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探究

2018-09-06 10:04姚波程镘霓周仕国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7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教育

姚波 程镘霓 周仕国

摘 要:精准扶贫是早日达到全民小康的迫切需要,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广元市旺苍县檬子乡教育现状进行网络问卷调研及现场座谈调查,了解到当地教育存在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极差,师资队伍匮乏,教师业务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心无力等问题。并指出政府应多措并举,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切实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组织高校切实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农村 教育 精准扶贫

一、教育精准扶贫的意义和作用

自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全国刮起“精准扶贫”的春风,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但部分地方由于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给精准扶贫工作特别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

逐步提高我国贫困地区教育问题是精准扶贫政策发挥长期作用的必然措施,也是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综合素质的关键步骤。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贫困地区人员脱贫的根本之策,其在精准扶贫中具有其他扶贫方式不具有的优势,只有贫困地区孩子接受更加全面的教育,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才能为脱贫致富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檬子乡教育现状

广元市旺苍县檬子乡地处秦巴连片山区,是国家和四川省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片区之一,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主要负责该县檬子乡的教育扶贫工作。

为深入了解贫困山区特别是该地区基础教育现状,扎实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提高当地教育水平,在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通过现场与檬子乡学生和家长座谈,线上线下问卷调研,对当地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国家对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政策建议。

(一)当地教育整体情况

檬子乡约有人口3700多,全乡只有一所小学,在校生164人,8个班;教师19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4人,未评职称5人。目前,该乡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教师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部分“民转公”教师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教育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

通过与校长座谈,了解到当地教育经费全部来源于乡财政支出,而该地地处秦巴连片偏远山区,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用于教育的财政经费极少,学校维修、改造资金难以保证,学校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设备匮乏,教学仪器配备不完善。98%的老师认为学校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使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极低。据统计,95.5%的学生认为由于活动场所设备简陋,课余生活枯燥,课外可读书籍极少,造成知识面狭小,个人提升空间有限。简陋的教学条件和落后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教育需求,许多家长不惜花重金将子女转入城镇学校寄宿或者租房陪读,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教育开支。

2.师资队伍匮乏,教师业务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据调查统计,98%的老师认为这里环境艰苦,工作量大,劳动强度比县城老师高一倍以上,而福利待遇却差很多,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参与调研的老师都有调到城区的强烈愿望。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檬子乡小学19名专职教师中,初始文凭都是在大专以下,班额较多,72%的教师有跨年级、包班上课、专业不对口的现象,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少有专业老师,致使“教非所学”的现象极为严重。他们疲于应付课堂,沒有精力钻研业务,假期几乎没有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接触到外面的新知识和教学技能不多,知识储备少,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当地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学质量较低。

3.家庭经济困难,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心无力

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家庭收入极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调查发现,有30%的家庭用于子女教育的经费占总收入的10%-30%,甚至有15%的家庭占30%-50%,导致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家长大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危机感,不能处理好孩子的学习问题,只是把供子女上学当作自己的一项义务。由于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重视子女的教育也仅落实到口头上,对子女的特长发展、课外知识的拓展等方面显得有心无力。调查显示,平时孩子的父母都外出务工,留守孩子大多是隔代教育,对他们的学习不能提供相应的帮助。学生在家业余生活单调乏味,视野不够广阔,主要是帮家里做家务活,没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外出旅游的机会,获取信息途径少,没有竞争环境和竞争氛围,缺乏远大志向,对学习持应付态度。

三、改善贫困山区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1.政府在政策、资金、项目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地方政府要切实负起管理责任,多渠道筹措经费,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基础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学校规划建设,全面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让贫困地区孩子能就近享受公平优质教育资源。

2.完善教育精准扶贫法规政策,确保扶贫资金足额到位

地方应秉承“治贫先治愚”的理念,建立扶贫资金专款专用制度,所捐资金应向教育倾斜。拓宽教育精准扶贫资金来源渠道,解决资金瓶颈问题,是各级地方政府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扶贫资金专款专用制度,杜绝对教育精准扶贫专项资金挤占挪用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确保扶贫资金足额到位,为当地教育设备的改善提供经济基础。

