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新形势下技工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

2018-09-06 17:55王忠慧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8期
关键词:精益求精技工大国

王忠慧

[摘 要]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作为当今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虽取得一些成绩,但整体形象依旧模糊,成为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其症结所在就是工匠精神的缺失。中国制造,谁来制造,制造者的素质决定着中国制造的质量,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技工院校责任重大。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如何把工匠精神注入技术工人的培育中,如何把技术工人培养成大国工匠一直是技工院校所探寻的问题。

[关 键 词] 中国制造;技工院校;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4-0210-02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近年来,制造业再次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诸多国家纷纷制订和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试图赢得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强势回归,美国要夺回制造业话语权,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计划,一些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正在积极寻求梯度承接和转移。在这一国际大趋势的影响下,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双向挤压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寻找发展新动力。

从2016年至2018年,“工匠精神”三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大国期盼?这是对工匠精神的认可,是对大国工匠的期盼,是时代的最强音,掷地有声。自此,工匠精神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大国工匠成为时代的楷模。大国工匠,为了实现中国梦在刻苦钻研,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他们默默坚守,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践行着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托起中国梦的美好蓝图是新时代的要求。

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究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就是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是专注、是完美、是极致的诠释。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品质,更是一种技能传承,关乎一个国家的工业文明。工匠精神的践行对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至关重要。

回顾中国历史,我们从不缺乏工匠精神,历史的进程中,每一张宣纸、每一匹丝绸、每一件瓷器都深深打下工匠文化的历史烙印。古代工匠对技艺的严苛要求、绝对的专注和执着、对作品近乎完美的偏执追求,使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要做到极致、精益求精、锱铢必较,这是对技艺的绝对尊重,对作品的骄傲。

我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从古代的鲁班雕木成凰、庖丁解牛,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工匠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动彰显。传承工匠精神既要弘扬优良传统,又要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开拓创新。既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成为社会共识,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我国的工匠精神历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根基深厚、特色鲜明,彰显大国风范,并以“精益求精、专注坚守、追求完美、推陈出新”为核心,共同铸造着我国工匠精神的灵魂。

二、工匠精神面临的挑战

工匠精神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然而,当今一直在“跑步前进”的中国制造业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看中数量、速度和效率,忽视对质量的追求及细节的把控,都折射出工匠精神的缺失。我们缺乏主动做事、自我驱动的精神;缺乏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的耐心;缺乏追求卓越、做出精品的长远愿景。传承千年的工匠精神,究竟去哪里了?追溯到我国传统社会思想的局限性,波及到现代社会对利益的片面追逐,都是工匠精神面临的巨大挑战。

儒家“重道轻器”思想对工匠精神传承产生消极影响,传统社会统治阶级反复强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致使社会工匠、制造技术、工艺技艺越来越不被重视。拥有四大发明的中国,其工业制造、科技发明的水平和能力逐渐被其他国家赶上、超过并一度被甩在身后。现代社会公务员热,职业教育不被社会公众认可都折射出传统思想局限性及官文化至今的现实影响。

客观现实的制约是影响工匠精神传承的另一个原因,中国现今社会大环境中快速获得经济回报的理念已浸透到国人的每一个细胞中。经济理性的无限度扩展,人本主义的存在空间被严重压缩,当代工匠精神逐渐淡化。企业强调经济利益至上,片面追求速度,总想“走捷径”,思想浮躁,缺乏对高质量精品的坚持和追求。出于快速盈利的动机,很难在产品制造、生产方式和质量品牌方面下工夫。

三、当今中国制造呼唤工匠精神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构建了全世界最大的代工基地,赢取了“世界工厂”的美名,但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主研发的动力,工匠精神开始流失,创新精神受到遏制,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偏低,自主品牌处境岌岌可危,严重影响了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当前,我国代工厂模式的制造业发展使“中国制造”整体形象依旧模糊,成为粗制滥造的代名词,海淘海购依然风靡反映出国人对“中国制造”的不自信,其症结所在就是工匠精神的缺失。缺失了工匠精神中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缺失了创新和坚守。

纵观世界制造业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重视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培育技术人才、大国工匠,其在推动制造业的发展上发挥着重大作用。德国产品质量可靠、日本產品精致实用、美国产品技术先进,这些都是对其制造业整体形象的描述以及肯定。这些制造业强国,无一不是对产品质量的孜孜追求,对工匠精神渗入灵魂的坚守。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建设制造强国需要秉承“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凡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达50%。而中国这一比例仅为5%,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严峻的技工缺口形势引起全国的高度关注。“要实现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建设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打造更多‘大国工匠已是当务之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李守镇发言时指出。

如何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中国工匠”又从哪里来?面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困境,我们探究原因、寻求答案。工匠精神的缺失、大国工匠的匮乏是横亘在中国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冰山。如何破冰,就是要注入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助推中国制造。

四、技工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选择

中国制造,谁来制造,制造者的素质决定着中国制造的质量。

现在的青年学生就是明天中国制造的制造者和创造者,让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骨子里去,让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注重细节、不断创新成为工作习惯,成为职业追求。工匠精神到底要怎样才能注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中,这给中国的职业院校乃至全社会都提出了严肃的问题。技工院校作为培养产业工人、技术人才的基地,责任重大。

(一)学院大力宣传工匠精神,营造工匠文化氛围

在学校的整体规划中,工匠文化注入其中,宣传栏内大国工匠的事迹报道、道路旁机床雕塑的展示,利用主题班会、技能大师进讲堂等形式营造一种崇尚技能、尊重劳动的氛围。让工匠精神融入每个人的心中,让工匠文化充盈于校园内,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开设工匠精神课程,深入讲解其内涵,使其真正融入学生的价值观,践行于行动之中

随着工匠精神概念的提出、时代对大国工匠的呼唤,工匠精神这门课程也应运而生,技工院校更是普遍开设。在本课程教学中讲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了解世界工业的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骨子中去,成为工作习惯,成为职业追求。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大赛比拼活动,检验技能水平,又能在比赛中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技能竞赛是培养和选拔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促进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途径。学院广泛开展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技能竞赛,激发学生钻研技术、提升技能,在活动的参与中潜移默化地灌输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四)若教匠,必先成为匠,教师应为工匠精神的先行者

作为教师要承担起自己身上的责任,真正做到:匠心筑梦,成就出彩人生。无论备课、上课、指导学生学习、实训等方面都践行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真正发挥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要用工匠精神做事,匠心情怀育人,用技能成就出彩人生,让工匠精神助力前行。

近些年来,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实施下,中国制造的一张“新名片”中国高铁实现了角色转换和质的突破,极大地增强了国际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更标注着中国制造的新高度和新水平。其实,不仅仅只有高铁,与中国制造相关的不少东西,都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比如智能工厂、3D打印、物联网传感技术等。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制造会越来越强。

在当前中国制造的新形势下,技工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国家非常重视技工教育的发展,这关系着劳动力的素质,关系着中国制造。在工匠精神、大国工匠成为国民共识的大环境下,社会和家长的观念正在不断改变,现实中技工教育就是摸索中寻找到认同感不断前进。作为技工院校,我們要抓住发展契机,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助力中国制造。

参考文献:

[1]李黄珍,靳静,孙祺童.把工匠精神贯穿于学校管理全过程:访淄博市技师学院院长刘兆东[J].职业,2016,(9):8-9.

[2]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品质革命之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09.

猜你喜欢
精益求精技工大国
从技工到英雄
周克耀
绘画
多想记住你的脸
令人惊叹的发明大国
光影视界
精益求精,收获蓝天
技工与专家
推陈出新 精益求精
浅谈技工院校UG/NX4.0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