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珊 龙芊霓 李璧如
珠海,因为城市风光、自然景色成为许多摄影师创作的缪斯。自5月“感知珠海”摄影比赛举办,借由此向人们展示发生在珠海的精彩瞬间,来自各地的摄影师提交了5000多张图片,他们用镜头感知城市的情绪,记录星移斗转四季更迭,发现珠海的每一面。有来自传统文化的壮观场面,也有捕捉于自然让人惊艳的美妙时刻,在这些技压群雄最终脱颖而出的获奖及优秀入围作品中,珠海不再是人们刻板印象中的蓝天白云、沙滩与大海,通过镜头,这个我们日常生活和居住的城市有着让人不能抗拒的魅力,我们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城市,以及这座城市的灵动之美。
朱泽辉
好片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在朱泽辉从事摄影的18年间,已经获得了19个国内外摄影比赛的金奖。摄影对于他来说是职业,更是爱好。他用镜头记录下珠海的成长,用影像的方式直观地表现喜悦,也在图片里找到自己与摄影成长的足迹。
Q:关于《珠帘般的美丽画卷-港珠澳大桥》这幅摄影作品,您的创作灵感是什么,您是怎样捕捉到这个精彩瞬间的?
A:这张作品,在我脑海里浮现了好几年,在大桥建设时就已经开始构思。这个角度也拍了一两年了,不同时期都有记录过,但是夜景是我最想表达,最想要的一个镜头。今年6月份拍的这张图片,我用无人机在空中把桥身拍出来,能看出大桥连接珠港澳的特点,那天晚上这同一个角度拍了一百多张,又要风不大镜头不抖,也要灯光漂亮,拍摄难度很大。
Q:您平时都喜欢拍摄什么类型的题材?为什么会关注这些题材?
A:喜欢的题材就是珠海,我从2000年开始专注拍珠海,这里的城市变迁,高楼大厦、生态变化、标志性建筑等等题材都拍了。现在珠海的整个海岸线比过去美了很多,我在见证珠海成长的同时,也见证自己的成长,这也是摄影中很有乐趣的地方。在珠海就没有不喜欢的地方,海岛、古村、城市都值得拍。现在拍很多横琴、金湾、斗门的工地,想记录下它们从没有到有的变化。在定格的瞬间,这些画面都永远留存下来了。不管拍的片子有没有用,我都一直在做影像文化的传播。从创作角度来说,珠海近年来变化很大,城市更加有魅力。这几年一直想做一个航拍珠海的片子,将自己喜欢的创作分享给大家,也让更多人欣赏到珠海的美。
Q:您是怎样踏上摄影之路的?
A:我从2000年开始接触摄影,黑白、彩色胶片、数码相机,数码时代的时候就增加了ps制作,跟传统又有区别,对影像有了很大的改变。经过十多年的数码时代,最近这几年无人机的出现,又改变了影像。过去的影像比较传统,现在都是全新的视角。以前航拍都要租直升飞机,又贵又不稳定,拍摄路线也有局限性,现在无人机打破了传统。
Q:能说说您和您第一臺相机的故事吗?您对器材的理解是什么?
A:自己的第一台相机是佳能的g3,那时候才600万像素。拍风光追求高画质,现在用的是4600万像素的相机。技术器材的改变,时代科技的变化,影像文化的变化,是与时俱进的,对于摄影师来说,一定要与时俱进地去追求。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不一样的,要追求更好的。但是图片内容也很重要,要有想法去拍,跟器材没有关系,要看摄影师所传播的画面有没有故事性。
Q:摄影师经常外拍,有时候甚至要去人迹罕至的地方,您有过外拍遇险的经历吗?拍摄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A:摄影不辛苦,但是有一些有趣的经历,以前没有无人机的时候,经常要爬山涉水,但是用了两三个小时爬上去,天气又突然不好的情况也很常见。2007年的时候,跟朋友4个人一起上凤凰山,带了两个帐篷,背了很多器材,中午吃完饭就开始爬山,爬了三个小时才到山顶,当时云围绕着整个山,看不到城市,都是雾拍不了,晚上六七点开始下雨。那天晚上我们住在帐篷里,又热又害怕。虽然山上青草的味道闻着很新鲜,但是害怕山上有野兽。第二天早上,四点多的时候雨停了,后来太阳出来了,整个珠海全景出现在眼前,当时手忙脚乱地摆器材,把整个海岸线都纳入镜头,山上都是雨水,我们的裤子都湿了一半。等了一个晚上,只拍了一张片子,但是觉得所有等待都是值得的。
文智诚
一图胜千言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从事摄影工作,文智诚的镜头记录了许多有趣的画面,他把自己的摄影称为“妙趣摄影”。生活在数码成像的时代,图像传达的内容更直观更丰富,也更容易直达人心。航展是许多摄影师捕捉精彩瞬间的城市盛事,除了关注天空中飞机的绚丽表演外,场外一张张痴迷的面孔也打动了摄影师,文智诚就是其一。
Q:关于《痴迷》这幅摄影作品,您的创作灵感是什么,跟大家分享一下?
