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
总统和外国官员的单独会见,和政府高官的秘密筹划,和高级军官的军情分析,白宫普通员工之间的八卦、小道消息,似乎只有外界想不到的,没有泄露不出来的。
都说如今的白宫爱“泄密”,但其实这样说并不准确,因为在这里,秘密不像是泄露的,更像是喷涌而出的。
“想要什么秘密,白宫就能泄露什么秘密”,这几乎成了如今美国媒体界的共识。总统和外國官员的单独会见,和政府高官的秘密筹划,和高级军官的军情分析,白宫普通员工之间的八卦、小道消息,似乎只有外界想不到的,没有泄露不出来的。据美国一些媒体不那么严谨的计算,特朗普政府每周泄密数量堪比小布什政府全年泄密指标。
必须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泄露的秘密并非都是法律意义上的机密,而是白宫运行的一些内情,或者说是“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瓜”。
最近,白宫泄密连续剧又添新剧情:一名新闻助理在一次闭门会议中谈到被诊断出脑癌的参议员约翰·麦凯恩时表示,“甭管他,反正他快死了。”
不消半天,这一言论就让这个名为凯利·萨德勒的助理摊上了大事儿。这种言论从白宫员工嘴里说出,哪怕是针对一个普通人都极不合适,更何况麦凯恩和特朗普同属共和党,是越战老兵,还是2008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
然而自以为深谙白宫斗争规律的萨德勒并未因此而退缩,反而选择以攻为守,在接下来一次特朗普亲自出席的小规模会议上直接指责她的顶头上司梅赛德斯·施拉普是那个可疑的泄密者,尽管施拉普曾为她辩护。随后,萨德勒又指认其他人是可疑对象。6月5日,白宫宣布解除萨德勒职务。
但和白宫以往泄密记录相比,这只是小巫见大巫。
2017年5月,特朗普在椭圆形办公室会见来访的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和时任驻美大使基斯利亚克,商讨打击恐怖主义议题。参与会谈人数很少,但媒体依然迅速获取了会谈详细内容,曝光称特朗普未经情报部门同意向俄方透露了关于“伊斯兰国”在叙利亚活动的机密情报。由于这份机密情报来自“美国某中东盟友”,有专家称特朗普这一举动暴露了该国的情报来源,不啻于“出卖”了盟友。
还有一次泄密也跟俄罗斯相关。在2018年3月普京连任俄罗斯总统后,特朗普有一次在白宫答记者问时表示,已经同普京通过电话,并致以祝贺。然而眨眼工夫,新鲜热乎的爆料就抵达了《华盛顿邮报》编辑的案头: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官员在一份给特朗普的文件上用醒目字样建议“不要祝贺普京”。然而不知道特朗普是刻意忽视还是压根儿没翻阅这份文件,总之白宫内部沟通不畅成了众所周知的事。
毫无意外,特朗普因为这次泄密再次震怒,因为能看到这份文件的人一定是白宫高级官员,这证明白宫的“内鬼”或者“内鬼们”已经进入特朗普的核心圈。
泄密内容不仅事关千里之外,还涉及萧墙之内。有媒体人半开玩笑地说,大量围绕白宫人事变动的泄密证明,白宫泄密不仅保量,而且保质。
在过去一年多中去职的政府高官,如国务卿蒂勒森、白宫幕僚长普利伯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弗林、白宫新闻秘书斯派塞、总统经济顾问科恩等,其下台消息都率先被媒体披露。长期跟踪白宫新闻的人,都能轻松摸出泄密事件发生前后的常规套路:媒体援引白宫匿名消息源爆料——白宫否认或拒绝评论——特朗普推特证实——白宫新闻办公室最后正式发布声明,夹杂在字句中的全是“无奈”。
在这样一个近乎“透明”的环境中工作,特朗普自然不能忍,隔三差五利用推特喊话,要么说泄密者是“叛徒”,要么说媒体“利用虚假信源”炮制假新闻。对此,有媒体毫不客气地回复说:如果白宫真有“叛徒”,那证明媒体报道的都是真新闻;如果媒体都是在捏造假新闻,说明白宫没有“叛徒”,总之两种说法不可能同时成立。
诚然,白宫也曾尝试过堵住泄密。白宫幕僚长、退役上将凯利上台后,开始用治军方式整顿纪律。白宫从2018年1月开始禁止员工携带私人手机进入白宫,以防止随时随地通过即时通讯软件泄密。员工必须在进入白宫时将手机放入保存柜,还会有人使用专业设备抽查各办公室是否有“漏网之鱼”,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围在手机柜前收发消息的员工又成了白宫新景。
由于泄露的内容大多无关国家机密,因此也构不成违法行为,白宫自然也无法要求执法部门介入调查,只能对这种行为听之任之,久而久之泄密甚至成了员工之间的一个梗。比如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一名员工就作出预测:
“咱们在这儿讨论的内容,媒体肯定一会儿就知道了。”不消说,这一预测非常准确,会议内容就连带这个“神预测”都让媒体得知了。
不仅热衷于报道各类白宫秘密,美国媒体还纷纷撰文分析为何本届美国政府员工泄密积极性空前高涨。一些文章援引的是白宫内部人士的分析。
AXIOS新闻网站发文对泄密类型进行了总结:打击报复型、引导舆论型以及“反正总有人要泄密不如我先来”型。
文章援引白宫工作人员的话说,一些员工通过泄露同事的黑料打击异己,甚至还有人在泄密时,刻意在言语中加入其他同事的口头禅,达到移花接木的效果。据称,在白宫内部,员工之间最有效的攻讦方式就是指控某某为泄密者。证据?不需要的。只要给这个人贴上“泄密者”的标签,这名员工很快就会被领导厌恶、抛弃。
“引导舆论型”泄密,一股发生在人们对政策产生异见时,心存不满者会在新政发布前把消息捅给媒体,希望靠舆论或者国会的反对声音扳回局势。对于最后一种类型,《纽约客》杂志带入了博弈论,称其为白宫版“囚徒困境”——虽然所有人都保守秘密是最优选择,但当同事之间缺乏最基本信任时,争先恐后地泄密就成了“理性”选择。
不过也有媒体猜测,在特朗普总统看来,影响媒体报道走向,牢牢占据新闻头条,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时常“泄露”一些吸引眼球的花边新闻不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如果真是这样,那特朗普下的真是一盘大棋了。
摘自《环球》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