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靶归来》创作背后的故事

2018-09-08 10:51孟红
党史文苑 2018年8期
关键词:满天飞首歌战士

孟红

日落西山红霞飞,

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

胸前红花映彩霞,

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mi sol la mi sol

la sol mi do re

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歌声飞到北京去,

毛主席听了心欢喜。

夸咱们歌儿唱得好,

夸咱们枪法数第一。

mi sol la mi sol

la sol mi do re

夸咱们枪法数第一!

一、二、三——四!

《打靶归来》这首歌在军内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那熟悉的旋律至今仍令人难以忘怀。这首经典之作的创作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这首歌的词作者牛宝源,当时是一名只有小学文化、年仅20岁的坦克兵。1956年3月,牛宝源从辽宁省北镇县入伍,开始了他向往已久的军旅生涯。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可是他从小就有文艺天赋,加之谦虚好学、积极上进,常常是手不释卷地勤奋读书、埋头写作,入伍后自然成了连队的文艺骨干。平时,他还善于观察,常常把军队大家庭涌现的好人好事、新人新事一一记录下来,或写成小诗,或编成数来宝、快板、相声,在团队内演出。天长日久,他逐渐成为团队上下公认的小秀才、好军人。

也许是机缘凑巧,也许是灵感闪现,让牛宝源创作出了这首经典之作。

1959年3月,驻守大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机械化师坦克团的战士牛宝源所在团队,来到大连滨海一个叫黄龙尾的地方进行实弹射击训练。经过一连几个月的射击训练,牛宝源打靶水平出类拔萃,多次打出5发子弹48环的优异成绩。一天傍晚,牛宝源和往常一样在营区内寻找着艺术创作灵感。不知不觉走近了靶场,他突然听到一阵整齐响亮的歌声:“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原来,正有一队战士扛着枪,拿着靶牌,胸前戴着大红花,精神抖擞地迈步行走在夕阳下,一个个脸上洋溢着青春欢快的笑容。刹那间,这动人的场景引发了牛宝源的创作灵感,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闪现了:若有一首反映战士打靶的歌该有多好!自己不如试着写一首这样的歌。此时的他似乎有些情不自禁,仿佛自己就是那打靶归来的战士。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急忙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当即写下四句小诗:“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清脆的枪声满天飞。”

当晚回到营房后,牛宝源的心情难以平静,脑海中始终闪现着刚才那催人奋进的场面。他趴在桌子上,不顾疲劳,又聚精会神地进行反复揣摩、修改和推敲这首匆忙中写下的小诗,直到自己满意为止。随后,他将这首小诗寄给了沈阳军区政治部主编的文艺刊物《部队文艺创作选》,很快就被刊载了出来。

这首清新隽永的小诗发表之后,引起了另一位部队词曲作者的兴趣,他就是后来《打靶归来》的曲作者王永泉。1960年初,王永泉在解放军步兵某团任俱乐部主任。当时部队完成了施工任务,军事训练即将开始,王永泉想结合部队的军事训练写一首歌,并为全军文艺汇演作准备。在准备资料时,军区发来了一本一年前(1959年)的刊物《部队文艺创作选》。偶然之间王永泉从中瞥见了牛宝源的一首诗,觉得这首诗看似不显眼,可内容写得不错,与自己的创作思路也比较吻合。他灵机一动,就把它抄下来准备谱曲。王永泉一遍一遍地读着这首小诗,内心越发喜欢,仿佛也融入诗中那欢快热烈的场面。

王永泉随即对小诗进行研究,修改了有悖“常识”的地方,使其更适合歌曲的演唱格式及韵调。在对这首略显简单的诗反复推敲后,王永泉觉得:例行的打靶归来胸前是不会带红花的,又不是胜利归来?而“风展红旗”场面就壮观多了。随即提笔把“胸前红花”改为“风展红旗”。接着,他又想,“清脆的枪声满天飞”这句词欠妥,在打靶时会有清脆枪声,可是归来就不能再乱放枪了吧?打靶结束后,战士有的只是取得优异成绩后的那种自豪的心情和笑容,此时用歌声表达心声是最好不过的,应该有的是“愉快的歌声”回荡在天际。于是,他提笔就把第四句改为“愉快的歌声满天飞”。如此翻新一改,就有了歌曲现在的第一段歌词:“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风展红旗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紧接着,王永泉又觉得这四句小诗内容显得有些单薄,便又乘兴提笔琢磨着增写创作了相应风格的两段歌词:“歌声飞到家乡去,父老们听了笑眯眯,人人夸来人人讲,说他们子弟有出息。歌声飞到北京去,毛主席听了心欢喜,夸咱们歌儿唱得好,夸咱们枪法数第一。”这段歌词充满超凡的想象力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同时也弥补了第一段歌词的先天不足。