A:作品《痴迷》摄于2010年11月19日,当天我正在参观第八届珠海航展,上下翻飞、虎啸龙吟的飞机最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同时更成为摄影师的聚集点。当太多人拍摄天上的“雄鹰”时,我觉得画面太多雷同,很难突破,于是我把注意力放在普通的观众上,当我在人海寻寻觅觅转悠中,看到两位家长带着孩子在痴迷地欣赏战机飞行表演时,感觉可以拍点东西,于是在他们跟前寻找最佳角度,同时,兼顾找有特点意义的背景。当我选好最佳背景后,等待他们最兴奋的那一刻按下了快门。因为激动的观众打动了我,他们痴迷的神态才是瞬间的精彩之处。
Q:您平时都喜欢拍摄什么类型的题材?为什么会关注这些题材?
A:我拍摄的题材很广,但最偏爱人文纪实的题材,因为这类题材让我更加关注社会发展和变化,体味人间的喜怒哀乐。
Q:在珠海,您喜欢到哪些地方采风?这些地方都有哪些拍摄题材让您捕捉?
A:在珠海,我喜欢到情侣路、各大公园、以及全民健身广场等地方拍摄。市民休闲、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我捕捉画面的题材。
Q:您是怎样踏上摄影之路的?能说说您和您第一台相机的故事吗?
A:我是在干上新闻之后才爱上摄影的,因为觉得“一图胜千言”很有魅力,所以1993年我从文字记者转为摄影记者。我的第一台相机是1991年用自己积攒的1200元稿费买的“长江巴尔达”相机,这台相机半自动小型相机,携带方便,抓拍灵活,无疑成了我的贴身伴侣。
Q:您目前使用的摄影器材是什么?您对器材的理解是什么?它们与您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A:目前我使用的摄影器材是尼康D750。我对器材的理解是,要充分了解相机的性能,扬长避短,把它的最佳性能用到极致。相机只是摄影者的工具,我不追求器材的“高大上”,因为人的审美情趣、知识积累才是摄影的核心,可以说我和相机的关系是“准情侣”关系。
Q:从您最初的摄影到如今,这中间有没有一个变化呢?对于这个转变,您的感受是怎样的?
A:我从1990年开始搞摄影,在1998年至2002年期间有个冷淡期,那几年只把摄影当工作,下班后不想摄影的事。2003年后,我跟一帮超级发烧友混在一起,又开始对摄影有了热度,工作之余经常创作,并参加一些比赛,然后到现在,我已经把摄影当作我的人生爱好了。
Q:您在创作过程中是否遇到过瓶颈阶段,如果有,会如何处理?
A:我在创作中遇到过瓶颈,每当这时就会到周边城市走走,看看影展、听听讲座,以此打开思路,扩大思路。
Q:接下来会在珠海进行的创作计划是什么?有哪些地方是您还想去拍的?
