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梦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何更好地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或许,从事过多年学校教育的家长更有发言权。肖华淦老先生是江西人,高考制度恢复后就一直在高考第一线摸爬滚打,从一个普通教师一步步做起,而后成为省重点中学的教导主任,执教多年桃李无数,也收获了全国优秀教师等诸多个人荣誉,在自己孩子的教育上,肖华淦也拿出了让自己比较满意的答卷:一双子女均在当年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环境下顺利考入大学,毕业后也都进入了当时相对优渥的岗位工作,并在随后的职业生涯中崭露头角,成为行业内的精英翘楚;如今,孙女外孙也陆续长大成人,并在成长的过程中分别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等常春藤名校的良好教育。
退休在家养老的肖华淦回望自己教书育人的生涯和对儿女及孙辈的家庭教育,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在他撰写的一篇随笔散文《考个爷爷合格证》中,他这样写道:此时此刻,他们离辉煌的彼岸还有多远,我不知道;我这个当爷爷的是否能拿到“爷爷合格证”,我也不知道。
考个爷爷合格证
对于肖华淦的生活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并不算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积极奋进、年轻有为的青年时代;兢兢业业、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上的中年岁月和重新出发,再度走上“教育”岗位、人退心不退的老年时期。
回忆起自己曾经教育一双儿女的岁月,好多片段都已经在时光的长河里冲刷流散。留给肖华淦老人的,只有些许零散的记忆和关于一些重大决定的思考,其余的都化作了老人毕生的教育心得,倾注在第三代的教育上。
对于肖华淦乃至整个家庭来说,当年最为重大的决定或许就是南下珠海。彼时,肖华淦已是江西省重点中学的全国优秀教师,儿子大学毕业后进入省税务部门工作,并颇得领导赏识,女儿毕业后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任教,孩子各自都成家立业,有了第一个宝宝。可以说,生活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过得安稳富足。
事情的转变发生在1992年,当时,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孙女和外孙才刚满一周岁多,肖华淦第一次来到了正在经历高速发展的经济特区,在目睹了沿海城市的巨大变化后,肖华淦与儿子和女儿一道放弃稳定的生活环境,南下珠海“闯一闯”。初到珠海,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两个小家庭的四个人都在四处奔波,为了明天而努力,教育下一代的任务,大部分落在了肖华淦夫妻的身上,两位毕生从事教育工作的老人,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怎么扮演好爷爷的角色,是许多家庭处理家庭关系和孩子教育的难题,也是摆在肖华淦面前的首要问题。
肖华淦认为:今日社会,干什么工作都要证,电工要电工操作证、律师要律师资格证、教师要教师证……为什么做父母和当爷爷奶奶就不要证,难道不重要?其实,在一个家庭里,家庭教育乃百事之重。房子没盖好可以拆了重盖,孩子坏了坯子或成材不理想,就不能让孩子活回去重来。如果你不小心,孩子已长大,回头一看,晚了,已无法弥补。这时,即使你手掌大印,腰缠万贯,满脑子期望,有什么用?所以,没有把握好教育时机,就可能误孩子一辈子,甚至几代人。这时,社会不会埋怨你,领导不会找你谈话扣你工资,邻居也不会责怪你,只有你和家人默默地咀嚼这个果子,暗暗地后悔或羡慕别人。
感觉自己压力重大的肖华淦不断地告诫自己要端正对教养的认识,要灌输德重于才的理念,要努力学习婴幼儿教养知识,探索其成长规律,要努力弄明白“什么时候施什么肥,长什么虫子打什么药”。要努力实践,跟自己过不去,给自己出难题,并与家人一道努力,自我考个“爷爷合格证”。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其实,早在来珠海之前,肖华淦就已经在探索在孩子教育上的方式方法,与他曾经教授高中生、辅导自己兒女功课的时候不同,时代已经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改变,这也要求肖华淦在孙子辈的教育上,投入更多精力去学习摸索。
在孙女雨白一岁多的时候,肖华淦就用纸片写上字,贴在物体上:桌子上贴“桌子”二字、门上贴“门”字、窗上贴“窗”字,这样,像做游戏一样,在她认识了这样东西的同时,就对这些字有了印象。对孩子来说,认识东西比较快,认字比较难,这种玩法,就使孩子把形象思维变成了抽象思维。这样做的好处是,有了这个基础,进了幼儿园或小学,老师在教这些字时,她会不自觉地产生联想,发表意见,就会处于优势地位,继而得到老师的肯定,受到表扬,还会得到同学赞许和羡慕的目光,会在赞扬声中产生兴趣和自信。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好胜心,会不甘落后,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结构。