歌词写好后,王永泉谦虚地去广泛征求首长和演出队战友的意见。战友们说,歌词意思好像有些重复。于是,根据大家的意见,他又对增写部分进行了删改,把“歌声飞到家乡去”这一段删掉,终于形成了现在的歌词:“歌声飞到北京去,毛主席听了心欢喜,夸咱们歌儿唱得好,夸咱们枪法数第一。”歌词就这样敲定了。这样,经过王永泉的改动和打磨,歌词的内容更丰富,意境更优美了。两段歌词前后呼应,一气呵成。第一段的“写实”与第二段的“写意”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臻于完美。

最后,王永泉使用他熟悉的陕北民间曲调,再结合军营进行曲的某些格调给这首诗谱了曲,并在谱曲时增加了“咪索啦咪索”以及“一、二、三、四”等充分表现打靶取得优秀成绩的战士们自豪喜悦心情的语气词和口令声。他的妙笔生花、锦上添花,使这首歌曲愈发熠熠生辉。

曲调犹如歌词的翅膀,佳词配上妙曲自然展翅飞翔。王永泉凭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素养,在汲取陕北民歌元素后,经过反复咏唱,“曲调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王永泉在征求了战友们意见及对曲调进一步润色后,将《打靶归来》的成品送参全军文艺汇演。这首歌在如林的作品中脱颖而出,众望所归地获得了歌曲类唯一的“一等奖”。在1960年全国业余歌曲创作比赛上,这首由牛宝源作词、王永泉作曲的《打靶归来》横空出世再获一等奖。从此,这首歌在軍内外被广为传唱,备受喜爱。

歌曲旋律的清新优美不言而喻,创作手法也新颖别致,独具匠心。歌中根据“旋律的音名”所加的衬词和末尾的“口令”,都充分展现了革命战士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战斗风貌和乐观精神。“咪索啦咪索,啦索咪多来”一句,已成为中国人在心情愉快时脱口而出的经典引歌。

《打靶归来》是一首既有民歌风格又有进行曲特点的队列歌曲。这首歌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把简谱“咪索啦咪索,啦索咪多来”直接唱出来,增加了歌曲欢快活泼的气氛,充分体现了战士们自豪喜悦的心情。王永泉后来忆及往事时说,当初歌曲里使用过“啊”“哎嗨哟”等语气词,但听起来不自然、不和谐。在反复试唱修改中,他猛然想到教战士唱歌时都是先教简谱,战士们也喜欢唱简谱,何不用简谱发音直接唱呢?于是就有了今天歌曲中“咪索啦咪索,啦索咪多来”这样的唱法。歌曲最后还加上一句口令“一、二、三——四”,演唱起来更能体现军旅歌曲的风格,更加符合队列行进歌曲的特点。

有趣的是,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一段小小的颇具戏剧性的插曲。由于当时的消息闭塞,牛宝源一直都不知道他的诗歌已经成为军内外风行的“流行歌曲”,依旧不知疲倦地进行着自己的创作。直到1960年秋季的一天,牛宝源无意间从收音机中听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打靶归来》时才为之一怔,熟悉的歌词让他感到异常的亲切。他欣喜万分,急忙去找唱片,几经坎坷,待将唱片拿到手中后,果然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了唱片上。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鉴于《打靶归来》在群众中的影响与日俱增,反响异常强烈,几乎是家喻户晓,1964年9月,解放军总政治部特意为牛宝源颁发了奖状。一直以来,这个奖状被牛宝源视为最珍贵的物品,至今他仍然精心收藏着。

1976年3月,牛宝源退伍转业到地方工作,2002年退休后定居抚顺。几十年过去了,年近古稀的牛宝源谈及《打靶归来》的诞生和流传经过依旧如数家珍。他曾谦虚地说:“那首歌是曲谱得好,歌词只是表达了自己当时在练兵场上的感受和对军营生活的真实描绘,是部队给了我创作的源泉。”

《打靶归来》这首歌在新中国成立40周年时,被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唤起我美好回忆的那些歌》和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难忘的歌声》收录。曲作者王永泉的名字也被写进《中国音乐家名录》《袖珍音乐辞典》和《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里,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音乐著作权法协会的会员及常务理事。

任何一首歌曲的流行流传,都与其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歌曲本身的生命力有着必然的联系。《打靶归来》这首节奏欢快、具有浓郁军旅风格的士兵歌曲,自20世纪50年代末诞生以来,以其轻快活泼、富有自豪热烈的战斗情绪而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被誉为经典红歌。

责任编辑 / 馬永义

猜你喜欢
满天飞首歌战士
Storks 逗鸟外传:萌宝满天飞
本期导读
就是这首歌
搞笑事件满天飞,就数你们最给力
交警之歌
——献给第一线的交警战士
鲜红的红旗是首歌
超级战士要上网
走进新入伍战士的心里
无名战士有名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