A:接下来我会在珠海拍摄城市风光、海岛风情。还想去担杆岛、庙湾等地创作。
Q:摄影师经常外拍,有时候甚至要去人迹罕至的地方,您有过外拍遇险的经历吗?拍摄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A:2012年9月和朋友自驾到南疆旅游兼創作,在中巴友谊公路遇上山体滑坡,当时烟尘滚滚,惊心动魄。在路上滞留两个多小时,车子万幸没有被飞石砸中。拍摄中最大的困难是难以突破惯性思维,难以更新观念。
朱少基
换个角度触及生活之美
换个角度,其实生活美得超出我们的想象。金融岛风景是许多人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但大多数人都匆忙而过,顾不及身边美景。在朱少基的《晨光下的金融岛》中我们看到,小岛被一片蓝色笼罩,地平线下的水中倒影清晰可见,整个画面宛如镜中世界一般静谧而又美好。
Q:关于这幅摄影作品,您的创作灵感是什么,跟大家分享一下?
A:我在每天上班之路都可以看到金融岛,晨光下的金融岛非常迷人,所以特意找了个空闲的时间去拍摄。那天早上5点半我就从家中出发,6点左右到达拍摄地点,想在拍摄点守住一个最恰当的时机。这个拍摄点我去了四五次。这张作品是我较为理想的一张,因为这张作品整体色温呈现较好。当天拍摄时间恰好是太阳升起之前,此时天空的冷色调与地面的暖色调结合,两者之间有一段很特别的渐变色彩。拍摄这张照片我用了大概20秒的曝光时间,长曝光使天空中的云彩有一种拉丝效果,慢快门营造出画面的宁静感。
Q:您平时都喜欢拍摄什么类型的题材?为什么会关注这些题材?
A:原来尝试过各种不同类型的题材,最后还是拍摄风光与城市较多,因为这两个类型个人较为喜欢,也更有拍摄感觉。
Q:在珠海,您喜欢到哪些地方采风?这些地方都有哪些拍摄题材让您捕捉?
A:拍摄的地点很多,比如:每年4月到9月的时候在横石基可以拍到银河;横琴可以挑战爬高楼拍摄,如果以自贸区的发展故事为主线来创作可以让照片更有意义;加林山也是个不错的拍摄点,它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视野也非常宽阔,在加林山可以拍摄到港珠澳大桥、澳门、拱北、横琴等地。
Q:您是怎样踏上摄影之路的?
A:2013年去西藏旅游,当时想要记录西藏之行,买了一台单反相机,慢慢了解之后喜欢上了摄影。
Q:您目前使用的摄影器材是什么?
A:佳能6D,索尼黑卡,大疆精灵Phantom 4。
Q:在拍摄的经历中有哪些有趣或是难忘的拍摄经历?
A:在一个大雨过后的晚上,我开车路过一个建设中的楼盘,地面坑坑洼洼,有很多积水。我第一反应就是:能不能拍倒影?我赶紧停好车兴奋地前往探查拍摄点。当时整个大脑都处于在构思拍摄画面的亢奋状态中,没注意脚下。一脚就踩进了泥潭,很快身体膝盖以下的部位都陷入泥潭。我被吓了一大跳,当时四周没有人,我的手机也没带在身上,情况非常危险。我几次尝试爬出,都没能成功,反而像沼泽地一样越陷越深。后来是我的脚碰到一点可以借力的东西,小心踩着往上蹬,才爬出泥潭。
Q:接下来会在珠海进行的创作计划是什么?有哪些地方是您还想去拍的?
A:珠海是个非常适合拍照的城市。城市的自然风光每天都不一样,都会有新的角度,我会一直拍摄下去。
高子淏
打开快门阅读城市
高子淏还是一名高中生,在他身上可以感受到一股学生气质的谦逊。高子淏尝试用快门去阅读这座城市,他渴望知识与进步。作为00后的高子淏对城市发展也有自己的解读与看法,他将对祖国的期待存于作品之中,用快门瞬间珍藏自己与祖国共同成长的每一个脚印。
Q:关于这幅摄影作品,您的创作灵感是什么,跟大家分享一下?您是怎样捕捉到这个精彩瞬间的?
A: 2017年12月24日蛟龙-600(AG600)在珠海机场试飞。能够见证到这种先进的大飞机在珠海制造,我感到非常自豪。拍摄前我就在思考,如何将中国造的大型飞机试飞成功的骄傲感与自豪感在作品中表现出来。我最后选定在一个高处找到以有国旗、军旗和一批媒体记者、摄影人士为前景,远处能看得到消防车的位置,等飞机滑到“水龙门”时我连续按下快门抓拍,记录下这难能可贵的一刻。
Q:您是怎样踏上摄影之路的?
