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国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满族服饰可以说是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也对近现代服装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清朝盛京满族服饰更是融合了骑射民族及游牧民族等多民族的风格特点,从款式到配饰,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装饰元素,这也受到了许多国内外设计师的青睐,成为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流行元素。本文将通过介绍满族服饰的发展历程,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发展与特点、分类及规则秩序、图案的发展以及对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着手,探讨盛京满族服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盛京满族;满族服饰;满族服饰元素;现代服装;服装设计
服饰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既是物质文明的发展结晶也是精神文明的象征,除其代表的实际御寒作用外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作为近现代中国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清朝盛京时期满族服饰可以说是吸收了满族、汉族在文化、礼仪等多方面的精华,求同存异,逐步形成了其特有的服饰文化与魅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这种服饰文化逐渐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不断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服饰文化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服饰设计方面,正逐渐成为中国服装文化的代名词,对现代服装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清代盛京满族服饰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可以说是少数民族入关并统治中国的最后阶段,它的发展中显示出了民族大融合独特的一面。清代满族服饰是继“胡服骑射”和“开放唐装”之后,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突变。
历史上,满族与蒙古族相近,同属于游牧少数民族,都具有典型的游牧民族特征,半地穴而居,男女皆编发。原始质朴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他们豪放粗犷、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也形成了穿着马褂、坎肩、氅衣等的服饰风格。满清入关之后,统治者为了实现对汉民族的统治,保持本民族的习俗,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却遭到强烈抵制。在这种非汉族统治的王朝之下,为缓和多民族之间的关系,清政府也采取了相当多的措施,其中最为著名的应该就是金之俊的 “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幼不从,儒从释道不从,倡从优伶不从,仕官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十从十不从建议了。[1]正是这一点小让步,让满汉文化得以充分交融,明朝服饰文化得以保留,为接下来两族服饰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奠定了基础。[6]
二、满族服饰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1、民族性
满清入关,虽与汉族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融合,但还是保留着本民族的服饰特色,主要表现在长袍服的袖子,使用的正是具有满族等游牧民族最显著特征的马蹄袖。
2、传承性
任何服饰或多或少都会有历史的影子,像满族服饰中的体形裤便源自于金代女真族的服饰,说明满族服饰也是在不断地继承中发展的。皇太极也曾一再强调“本国衣冠语言不可轻变”,服制是“立国之经”,并告诫臣子要“使后世子孙遵守,毋变异祖宗之制”。
3、融合性
满族服饰的融合性可以从清朝皇帝的衮服款式中看出,衮服是在汉族原有衮服基础上加以改变形成的款式。[3]
4、装饰性
满族服饰在满族人们最起码的实用性基础之上,装饰性也在不断完善。比如说,在入关之前便于作战狩猎的马蹄袖,入关之后就丧失了价值,但却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装饰品,在清朝官员礼服的设计中很常见。袍服的款式、材质、图案等也进行了改进;旗袍、缨帽种类增多;女性的服饰配饰也更加丰富,最明显的就是旗袍的衣襟和绣边,有了桂花、牡丹、兰花等十几种花样。[2]
