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已走过97年的峥嵘历程,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进行过不少关键时刻的关键选择,这些选择都是事关党生死存亡的重大考验。回顾种种,人们更加坚定:今天我们面对的这些所谓风险挑战,也必将取得胜利。
重大考验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
北伐战争胜利前夕,在国内外反动势力支持下,蒋介石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亦发动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党的力量遭受严重损失。
通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敌人的血腥屠杀,奋起抗争,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继续高举革命旗帜,缔造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后,党开始了进行武装斗争、建设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征程,并且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重大考验二: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博古、李德等执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使革命陷于极端困难的境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进行长征。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摆脱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执行正确的军事路线,校正了革命的航向。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伟大长征,转战14个省,冲破国民党军数十万兵力的围追堵截,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
最后,红军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奇迹般地打开了革命新局面,为开展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从此,党开始真正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并且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重大考验三:1946年至1949年,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撕毁和平协定,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再一次面临生死考验。1947年7月,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接着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1949年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在中国大陆由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获得解放,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影响。
重大考验四:1950年至1953年,抗美援朝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侵略朝鲜战争,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胜利结束。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作战,经受了“现代战争的考验”,成长为一支能够适应现代战争的正规军。在国内,中国积累朝鲜战争时总体战的经验,从1953年到1957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了农业合作化等社会主义变革,为国家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大考验五: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
“三年困难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场连续多年的严重干旱灾害,粮食产量连年大幅下降,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中共中央开展了积极的应对工作,部署联合救灾,从1961年起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大力恢复农业,加强国民经济的集中统一管理,稳定、调剂市场供应。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至1965年底,我国国民经济终于摆脱危机,走出困境。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当时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的局面基本上得到了扭转,国民经济开始复苏,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
重大考驗六: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严重曲折,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山河变色。特别是苏联解体,使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面对国际上的复杂情况,邓小平同志及时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党的十三届四全会选举产生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深化改革,稳住了阵脚。
中国共产党顶住了冲击,巩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阵地和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社会主义焕发出巨大生机与活力。
重大考验七:1992年至今,经济体制的抉择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实践面临严重的困境,社会上出现姓资姓社之争,“左”的思想回潮,改革开放在理论上也遭遇诸多难题。
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春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新观点,取得了新突破。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了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命运,也决定了党的命运。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始终是一个重大考验。
重大考验八:新时代的重大考验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风险隐患增多;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一些西方国家千方百计遏制中国发展。
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发生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影响重大而深远。
(《人民论坛》2018年9月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