A:我从小就喜欢摄影,参加过各种各样的摄影培训,第一张摄影奖状是在幼儿园获得的。
Q:从您最初的摄影到如今,这中间有没有一个变化呢?对于这个转变,您的感受是怎样的?
A:以前是用相机拍摄,现在我也用无人机进行拍摄和摄像,我做的《珠海斗门一中田径队》宣传片观看人数高达3.5万次。接触无人机拍摄后,发现借助设备的力量,我能从不同的角度,更高更广地看世界,记录世界。
Q:您目前使用的摄影器材是什么?您对器材的理解是什么?
A:目前使用的摄影器材有大疆精灵无人机和佳能5D4。摄影器材就像是我生活的好伙伴,带给我创造无穷的创作能量。
Q:您是否有最满意的作品?
A:我最满意的作品是《港珠澳大桥延长线》,这是我使用无人机拍摄的第一张获奖作品,得到很多摄影前辈们的支持和肯定,他们对我的指导和鼓励,在我摄影的学习上帮助很大。
Q:接下来会在珠海,进行的创作计划是什么?
A:近几年珠海城市在不断更新,漂亮的拍摄点、有趣的题材都很丰富。我现阶段想以“立足珠海”为创作重心,用镜头记录城市的美好。
Q:生活中有哪些兴趣爱好或者有哪些经历影响到了您的拍摄,或是对摄影风格有过帮助?
A:我喜欢骑单车、喜欢运动。我现在是国家二级运动员,需要时间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并且要上高三了,拍摄时间暂时压缩。不过也正因为我经常需要运动,运动场也成为我用镜头记录的重要一部分。
吴忠民
捕捉城市记忆
或许摄影师能否拍摄出好的作品,源于他对世界是否饱含真情。摄影定格时光的魔法让吴忠民抬起相机,而城市的故事为他带来创作灵感。或许在未来的某一个时段,打开这些用镜头捕捉下的城市记忆,过去的场景会带着摄影师的温暖再次熠熠生辉。
Q:这幅作品拍摄时间和地点是在哪里?能详细讲述一下拍摄这幅作品时的情况和背景吗?
A:我在珠海的朝阳路抓拍到这个场景。那是去年“天鸽”风灾第二天,整个珠海一片狼藉。看到这些子弟兵们挺身而出,我非常感动,一心想要尽可能地把他们的救灾过程记载下来。
Q:您是怎样踏上摄影之路的?
A:大概在30年前,我喜欢摄影就自然去主动接触了解了摄影的事情。
Q:您平时都喜欢拍摄什么类型的题材?为什么会关注这些题材?
A:我喜欢拍摄人文、风光、微距这些类型的题材。我是文科出身,所以喜欢人文题材。我玩了很多年的户外,跑过许多名川大山,所以也喜欢风光。至于微距,是想体验一下微观世界。
袁会香
摄影创作生活美学
摄影的意义不是和风光的相遇,不是放松心情,更不是炫耀,而是为了发表对生活美学的感悟。给自己换一种眼光,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为生命增添多一种可能。一抹阳光,一片田地,一位忙碌的工人,都会让人感慨,看到这样的景致让人难忘。拍摄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在际遇之下,会认识生活的美好。
Q: 这幅摄影作品的拍摄时间和地点是在哪里,您的创作灵感是什么,跟大家分享一下?
A: 2018年5月19日我在斗门火龙果园拍摄的过程中发现一个草皮场有工人正在收割草皮作业,我用无人机航拍下来发现作业的场面很美,感觉作业的工人好像是在大地上绘画一样,把一垅垅草皮收割卷起来像油画一样美,然后又联想到这些草皮是用来点缀城市和家园,觉得他们就是大地的画师和美容师,所以拍下了这一组《大地画师》系列的图。
Q:您平时都喜欢拍摄什么类型的题材?为什么会关注这些题材?