5、政治性和等级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作为政治的一种反应,通过服饰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清朝统治者,在维护自己统治方面所进行的隐形压迫和浓郁的等级政治味道。通过服饰款式、纹样、材质等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是巩固自己统治的重要手段。
(1)反映职业特性
现在我们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封建社会中,职业不同,地位也不同,不同的社会集体有着自己的服饰文化。例如在《大清会典图》中有这样一段“顶植雕翎有二,宝盖盘座俱髹以漆,锓金花及云龙,周缀貂尾缨十二。中有前后梁,盔体下有护项、护耳、护颈,再用石青缎为表,蓝布里,通绣蟒五,中敷铁喋,外布银钉,后系石青缎带二。胄衬石青缎表,蓝绸里。”详细描述了当时领侍卫大臣胄的服饰特点。
(2)反映功绩成就
这个很典型的就是黄马褂。马褂为皇帝行服一种,多穿黄色,故为“黄马褂”。清朝皇帝很重視黄马褂,常将其作为赏赐赠予有功之臣,因此对被赏之人来说也是极大的荣耀。
(3)反映社会地位
据《大清会典图》记载,补服体现官员等级差异,以补子上鸟兽图案作为等级标志。品官补子所绣纹饰为:文一品,绣鹤;武一品,绣麒麟。文二品,绣孔雀;武二品,绣狮。文三品,绣孔雀;武三品,绣豹。文四品,绣雁;武四品,绣虎。文五品,绣白鹇;武五品,绣熊。文六品,绣鹭鸶;武六品绣彪。文七品绣鸂鵣;武七品绣犀。文八品绣鹌鹑;武八品绣犀。文九品,绣练雀;武九品,绣海马。[8] 绣纹样式反映了官职高低,也代表着清朝严格的等级制度。
三、盛京满族服饰的种类
1、官定服饰
清朝冠服分为袍、服、褂、裙裳四类,在集成前代服饰特点的基础上,区别于前朝的宽衣大袖,马蹄袖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满族游牧民族的特点。
2、民间服饰
清代的民间服饰主要是指旗人服饰,也包括一些没有制约到的宫廷服饰。众所周知,清朝将自己统治下的人们分为民人和旗人。所谓的旗人,也就是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其中,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不属于满族,也被归入其中,受统一管制,因此在服饰上也具有统一性。下面按照性别分别进行阐述。
(1)男子服饰
①马褂:对襟高领,四面开叉,大多长及腰部,平口袖子较短。
②坎肩:又称马甲、背心。
③套裤:呈上口尖,下端短平的样式,穿着时会露出臀部及大腿上部。
④长袍:即旗袍、大衫。左衽、无领,四面开叉且束带,马蹄袖。
⑤白袜、青鞋。
(2)女子服饰
女子同着长袍,领口、袖口、衣襟等会有各色纹样或镶嵌花边。长袍长及脚踝甚至掩足。鞋子一般是青年妇女着高底鞋,年老者穿木制的“平鞋”。[9]
四、清满族服饰图案的发展
1、满族服饰图案的发展
颜色方面:满族服饰很鲜明的一个特色就是花纹花色以蓝紫色和白色为主,尤其以白色为重,因为在满族传统观念中,白色象征着干净纯洁、高贵典雅和吉祥如意,因此我们可以经常在满族蓝紫色的服饰中见到白色的花纹图案。
花纹样式方面:满清服饰中的花纹图案多样,主要手法都是刺绣,在衣襟、领口、袖口等绣上鸟兽、动植物、龙凤纹等。例如说,龙纹:封建社会中,龙代表真龙天子,为皇帝专属纹样,龙纹集合了蛇身、鱼鳞、鱼须、鹿角、马鬃和鹰爪的特征,是帝王至高无上权利的象征;蟒纹:与龙相似,蟒纹只有头部、火焰和尾部等稍有差异。皇帝着龙袍,皇帝之下君臣根据等级不同着不同爪数的蟒袍;十二章纹:指的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种事物,同为君主王权的象征;补子:补子图案上方为日纹,水天中间一只猛兽或飞禽,挺身向日,象征着物我结合,也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蝙蝠:因“蝠”音同“福”,蝙蝠图案被看做是吉祥的象征,是龙袍及其它宫廷服饰中常见的图案。[4]
满族服饰图案在继承前朝及保留自身传统基础之上,融合了汉族的印染织花技术。首先,图案色彩方面,由单纯的蓝、紫、白加入了青、红、黄、皂等“正色”,丰富了服饰纹样;其次,花纹方面,在原来单纯几何图案基础上融入了汉族的文字与抽象型样式,例如海水江崖纹等;最后,制作方式上,汉族的织花印染技术逐渐成为了满族服饰制作的主要方式。[5]
2、满族服饰图案与现代服饰图案的融合
中国风逐渐成为时尚设计的主流趋势,针对满族坎肩、旗袍等与现代图案结合,设计符合中国民族特色的服饰图案。在满族服饰中,很多传统花样,植物类、花草类、动物类、人物类等,都是将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物抽象画所设计出来的,在现代服饰设计中,这类图案应用较多,风格独特,夸张却又怪异大胆,意外的符合年轻人对于视觉图形的审美观,深受年轻人的欢迎。
3、满族服饰图案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创新设计
(1)服饰图案制作技术上的创新
传统的满族服饰以刺绣为主,在现代服饰图案制作中,则应更加多元化,针对不同的图案使用不同的印花方式,像是旗袍可以用热转印技术,马褂则可以使用电脑喷绘等。传统的满族服饰图案一般是通过皮革绣、烙花和镂版印花等技术,而现代服饰多实用丝印法、烫印法、刺绣法等。
(2)满族服饰图案应针对服饰款式进行不同设计
所谓创新,并不是单纯的图形变形,应根据服饰款式的不同进行图案的重塑,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趣味的纹样。对满族服饰图案进行创新,设计出具有中国传统韵味的图案,需要延承民族文化,使用具有民族情感表达和文化的符号,加深图案的文化底蕴。
