作有利于本国长期发展,50%的受访者认为能够为本国人民带来实质利益;仅有32%的受访者认为会对本国企业造成一定冲击,有15%认为对本国环境资源有一定影响。从国家来看,肯尼亚和尼日利亚受访者对本国与中国合作带来积极影响的认可度高于埃及和南非受访者。

2.中非经贸合作关注度和认可度最高

在中非各领域合作中,非洲民众最认可经贸合作。“非洲晴雨表”2016年底发布的调查显示,非洲民众认为中国在非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的提高不是源于中国文化或语言,而是中国给非洲带来的商机。其中,32%的非洲受访者认可中国投资,23%喜欢中国商品。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2018年的调查显示,非洲民众认可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中国企业在非的参建项目得到所在国的高度认可。83%的非洲4国受访者认为中国企业在非参建项目给本国带来积极影响。特别是尼日利亚阿布贾城铁项目和肯尼亚拉姆港泊位工程,得到认可的比例分别高达91%和90%。

3.认可中非合作论坛对推动经贸合作的重要意义

总体来看,非洲民众高度肯定中非合作论坛在推动经贸合作方面的作用。2018年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的调查显示,非洲民众对此认可比例高达76%。具体来看,肯尼亚和尼日利亚对中非合作论坛的认可度高于南非和埃及,两国受访者认可论坛在推动经贸合作方面作用的比例都超过85%。此外,中国对于中非合作论坛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得到大多数非洲民众认可。在非洲4国中,67%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在中非合作机制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南非和肯尼亚受访者认可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中重要作用的比例更高,分别为72%和69%。尼日利亚和埃及相对较低,但也达到66%和64%。

(二)肯定“一带一路”建设给中非经济合作带来新机遇

非洲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方向和落脚点。“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等发展规划高度契合,对推动非洲实现一体化、工业化和减贫目标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非洲民众认识到“一带一路”将给中非经济合作带来新机遇。

1.积极评价“一带一路”建设提升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贸易合作

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评价方面,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2018年的调查显示,非洲4国受访者最认可的是该倡议有助于提升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贸易合作。其次是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动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更为深入。具体来看,肯尼亚和尼日利亚对“一带一路”倡议给本国带来的影响评价更为积极,认可度更高。

2.期待“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带动经贸发展

在未来发展方面,非洲4国受访者最希望“‘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带动中非经贸发展”,选择比例高达54%;其次是“希望进一步推进铁路、港口、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选择比例为50%;排在第三位的是希望“‘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创造更多机会,支持中国与非洲国家人民进行广泛和深入的交流”,选择比例为48%。具体来看,尼日利亚和肯尼亚民众对“五通”的期待整体高于南非和埃及,在经贸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选择比例都超过50%。

三、关于进一步提升对非传播的思考

通过前述对非洲民众对中国形象和中非合作的认知分析可以发现,整体而言,非洲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较高,对中非合作的评价中积极的方面占主流,但是也存在一些对中国发展的误读,对中非合作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

一是非洲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分化有加剧趋势。加纳、阿尔及利亚等国对中国影响力、中国经济的看法比较多元甚至趋于负面。二是一些国家对中国好感度起伏较大。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加纳、肯尼亚2017年对中国的好感度与2013年、2014年、2015年相比落差加大。三是不少非洲民众对美国及其影响力的好感度高于中国,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首选美国。四是中国产品质量问题仍是导致非洲民众对华负面看法的主要因素。五是非洲民众对中国的看法仍明显受到西方媒体误导。在获取中国信息的渠道方面,选择西方媒体的比例仍高于选择中国媒体。西方媒体有关中国的负面报道对非洲民众的对华看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数量最多的大陆——非洲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的示范引领意义。推动新时代中非关系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做好民心相通工作。“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为了提升中非关系合作的深度、广度、力度,需要非洲国家在民意层面对中国发展和中非合作有更深入、客观、全面的认识。鉴于此,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对非传播工作,应加大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的传播,让更多非洲民众认识到中非合作对非洲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是加大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的传播,做好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特别是对中非合作“八大行动”的传播要做实做深,将中非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具体举措讲清楚。同时不断澄清谬误,帮助更多非洲民众明辨中非关系发展的是非。特别是针对近期西方媒体和智库出现的“中国融资增加非洲国家债务论”等杂音,用事实和数据进行正面回击①,放大“中国对非贡献论”的声音。及时发现和传播好西方世界于我有利的积极声音,借助合作出版、合作传播、合作拍摄等方式,讲好中非合作共赢的故事。

二是加强对非传播的精准性,引导非洲精英群体更全面及时地了解中国对非政策。长期以来,非洲知识界精英对中非关系最新进展和中国对非政策的了解并不全面,“一些非洲學者希望进行有关中非合作具体内容的研究,很难找到相关资料”②。宜将对非传播重心下移,既做好政治精英的沟通工作,也做好知识精英的传播工作。可通过媒体吹风会、智库合作研讨、建立中非合作数据库、发布中非合作成果汇编等形式,集中将近年来中非合作特别是北京峰会达成的合作共识和确定的优先方向、重点领域、重大举措等信息向更多群体进行宣传阐释,增强他们对中非关系的了解度和认可度,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三是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在非洲稳步推进之机,对非洲讲好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的故事。相比其他地区,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在非洲进展迅速,整体较为顺畅。中国重大项目和中国产品已经成为非洲民众了解中国的重要载体,是影响中国形象的重要变量。我们要将提升中国企业、中国品牌的形象作为重要抓手,多用典型案例说话,重点宣传中国企业在非洲承担的社会责任,重点展示他们在拉动非洲经济发展、改善非洲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所做的努力,发挥好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在提升中国形象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是坚持“一国一策”理念,做好精准传播。坚持优化国别传播策略,不断丰富对非传播的“工具包”和“菜单”,并根据现实情况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组合。对长期一党执政的国家,多开展治国理政的经验交流;对两党轮替的国家,要同时与执政党和在野党处理好关系,加强政党交流;对媒体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多通过参股、入股的形式加强合作。此外,还要加大涉非舆情和民意的研究力度,随时把握非洲国家发展动态和非洲涉华舆论动向,提高对非传播的前瞻性与预见性,增强对非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中非肯尼亚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小康(2022年28期)2022-10-21 02:35:38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小康(2022年19期)2022-07-09 10:41:00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小康(2022年16期)2022-06-13 05:05:44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时代邮刊(2021年8期)2021-07-21 07:52:36
肯尼亚的奇妙探险
SelTrac®CBTC系统中非通信障碍物的设计和处理
走进肯尼亚,拥抱大自然
大选登记
环球时报(2017-02-23)2017-02-23 06:44:04
深化中非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中国公路(2017年13期)2017-02-06 03:16:22
为肯尼亚贫民窟儿童“造梦”
大社会(2016年8期)2016-05-04 03: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