A:我喜欢拍风光、人文纪实,偏向于拍摄田園风光,关注这类题材或许是因为我小时候是在农村长大的吧。
Q:您对器材的理解是什么?它们与您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A:我认为器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怎样使用器材。镜头也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拍摄人有思想、有见地、有技术、有能力,即使是最普通的器材也能拍出最出彩的照片来。
Q:在拍摄的经历中有哪些有趣或是难忘的拍摄经历?
A:最难忘的一次拍摄经历是我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个小心愿,一个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空下拍下了200多张星空图片。当时非常害怕,但想到是尝试完成一次自己想做的事,硬着头皮完成了拍摄。
Q:接下来会在珠海进行的创作计划是什么?有哪些地方是您还想去拍的?
A:我初学摄影的时候跟很多影友一样喜欢到全国各地拍山河风光,随着摄影学习的深入我发现需要拍摄优秀的原创题材和创意作品,必须静下心来先从身边出发。我想立足本地扎根珠海,深入挖掘珠海本地的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美丽乡村内容,拍摄一些能表现和反映珠海时代精神和风貌的题材,这是我今后的一段时期的摄影主要方向。
王超英
记录,从无到有
2016年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合龙时刻举世瞩目,茫茫大海中飘扬的五星红旗鲜艳无比,大桥如长龙一般在海面划过,“穿越伶仃洋,横跨粤港澳”成为现实。作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之一,王超英从一块钢板开始记录,用港珠澳大桥普通建设者的视角讲述了超级工程建设的故事。
Q:关于这幅摄影作品,您的创作灵感是什么,跟大家分享一下?
A:工程不能复制,资料不能后补。港珠澳大桥作为一项世纪工程,自它还是一块钢板起,我就在用相机记录。我希望用相机保存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故事。
Q:拍摄时间和地点是在哪里?能详细讲述一下拍摄这幅作品时的情况和背景吗?
A:《青州桥合龙》是在2016年4月11日在伶仃洋的海面上拍摄到的。当时有好几个拍摄点,最后我選定在海面上拍摄,可以直面看到大桥合龙场景。拍照时我站在船尾,此时正好海风吹起船尾的国旗飘入镜头,而远处段钢箱正好被机械臂从海面吊出来,在这个时机我按下了快门。
Q:您平时都喜欢拍摄什么类型的题材?为什么会关注这些题材?
A:我喜欢纪实类的拍摄主题,因为照片背后的故事非常珍贵。
Q:从您最初的摄影到如今,这中间有没有一个变化呢?
A: 刚开始拍摄大桥系列的时候,我也不太会拍。随着时间的变化,我对大桥建设的故事有了感情。经常在桥上拍摄,自然也与建桥工人逐渐熟络起来。港珠澳大桥不仅仅是大桥,也是一座感情桥,它维系起了很多人际关系。在建桥工人中,有的是夫妻关系,有的是三兄弟,甚至还有祖孙三代人。我们为自己能建设港珠澳大桥而自豪,不过大桥建好之后我们大多数人都难有机会再次上桥。我想用镜头记录下这段辉煌的时光。
Q:接下来会在珠海进行的创作计划是什么?有哪些地方是您还想去拍的?
A:我现在已经退休回老家秦皇岛,如果有机会,期望在大桥正式开放通车那天我还能再去见证记录,使我整个作品系列能画上完美句号。
黄健贤
记录美好 追寻细节
用镜头将平凡的生活转变成动人的瞬间,摄影师立足珠海本土,用自己的视角和方式记录着珠海的日新月异,从繁华城市、宁静乡村再到风和日丽的海岛,这些都成为摄影师最好的拍摄素材。黄健贤的《满载而归》记录的,就是一个简单,却生动鲜活的瞬间。
Q:关于《满载而归》这幅摄影作品,您的创作灵感是什么,跟大家分享一下背后的故事?
A:《满载而归》拍于2016年9月下旬的万山岛。当时珠海市摄影家协会组织部分会员走进海岛义务为当地渔民拍摄全家福,很受群众欢迎。拍合照之余我也希望能深入采风,当时休渔期结束没多久,正是渔民收入大增的时候,估计早上会有渔船靠港卸货,所以就专门去码头守候,终于自己也有了点收获。
Q:您平时都喜欢拍摄什么类型的题材?或者说偏好什么题材?为什么会关注这些题材?
