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雪松 顾婷
近些年来,“大栅栏”(dashilar)这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却又往往语焉不详的地名,一再出现在媒体的视野中,引起世界关注,带给我们惊喜。在公众的瞩目下,大栅栏从一处现实生活中北京热闹的商业街区,转化为一个传播视角下自带流量的IP,它关联着历史街区、胡同更新、公共艺术、非遗传承、文创园区等等时髦的概念语境,把原住民、游客、设计师、商户、学者、管理者、开发商都连接起来,整体感被碎片化取代,城市正在从生活化走向展览化。
杨梅竹斜街53号微胡同(Micro-Hutong)。标准营造的张轲在30平方米的紧凑空间内,试图探索一种超小尺度胡同生活的可能性。设计师把使用者假想成一位艺术家,整个居住空间以一方庭院为核心来组织,工作室、卧室、餐厅、起居室、卫生间分别以不同的标高、不同的角度朝向庭院。
整块高大通透的落地玻璃和粗砺暗哑的墨汁混凝土墙面以及小尺度的功能房间形成一种奇特的公共/私密反差关系,使用者需要手足并用,时而弯腰佝偻,时而昂首攀爬,不断改变身体姿态才能够进入微胡同的内部空间。
事实上,微胡同根本難以找到租客。对于习惯了平层生活的都市人而言,这样的设计的确无法复制推广。但是微空间复苏了潜伏在我们意识深处的身体体验,让人心荡神摇,难以忘怀。
当各个功能房间内的日常生活形态如同店面橱窗一样由大玻璃猛然推送到开放的庭院中时,这种被叠加、被放大、被堂皇窥伺的私密性转化成为有条件的公共性,无疑构成了胡同深巷中的奇观,并搭建起公共艺术孵化的温床。
(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