(二)多措并举,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1.保障贫困地区教师待遇

政府主管部门要以全面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福利待遇为抓手,调动保障贫困地区一线教育工作人员参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建立贫困地区教师资金专项管理机制,严格执行边远山区教师津补贴政策,落实贫困地区教师绩效奖励机制,适当上浮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福利水平。

2.拓展教师引进机制

借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殊岗位计划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给他们展现自身能力的舞台,为补充师资力量拓宽引进渠道;以四川省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重点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革命老区、艰苦边远地区为契机,重视对师德高尚、专业水平较高、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免费师范的引进;实施“教师交流机制”,建立城乡教师的双向流动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要求农村学校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3.重视对在职教师的培养

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有所倾斜,加大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培训力度,让农村教师有外出学习、培训和开阔眼界的机会,帮助他们增加新的理念。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和实际教学效果的提高,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职称(职务)评聘和生活待遇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按照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有关要求,研究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

(三)发达地区应加强帮扶工作

1.优质学校提供帮扶

四川省作为人口与教育大省,有着众多优质的教学资源。可在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主持下建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对口帮扶关系。经济发达地区可通过经济帮扶、物质设备捐赠等方式对贫困地区给予帮扶。发达地区办学实力及水平较高的中小学校可在师资培养与交流、教学管理等方面对贫困地区学校进行指导与帮助。例如,成都市石室中学为首批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在硬件设施、管理、教学科研、学校文化等方面一直领先,教学资源丰富,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可推送教育服务,在管理水平、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业务素质等多个方面为欠发达地区提供帮扶,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2.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缩小区域教育差距的有效手段。欠发达地区软硬件基础设施、人才稀缺等现状在短期内难以快速发展,在与优质学校结对过程中,可借助信息化手段以最小的成本尽快修补短板,通过网络化的教育帮扶和资源共享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至欠发达地区,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四)高校应加大教育扶贫力度

高校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排头兵,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在精准扶贫中对贫困地区的家长及学校起到教育引导、智力帮扶的作用。例如,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专业教育引领产业扶贫,通过输送技术专家、开办专业教育讲座的手段,促进产业与受困群众紧密结合,建立了稳固脱贫的长效机制,为高校扶贫工作开展提供了经验。

1.重视与贫困家庭结对帮扶工作

针对扶贫点的致贫因素、贫困程度和资源特点等,充分发挥高校专家、教授和大学生的人才和科技优势,组织干部队伍参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责任到人,建立結对帮扶模式,实施教育扶贫、人才扶贫和脱贫致富技能扶贫等,帮助贫困家庭探寻发家致富的路径,切实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早日脱贫,帮助家长有更多的财力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教育,为孩子安心学习提供后勤保障。

2.强化与贫困地区学校领导干部的交流

高校领导干部应定期到当地对领导进行实地指导,深度交流管理经验,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接收当地的管理人员到高校挂职学习管理经验,逐步提高其领导管理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

3.选派优质师资支教帮扶

高校可选派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支教,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指导、校际师资培训、支教交流、跟班学习等活动。帮助学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职业道德修养,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升专业能力,并将教师支教效果纳入年度考核、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充分发挥高校优质师资在教育扶贫中的作用。

4.与贫困地区学校共建教育资源

高校要利用自身优质的教育资源,与贫困地区学校联合进行课程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将信息化基础设施纳入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开发和应用优质数字资源,搭建数字化课程平台,帮助学校建设国家规定课程,确保学校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指导当地教师处理好线上线下教学的管理,深入推行慕课教学模式,帮助学校有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结语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我国城乡教育差距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贫困山区的教育现状令人堪忧。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柴葳.万玉凤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5(11).

[2]张晓艳.戚悦我国义务教育基金制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

作者简介

姚波(1975—),男,四川苍溪,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职业教育。

程镘霓(2000—),女,四川广元,成都石室中学高2018届10班学生。

周仕国(1981—),男,四川广元,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檬子乡柏杨村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高职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农村教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