A:平时比较喜欢拍人文风光,珠海每天都有变化,作为一个摄影人,这方面应该值得我们去重点关注。
Q:在珠海,您喜欢到哪些地方采风?这些地方都有哪些拍摄题材让您捕捉?
A:比较喜欢去乡村、海岛采风,这里有美丽的风光和劳动者的风采需要我们及时去记录。
Q:您是怎样踏上摄影之路的?能说说您和您第一台相机的故事吗?
A:小时候喜欢写写画画,虽然后来半途而废,但骨子里还是有希望记录美好的欲望。后来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也正好满足了自己这方面的需求。其实自己第一台相机是傻瓜胶片机,那时只是为了出游时拍拍家人,还没有摄影的概念。到2004年买了第一台数码相机后,才真正对摄影产生了兴趣,虽然也只是个傻瓜卡片机,但可以自己做后期,不用担心胶卷和冲洗,还能随时发到网上分享和交流,也因此认识了很多良师益友,可以说是科技进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Q:您目前使用的摄影器材是什么?您对器材的理解是什么?它们与您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A:目前使用佳能6DII,常用镜头是佳能16-35、24-105和适马150-600。我对器材的理解就是工具,我们就是战士和枪的关系。个人认为现在就算入门级的摄影器材也都基本能满足我们的拍摄要求,甚至好一点的手机也可以出片了,所以我们的精力还是要多放在照片的内容上。
Q:您是否有最满意的作品?如果有,那是怎样的一次拍摄经历?在拍摄的经历中有哪些有趣或是难忘的拍摄经历?
A:最满意的作品好像还没有,只能说相对满意的,记得是2013年一月底,春节前一周,那天休息就一个人去了西区,先爬上尖峰山,看看能见度不高就下山去了三灶海边,发现有几个渔民在打桩结网,然后运来好多拳头大的贝壳放在海里,退潮后水落贝出,在夕阳下闪闪发光,渔民在贝壳中不停挑选分类,我也在不停按动快门,拍下了这组《珠海拾贝》(其实我好多年前在网上的摄影博客就叫“珠海拾贝”,但真正拍到是唯一这一次),也凭其中一张作品获得了当年珠海市本土摄影精品展金奖。
Q:从您最初的摄影到如今,这中间有没有一个变化呢?对于这个转变,您的感受是怎样的?
A:可能摄影发烧友开始都比较喜欢摆拍美女,拍风光就喜欢色彩艳丽。个人现在觉得真善美中,“真”是第一位的,还是要多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照片。
Q:您在创作过程中是否遇到过瓶颈阶段,如果有,会如何处理?
A: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怎样用图片讲故事,还需要在编辑上下一番苦功。
Q:摄影师经常外拍,有时候甚至要去人迹罕至的地方,您有过外拍遇险的经历吗?
A:摄影确实是比较孤独的,拍风光经常要起早摸黑爬山涉水,所以更需要注意人身和器材安全。遇险的经历是试过在广西田埂上一脚踩空摔断左手腕和在香洲码头摄影包被盗,感谢警方及时抓到小偷追回大部分损失。
黄昆震
选取城市中的诗意
意象派诗人休姆在《沉思》中释义:“诗人被一个景色所感动,他从这景色中选取特意的意象,写在不同的诗行里,并置在一起,用以暗示或唤起他所体验到的状态。”摄影师又何尝不是如此。黄昆震算是摄影新锐,从记录生活到捕捉城市中的诗意画面,他的作品以不同的视角和观点更新着人们对城市的印象。
Q:关于这幅摄影作品,您的创作灵感是什么,跟大家分享一下您是怎样捕捉到这个精彩瞬间的?
A:我当时也没什么想法,上去拍的机会也不多,拍摄前一天在网上了解了一下,觉得这个角度不错,然后我把无人机飞上去的时候,看到东岛真的好像扑克牌的红桃k,所以我就按下了快门,拍了这一张照片。
Q:您平时都喜欢拍摄什么类型的题材?或者说偏好什么题材?为什么会关注这些题材?
