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露薇
三年前,当我用学生的身份坐在大学的教室里时,我已经46岁了。四年的博士课程,如果一切顺利,我正好50岁毕业。我努力了一把,终于扯住四十的尾巴,成为一名博士,按照中文世界的流行定义,即成为一名高龄女博士。
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学术训练和自己曾经擅长的领域是如此截然不同。工作和人生经历当然是一种积累,但是如果没有入门学术研究范式,在课堂上,我往往跟不上老师和同学们的节奏,因为毕竟距离之前的硕士生生涯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
当然,也因为是一个已经有二十多年工作经验的人,刚开始对于这种改变是极不适应的:论文漫长的发表周期;研究成果对社会的影响往往比不上媒体的一篇报道;发表的论文绝大多数也就是在学术圈内传播,无法转换成推动社会改变的力量。这让我纠结过,是否我选择了一个想要的转型道路。
不过,最终我调整了心态。取得一个能够进入不同领域的入场券,意味着人生多了一个可进可退的选择,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新的技能,比如使用学术语言、学术范式以及统计软件,这已经足够了。
在班上,不管选哪门课,我都是年纪最大的学生,和教授们的年纪大致相同。我从来没有覺得这是问题, 课堂上的其他人也都用恰如其分的态度保持着我们之间的同学或师生应有的关系,倒是在生活中偶尔会有一些插曲。比如小镇上咖啡馆的服务员在跟我熟悉之后,自然而然地假定我是大学里的老师,听到我的解释会露出一些尴尬。
因为经历过长期的高强度的职场生活,所以只要合理有效地安排好时间,不管是体力上还是心理上,我都能从容应对学业上的各种压力,年龄并没有对我造成丝毫体力和精力上的影响。
听到年轻的同学聊起熬通宵赶各种死线(deadline)的时候,我其实很想用过来人的口吻告诉他们:熬夜其实是入不敷支的行为,保持充足的睡眠,可以事半功倍。
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制订好时间表并且严格遵守,不拖延。当然,总会有一些事情发生,从而让你无法完成既定计划,也因为这样,需要把各种死线提前,给自己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不过,最终我很少会分享这些,因为想当年,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同样是想当年,好几个过来人这样分享过,但最终成为耳边风。所以,有些事情还是自己经历过才比较有趣,才会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