(3)传统满族服饰图案创新设计的方法
图案设计最重要的就是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观,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还要掌握如异形同构法、抽象解构法、换置构成法等图案设计的方法。[5]
五、盛京满族服饰元素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影响
对传统服饰的创新与设计不代表完全否定传统服饰文化,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进行更新与完善。满族服饰算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一个见证,发展至今,对现代服饰设计也影响深远。
1、推动民族服饰之间的融合
作为满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满族服饰在满清几百年的统治中,与汉族服饰不断融合,在自身基础上吸收了汉族服饰的长处,发展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其代表的文化意义远远超出服饰本身。旗袍作为满族服饰的代表,是最能体现女性优美身形和线条美的中式服饰。
旗袍的前身其实就是满族男女老少四季穿着的四边开叉的长袍,满清入关,汉族服饰的一些特点和审美与旗袍融合,在袖口、领口等位置绣以样式各异的花纹,袖口由原来的马蹄袖改为平袖,尤其是旗袍盘锦扣的设计,独具风味。19世纪末,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旗袍进一步改良,腰身收紧,宽袖变窄,整体样式从直筒型演变为曲线型,胸、腰、臀更加贴近身体曲线。民国时期,旗袍成为社交场合女性的必备礼服,逐渐发展,旗袍变短,两侧开叉,下摆样式等,日趋时装化,深受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喜爱,也成为中国女性必备的“国服”。
2、实现中西方服饰文化的融合
传统服饰要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必须要注入新时代的流行性和时尚性,运用时尚元素进行改良发展,从现代服饰的设计中吸收精华,设计出符合时尚又不失传统的新风格服饰,发挥服饰最大的自身价值。“师夷长技以制夷”,服饰文化的发展夜莺如此,不能固步自封,努力寻求传统服饰与现代时尚之间的契合点,创新设计出当代新式服装。
我们可以从面料、色彩、款式和配饰等多方面着手进行改良,像做的较成功的“阁兰绣”、“才子”等中式品牌,就是将中西方服饰文化巧妙结合,在体现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也体现了时尚感。国外也有很多运用中国传统元素进行造型的设计师,自然巧妙的融合,呈现出新的感觉。
3、促进服装设计手法的结合
服装设计还要重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手法的结合,充分展现我国服饰设计的独特魅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传统服饰运用解构、借用、装饰等手法,一件衣服,或许一个简单的装饰,就可以起到起死回生的效果。合适的手法能够使设计充满趣味又富有感染力。我们可以将传统服饰中的镶嵌、印花、补花等元素作为点缀運用在现代服装中,像以满族团花为托,设计纯白色的元宝型服装形态,令人耳目一新。[2]
六、结语
满族服饰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弘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唤醒传统服饰文化新的生命力,挖掘其更多的内涵价值,使其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在传承中变化,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在世界服装舞台中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吕尧:《清代满族服饰元素与现代礼服设计》,<美术大观>,2015(10):119.
[2]王艺,张焘:《满族服饰元素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大众文艺>,2011(12):53-54.
[3]曾慧:《满族服饰研究(一)》,<满族研究>,2012(2):95-100.
[4]曾慧:《满族服饰研究(二)》,<满族研究>,2013(3):57-63.
[5]董聪:《浅析满族服饰图案与时尚服饰图案的融合》,<新西部(理论版)>,2014(8):93-98.
[6]李辰:《满族服饰初探》,<戏剧之家>,2017(4):267.
[7]阮彩霞:《满族服饰概述》,<中国科技博览>,2009(27):183-184.
[8]金倩倩:《满族服饰的文化内涵》,<青年文学家>,2011(13):120.
[9]黄德烈:《谈满族服饰之演变》,<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2):56-58.
作者简介:
李若彤(1997—),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在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