A:我平时喜欢拍城市风光和自然风光比较多,因为我想把美的东西记录下来,有时候也可以参加一些比赛。
Q:您是怎样踏上摄影之路的?能说说您和您第一台相机的故事吗?您对器材的理解是什么?
A:一开始玩摄影只是想着平时记录一下生活,或者拍一些照片,没有想到可以坚持下来,我第一台相机是2015年底买的一个尼康入门级相机,当时我也挺喜欢的,想着就自己这样玩玩拍拍也足够了。2017年的时候升级到了尼康D810,然后同年年底还买了dji无人机,对于器材我并不追求,我觉得就是用好手上的器材,只要用心去拍,还是有机会拍到好照片的,但是器材也不能太差,毕竟一分钱一分货。
Q:从您最初摄影到如今,这中间有没有一个变化呢?您在创作过程中是否遇到过瓶颈阶段,如果有,会如何处理?
A:我正式开始学摄影应该是2016年,然后到现在可以说变化还是蛮大的,现在再看回以前的一些照片,感觉真的是没法看,这个应该也算是学习的一个过程,感觉自己的进步还是蛮大的。摄影瓶颈应该是每个人都有的,我最近有一点烦躁,我一般会继续学习新鲜的东西,有时候也找朋友交流,平时还会上网看人家一些好的作品,然后再保持一个好的心态。
Q:摄影师经常外拍,有时候甚至要去人迹罕至的地方,您有过外拍遇险的经历吗?拍摄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A:外拍平时去得不多,目前只在珠三角,比较危险的经历还没有,倒是去年为了拍星空,自己一个人在澳门的黑沙滩海边熬夜拍,然后还继续拍日出,最后都累坏了。外拍最大的困难就是找机位了,如果是去别的城市,人生地不熟,挺不容易,浪费好多时间。
文燕
聚焦城市人文风光变迁
碧水,绿树,嶙峋奇石与飘带一般的马路,在清晨的阳光下,人工之美与天然之美结合成一幅对称和谐的生态画卷。随着时代发展,摄影器材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文燕刚踏上摄影之路时使用的还是海鸥胶卷相机,如今这张《生态和谐情侣路》已是通过无人机航拍所得。岁月流逝,不变的是文燕对摄影的热爱和希望不断突破自我的心,他认为器材只是工具,最重要的还是要寻找拍摄的题材及表现题材的方式。
Q:关于这幅摄影作品,您的创作灵感是什么?
A:珠海是个美丽的生态城市。情侣路上的这个大转弯处,外围大海,内包绿树,车行人走,人与生态很和谐。拍摄时正值夏天的清晨,当时光线好,空气清新,再加上用无人机从天上俯拍,构图效果很美。
Q:您平时都喜欢拍摄什么类型的题材?
A:平时比较多拍风光与人文纪实类的题材。
Q:从您最初的摄影到如今,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呢?对于这个转变,您的感受是怎样的?
A:初学摄影时喜欢拍些唯美的照片分享到网络论坛上,如果有网友点赞会觉得很开心。现在我逐渐回归平淡,更多关注人文纪实类题材。
Q:接下来会在珠海进行的创作计划是什么?
A:珠海发展变化日新月异,接下来会继续拍些反映城市变迁及人们幸福生活的作品。
Q:在拍摄的经历中有哪些有趣或是难忘的拍摄经历?
A: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清晨和影友们去拍海边日出的经历,那天风高浪急,冷得很难受。
Q:摄影师经常外拍,有时候甚至要去人迹罕至的地方,您有过外拍遇险的经历吗?拍摄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A:有时上山拍摄,容易摔倒,约影友作伴安全一些。拍摄中最大的困难是要遇上彩霞的天空,很大程度靠运气。
张建林
在生活中捕捉灵感一瞬
在拱北公交车站里,等待上车的人们自觉有序地排成了长队,阳光斜拉出一片参差又和谐的影子。这一幕定格在摄影师张建林的相机里,色彩隐去之后,照片显得静谧无声而更有力量。这幅作品源于张建林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文明珠海的场景俯仰皆是,但是要将它们完美保留下来,不仅需要一双善于捕捉的眼睛,还需要多年沉淀下来的敏锐直觉与专业技术。
Q:关于这幅摄影作品,您的创作灵感、拍摄时间和地点是在哪里?能详细讲述一下拍摄这幅作品时的情况和背景吗?您是怎样捕捉到这个精彩瞬间的?
