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是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伴有雨季和旱季等季风气候。
在全球陆地季风区,极端降水会随不同的全球增温阈值变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周天军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在线发表文章,揭示了在《巴黎协定》温升目标下,全球季风区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及其影响。
研究认为,强度极强且影响力高的“危险”极端事件(例如“20年一遇”的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将显著增加。这将导致季风区对这类“危险”极端降水事件的暴露度随温升而增加。围绕历史记录中10年或20年一遇的极端降水事件在未来如何变化这一问题,研究表明,若将全球增温控制在1.5℃,則较之2℃,这类事件所影响的季风区面积和人口都将减少20%~40%。
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发表的一项大型基因研究称,国际科学家团队发起覆盖100万人的调查,发现了与教育水平相关的基因变异。他们在大样本中发现了1200多个相关的基因变异,是此前研究发现的基因位点数量的十倍多。该研究中的候选基因,经证实在大脑发育和神经元信息交流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团队还分析了每位受试者的考试成绩、自我报告的数学能力以及最高数学教育程度,共找出与这些性状相关的几百个基因。分析发现,与教育相关的基因变异最早出现于控制大脑发育的核心区域,关联基因在大脑中的表达水平升高了,对神经递质分泌和突触可塑性也有作用。研究人员认为,这个大型相关基因位点库,可进一步用于研究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对认知表型的影响。
入夏以来,全球多地出现高温天气,甚至北极圈内的一些陆地城市也未幸免。那么,今年北极热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中国第九次北极考察的沿航线区域,进入冰区后,气温维持在-3℃至0℃之间,与历次北极考察相比,未见异常。”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助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雷瑞波的观测印证了这一回答。
为何北极圈内出现高温,在北极考察的考察队却未感受到?考察队队员、中国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宋晓姜说:“最近有报道称北欧陆地上气温达到30℃以上,形成这种天气的原因其实很复杂,也有很强的局地性。”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北极海冰逐渐减少是当今科学界普遍认同的现象,但是气候系统十分复杂,一个异常的天气过程不能完全代表气候系统的异常,需要更多的资料开展分析和研究。
在最近的一两年中,人类对银河系银盘大小的认知已被刷新两次:2017年发现比原先认为的要大25%,2018年这一数据更新为增大一倍。这一成果,使天文学家重新审视星系形成及宇宙演化的一般规律。
在过去,天文学家普遍认为银河系的半径约为5万光年,它的中心附近存在一个棒状结构,外面呈现盘状结构(银盘)、四周被较稀疏的恒星包裹(银晕),太阳距离银河系中心约为2.5万光年。
银河系的大小一般以银盘的半径来表示。为什么银河系的尺寸会越来越大?国家天文台刘超研究员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观测的样本变大了。”他表示,以前没有这么多样本的时候,在某些位置可能只看到一两颗星,就无法确定其结构。而样本多了以后,统计上就会变得非常清楚、扎实。
云南农业大学盛军教授团队最新找到茶多酚主要成分通过抑制糖尿病伤口炎症靶点,促进糖尿病小鼠皮肤伤口愈合的作用及机制,《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会刊》在线发表了这项成果。据悉,这也是世界上发现的首个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的天然单体活性成分。
EGCG即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是茶叶茶多酚的主要组成成分,为茶叶中分离得到的儿茶素类单体,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血栓形成、抗炎及抗肿瘤等作用。
盛军教授团队利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技术、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茶叶中EGCG通过靶向作用膜受体,促进糖尿病小鼠皮肤伤口愈合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它能显著抑制糖尿病小鼠伤口皮肤炎症靶点信号通路、巨噬细胞积累和炎症反应,证明其通过与靶点膜受体结合直接产生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系统解析了北京鸭在品种改良过程的基因组变异机制,成功定位了羽色和体格大小这两个关键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这项研究为畜禽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自然通讯》上。
北京鸭是中国主要肉鸭品种,羽毛洁白、体态健硕、生长速度快。这项研究鉴定出导致北京鸭体格变大的主效基因IGF2BP1。研究表明,IGF2BP1基因调控体格大小的通路和方式在各类畜禽中广泛存在,可将这一持续表达的机制引入其他品种乃至其他畜禽,为畜禽品种改良提供了可能性。研究还表明,杂交后代群体羽色分化由单个基因决定,这导致黑色素合成途径被关闭,从而形成了北京鸭洁白的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