在培养外孙肖潇的阅读兴趣时,肖华淦从小就给他讲儿童故事,每天讲完故事还要带他到家附近的湾仔沙书店去找故事连环画看。“他喜欢孙悟空,我们找到了连环画,他坐在地上看,津津有味,有时一坐就一个小时。我抓住契机,根据他的爱好,帮他选读了不少适合他水平、阅读价值大、而他又十分喜欢的图书。还耐心地与他一起讲图书上的故事,训练他的表达能力。在家庭聚会时,我们会全家参与,创造一种氛围,让他讲故事,给他点评,让他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能力;我还与幼儿园老师联系,帮他得到表演的机会,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有持续下去的动力和兴趣,进而将这种兴趣发展培养成一种个人的特质和优势。”
读小学六年级时,在外公肖华淦的指导下,肖潇参加全国作文大赛,获得了“金奖”和“特金奖”两项大奖;读高一时写的欧洲旅行游记《与神对话的地方》在《羊城晚报》副刊上发表。阅读爱好的培养发展磨炼了孩子的性情、锻炼了他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也让他能够更为自信地与人沟通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时,肖华淦还总结出:儿童的教育要把握一个“度”,方法要灵活,要在让孩子喜欢上动脑筋、下功夫,要激发孩子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家长也要有意地去鼓励和引导孩子的兴趣发展,并耐心陪伴指导他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深入探索,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学习动力,这一点尤为重要。
肖华淦并不主张过早刻意地去教孩子认字,方法不妥,还尚未能理解抽象思维的孩子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入学后可能适得其反。现在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了各种名目的学习班、兴趣班,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塞得满满的,对于学习的结果也是简单地“以成绩论英雄”,而不过问孩子是否真的感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什么。
相比这些可以看到的“收获”,肖华淦更在意那些学习过程中的“副产品”,例如学钢琴对孩子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和大量背诵琴谱对记忆力的提升;学国际象棋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心算能力;学球类可以增强孩子的体力等。而这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鉴赏能力、体力等方面的“副产品”,会使孩子在完成学校学业时得到好处,会让孩子的学习变得更轻松。相比起来,是否考过了钢琴几级、在比赛中获得了什么名次,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重拾古老传承的家风家训
在肖华淦的书房中,有一套多年前学生赠送的《资治通鉴》,在这套已经泛黄的书的扉页上,当年还显稚嫩的青年恭恭敬敬地写下了这样的赠语:“谨记恩师‘力争上游、讲求实力、忠厚为人的处世格言,堂堂正正做人做事。学生×××敬赠”,这短短12个字的处世格言,也是肖华淦一直以来信奉和坚持的治家格言,是肖华淦家的“家训”。
这种忠厚为人、积极进取的做人理念和处事思想,源于肖华淦家传承多代的 “以德为本”的家庭教育理念,从肖华淦的祖父开始,肖家就非常重视对后辈的德行操守教育,肖华淦的父亲兄妹三人,名字中都有一个“德”字,足见祖父对孩子品德修养的重视与期望。
到肖华淦这一代,也将祖父对后代的这种教育思想传承到对自己儿女和孙子辈的教育中,肖华淦认为,家规家训为代表的家庭文化、家庭理念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而现代社会,许多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认为孩子只要按照自己要求的去做,取得一个好成绩,拿到一个好名次,就皆大欢喜万事大吉了。对于孩子的其他能力培养,尤其是德育培养、情商培养却很少重视,就算重视起来了,也不知道如何下手,怎么去做?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全家人都信奉恪守的家风家训,而单纯片面地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很难让孩子从心底接受和认同。
1992年,中日儿童探险夏令营在内蒙古举行,通过媒体看到这档节目的肖华淦在两国学生的不同表现上看出了中日在教育理念上的不同:成绩好就可以“一好遮百丑”的教育方式让中国孩子对比同龄的日本孩子,“娇骄二气”的表现比较明显。中日孩子在夏令营的较量,实质上就是教育思想的较量,在这次较量中,中国家庭德育教育的缺失,给肖华淦敲响了警钟,让他对重智力轻德行、重分数轻能力的弊病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他坚持德育为先、德重于才的教育理念,“我不能让孙辈懒散、懦弱、自私、不求上进、经不起风吹雨打” 。