A:我的创作灵感来自生活。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在2017年,地点在拱北公交车站,我上班地点就在拱北公交车站旁边,每天上班在办公室里都能看到公交车站。工作之余,我会趴在窗户那观察坐公交车的人们。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素质也在进步,人们现在都会自觉地排队等候公交车,这正是创建文明珠海的一大亮点。
Q:您是怎樣踏上摄影之路的?能说说您和您第一台相机的故事吗?
A:我是在1996年踏上摄影之路的,我还记得当时为了1996年航展特意买了一台美能达胶片机,那时一台美能达胶片机也要二千多,花了将近两个月的工资,我特别爱惜那台相机,买回来就不停地摆弄,熟悉各个按钮。当时我还不太懂速度、光圈,只能买书看,请教摄影大师,利用周未跟着摄影大师一起去创作,不懂就现场询问。我弄懂了光圈速度的搭配,就开始实践,这可是烧钱的时候,一卷胶卷就要二三十元,还得洗出来,一卷胶卷三十六张,洗出来又要二三十元。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拍摄的场景,将照片洗出来后,只能选出一张比较清晰的照片,其余全都是废片,损失惨重,所以在那个时候,我的摄影技术靠烧钱来提高。
周宗毅
追求摄影内容的精彩
水花飞溅是一种瞬间的、动态的美,但是在摄影师的镜头中,这种稍纵即逝的美丽却能被定格,既是动中凝静,又能静中窥动。拍摄下这张作品的摄影师周宗毅是首届广州十大青年摄影家之一,在摄影领域获奖累累。在珠海,他偏爱在长隆乐园、马戏剧场与海岛进行采风,人与动物的表演和游客的各种神情动作都是他热爱的拍摄题材。
Q:关于这幅摄影作品,您的创作灵感是什么?
A:我一直都喜欢捕捉具有精彩瞬间的画面,尤其是具有不可复制或者难于复制的瞬间画面。“水上飞人”属于这一类题材。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于泼水节上的泼水的人们——我以前就喜欢捕捉泼出去的水在空中形成的图案。“水上飞人”是类似的,它的精彩之处一是演员的动作,二是在空中的水迹。
Q:您是怎样踏上摄影之路的?能说说您和您第一台相机的故事吗?
A:我的第一台数码相机是傻瓜型的佳能A80,在2004年儿子将要出生前买的,目的是给儿子拍照。期间我拍摄的一张儿子在动物园玩耍的照片在园方照片征集中入选了。我在2008年买了一台尼康D90,2009年参加摄影学习班,从2010年起开始摄影创作。那一年的广州亚运会期间,我在《新快报》的报道志愿服务精神的摄影专栏里连续发表照片。其中有一幅照片是以当时比较少见的数码二次曝光技术拍摄的。
Q:生活中有哪些兴趣爱好或者有哪些经历影响到了您的拍摄,或是对摄影风格有过帮助?
A:读书绝对会对摄影有好处。正如摄影师“大飞哥”所说:“摄影界有很多重要的著作,其中的营养,可以让大家做更优秀的摄影人,这种优秀远远不是弄一台二三十万元的设备、或者拿几回金牌所能相比的。”
Q:摄影师经常外拍,您有过外拍遇险的经历吗?
A:为了拍摄,有时难免将自己置身于“险地”,例如攀登高楼、在水边或水上。今年端午节,我在揭阳拍当地的龙舟赛,龙舟赛开始之前,我要坐摩托艇過河。那是一个简易码头,要登艇就得先越过摩托艇与码头之间一艘无人的龙舟。当时我左脚刚刚踏上龙舟,龙舟就往外飘走,我只好脚勾龙舟的船帮,手紧紧抱住码头的木桩,面向天,整个人绷直横在河面上。幸亏旁边的人迅速地一边把龙舟拉回来,一边把我拖上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