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达
“满街泥泞,好像洪水刚从大地上退去,如果这时遇到一条四十来英尺长的巨齿龙,像一只庞大的蜥蜴似的,摇摇摆摆爬上荷尔蓬山,那也不足为奇。”
——1853年查尔斯·狄更斯《荒凉山庄》
你也许觉得狄更斯的表达方式充满了“年代感”,但在他的年代,他是新锐的,甚至可以说是具备科学素养的!因为,《荒凉山庄》是世界上第一本提及恐龙的小说,巨齿龙因此也成为第一只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恐龙!
最早的巨齿龙化石,丢了
巨齿龙属于兽脚类恐龙,名字也曾被翻译为巨龙、斑龙,是一种大型肉食性恐龙,生活于侏罗纪中期的欧洲,地理位置为现在的英格兰南部、法国、葡萄牙等地。
但是,作为首次被小说正式提及的恐龙,巨齿龙可谓“身世坎坷”,背负着“一笔糊涂账”呢!话说在1676年,人们在英国牛津市附近一处石灰岩采石场内,发现了一些奇怪的骨头化石。这些化石被交给牛津大学的罗伯特·波尔蒂教授(他当时也是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馆长)。波尔蒂教授对这些奇怪的化石深感兴趣,他测量、素描并描述了它们,这篇文章被发表于《津郡自然史》一书中。
波尔蒂教授认为:“这些骨头中最大的那块,应该是属于一种大型动物的股骨。只不过,这种大型动物实在太过于巨大,在现生所有动物种类中都没有匹配的记录。”也就是说,它并不属于任何已知的物种。
可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批化石后来竟然莫名其妙地失踪了!
巨齿龙:“真高兴我有名字啦!”
1815年,英国的矿工们在斯通菲尔德采石场发现了许多化石。这些化石落到了牛津大学的威廉·巴克兰(1784-1856)教授手中。说起来,巴克兰教授真是个“神奇”的人!根据别人对他的描述,“他吃一切似乎能吃的东西!”什么犀牛酱、烤豹排或鼹鼠肉……这些奇怪的菜肴是他家餐桌上的“常客”:他不仅抚养着自己的儿女们,还饲养了蛇、猫头鹰、雪貂和鬣狗。
巴克兰教授对化石颇有心得,他仔细观察着这些化石标本:一个不完整的下颌与牙齿、一些脊椎骨以及部分腰带、肩带和后肢,暗忖:“它们应该不属于已知的动物。”过了几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法国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叶拜访了巴克兰。一见之下,他认为这些化石可能属于一种巨大的、类似蜥蜴的动物。
就这样,在1824年,巴克兰与詹姆士·帕金森在《地质学会汇刊》上发表文章,将这些化石的“主人”正式命名为巨齿龙。
这么一来,巨齿龙就成了最早被科学命名的恐龙。
巨齿龙:“谁把我复原成了怪样子?”
作为被人类第一次命名的恐龙,巨齿龙的复原历史也很有意思。
早期的地质学者、古生物学者对恐龙的概念无异于盲人摸象,基本都是以现生蜥蜴、犀牛、大象以及“清奇的脑洞”作为参考。比如,水晶宫公园中的巨齿龙雕塑便拥有犀牛般巨大头部,以四足行走,活脱脱是一个“怪物版本”。
直到19世纪中期,人們在北美洲发现了更加完整的兽脚类,学者才更准确地描绘出巨齿龙的姿态——它以后足行走,用长长的尾巴平衡前端身体的重量,前肢起到辅助作用。它的捕猎“工具”主要是那一口大牙……
不过,时至今日,人们依然没有发现完整的巨齿龙骨骼。古生物学家们根据化石推断:成年巨齿龙长约9至10米,体重约1吨。从颌骨看,巨齿龙拥有相当大的头部,牙齿硕大且锋利,这或许是中文名——巨齿龙的由来。和大多数大型的兽脚类恐龙一样,巨齿龙可能是“独行侠”,靠伏击、猎杀侏罗纪中期的剑龙类或蜥脚类为食。
在维多利亚时代,人们曾经绘制了巨齿龙在森林中猎食禽龙的复原图。(对!就是前文中出现过的那一张!)但实际上,这样的场景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为什么?因为禽龙生活在白垩纪早期,如果让巨齿龙和禽龙“掐架”,那简直是《关公战秦琼》的剧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