“成绩固然重要,但德性更重要,要摆正德重于才的位置。孩子懒散、虚假、不求上进是病态,要‘就医。我认为孩子一次撒谎,一次自私自利行为,一次对父母师长不敬,一次对小伙伴无理,比几次考试不及格更糟糕。”
为此,肖华淦在孙女和外孙的培养上提出:孩子自己的事要自己做,不是特殊情况不接不送。肖华淦还带他们回江西老家,牵牛喂鸡割草,感受自力更生的劳动生活;在乡间泥泞小路上,稀泥没过了脚背,“狠心”的肖华淦坚持要让两个手足无措的孩子自己走,不给任何支援。
雏鹰总要学会自己飞翔
肖华淦将自己的教育方法总结为“以德为先,德重于才”的自我意识培养,在这种培养方式下,肖华淦重点关注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同时,肖华淦坚决执行“放手”教育,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拼搏、去尝试,尊重孩子的个性选择,让他们自己学会独立承担。
孙女雨白读完高一后赴美国就读国际交流生,15岁的女孩,带两个大行李箱、背着电脑,独自踏上了去往遥远他乡的旅途,肖华淦只是帮她做好准备事宜,“剩下的事,由她自己去搞掂”。当接到孙女从美国打来报平安的电话时,肖华淦激动地说:“孩子,你长大了!”
外孙肖潇因为出色的表现而有机会去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却因为演出影响了编班考试,被赶出了重点班,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思想斗争很激烈,似乎還对家长有所期望。肖华淦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却并没有帮助他联系校方的想法。肖华淦认为,能够有幸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对他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收获,编班考试的失利也应该让孩子认识到人生有得必有失的常理。让孩子能够收获成功的喜悦,更能接受失败的挫折,锻炼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肖华淦希望孩子能通过这件事摆脱对父母长辈的依赖,化被动为主动,去主动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探索自己的路。
经过深思熟虑的肖潇,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放弃高三学业,上完高二直接参加美国高考。对于一个刚刚成年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也可能会影响他未来一生的道路。肖华淦夫妻和他的父母在得到这个消息后,和肖潇进行了几次深入的交流,发现他的想法很坚决,也不再反对,尊重支持他的决定,全家开始想办法尽量帮助他少走弯路,尽量降低风险。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肖华淦依然保持着他的放任态度。当时全家住在一栋复式的楼房里,孩子的卧室在二楼,他什么时候起床、在做些什么,肖华淦不知道,也不过问,他相信孩子已经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清楚自己选择的道路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后来,肖潇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托福考试,但在报考时,却发现香港的考点已经报满,只能辗转去新加坡参加报名参加考试,肖华淦还是老办法,“自己的事自己办,你自己去” 。在克服了旅途奔波的辛劳、独在异乡的孤独之后,考试的结果没有让家人失望,也没有让他自己失望,肖潇同时获得了美国5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最终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东方文化专业。
如今,外孙肖潇辗转日本学习语言后又回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孙女雨白也在美国著名财富管理公司从事金融风险控制工作;特立独行的大外孙在美国攻读了四年经济学后,却又因为对中医的浓厚兴趣回国重新参加高考,现在就读于湖北一所中医学院;年龄最小的小孙女今年也将跟随哥哥姐姐们的脚步,踏上去往美国求学的道路。
现在回忆起自己对四个晚辈的教育,肖华淦感慨万千。曾有朋友问他“这样让孩子漂洋过海的一个人出去闯,你放心?”“怎么能放心?从他们出门的那一刻起,我就坐卧不安,提心吊胆。只不过我们知道,孩子的路是要孩子自己去走的,若一味宠爱,事事包办代替,孩子就永远长不大,甚至成为废物。如果我们能帮在点子上,孩子在心灵里安上了一台前进的发动机,就有了自己拼搏的动力,能自己跑、自己飞!”
“如果不忍心把雄鹰推下悬崖,让他们经受摔打和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就永远无法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翱翔。”采访的结束,肖华淦感慨说:世上没有完美的孩子, 尽管自己的孩子比较优秀, 但还有缺点,有时还须“斗智斗勇”,并且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家庭教育贯穿了孩子一生的成长,永远都只是在路上,没有终点、也没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