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治周期运动规律的探索

2018-09-05 03:07夏庆宇
党政干部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波动政治

夏庆宇

[摘  要]任何事物都是由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双方构成的,政治也是如此。对立的政治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的。当一方强大时,与其对立的一方就会被迫保持团结、凝聚力量,以求不被另一方完全压制,以求改善自己所处的状态。而强大的一方在发展到最盛状态的时候,会因为似乎已经没有敌手而出现内部矛盾,内部矛盾会导致强大的一方走向衰落。也就是说,当一个事物弱小时,其会因为内部的团结而实现发展壮大,但是当其壮大到似乎无敌的地步时,其会因为内部矛盾产生而走向衰落,从而为与其对立的一方地发展壮大提供机会。因此政治对立物之间的关系是此消彼长、周而复始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政治运动呈现出周期性,即政治发展的形态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关键词]政治;周期运动规律;波动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03-0029-05

一、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发展的一般状态是螺旋式地上升、波浪式地前进。在经济学中,这种运动状态的存在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因为“经济周期”已经成为了老生常谈的话题。而周期性正是螺旋式、波浪式运动所必然呈现出的特点。对此,马克思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会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由于资本主义企业会追求扩大生产、销售,但生产的扩大会导致产品相对过剩,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会出现因产品相对过剩而导致的经济危机。“危机期间,商品生产过剩,企业大量倒闭,失业增长,工资下降,危机给工人增加了新的灾难,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弊病。”[1]经济危机的爆发会导致企业减少生产,产品过剩现象会因此暂时消失,但此后不久又会出现产品过剩并出现新的经济危机,因此生产过剩的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总是周期性地发生,起初平均每隔十年一次,后来相隔的时间则比较长,比较不定。”[2]之所以会出现周期延长的情况,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和企业吸取了历次经济危机的教训,渐渐地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和控制,这反映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得不接受左翼的经济主张、通过政府控制市场的力量。从更深层次看,经济危机之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出现,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本身存在着周期性。

那么,政治发展是否也是以螺旋式、波浪式的方式实现的呢?政治是否也在做周期性运动呢?这便是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对上述问题,首先可以作两个层次的分析。

1.如果承认上文谈到的“经济周期”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那么就应当承认政治会因为“经济周期”的存在而呈现出周期性。这是因为: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必然会导致政治随之出现周期性波动。因此,尽管“经济周期”属于经济现象而非政治现象,但是经济周期现象的存在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治周期现象的存在。此外,须要政权来解决的经济问题本身就是政治问题,因此才会有“政治经济学”一说。以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与政治的周期性波动之间的关系。但是除了因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造成的政治的周期性波动之外,政治还会不会因为其他原因而出现周期性波动?这个问题将在后文中进行讨论。

2.有人认为只有在实行多党制民主选举的国家中,才会出现政党周期性轮替的现象,例如左翼意识形态及政党在欧洲的影响力都会在时间这个维度上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状态。但是在封建制社会也存在政治周期性运动,例如中国古代的政治会周期性地呈现出“大一统-分裂-大分裂-初步统一-大一统”的状态,例如“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中国古代的王朝总是发生兴衰轮替,这也是一种周期性的政治运动。那么,政治为什么会呈现出周期性运动状态呢?笔者认为:政治中普遍存在分歧,而分歧主要体现为政治矛盾,政治矛盾双方的运动规律是相互制约、此消彼长,在这种情况下,政治会做周期性运动,下面即具体进行分析。

二、政治为何会呈现出周期运动状态

(一)政治分歧的普遍性

通常情况下一国内部较少会出现不存在政治分歧的时候——如果一国出现了“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状态,往往是因为外部政治冲突过于激烈,以至于掩盖了、弥合了国内的政治分歧;当国家外部的政治冲突(也可以称为政治分歧)消失之后,一国内部的政治分歧往往会立即重新浮现出来。例如在“二战”刚刚结束之际,希腊即爆发了内战,希腊内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冷战的出现。再举国际政治的例子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轴心国最强大的时候,苏、美、英结成了同盟;在德国、日本先后投降之后,同盟国之间的关系立即由合作转为对立,最终演变为美、苏冷战的局势。

那么政治中为什么总是会存在分歧?针对这一问题,大致有三种看法。

第一,利益冲突说。该种学说认为,政治分歧是利益冲突使然,因为政治要么是公共权力对利益进行强制性分配的过程、要么是不同的政治主体争夺利益的过程,由于不同的人群围绕利益的分配存在着矛盾,因此會出现政治分歧。

这种学说能够解释一部分政治分歧何以出现,但并不能解释所有的政治分歧之产生,例如在“二次革命”期间,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存在分歧,但二人并不是因为利益冲突而发生分歧的。

另外,在此处须指出,这种学说认为是现实存在的冲突(围绕利益而产生的冲突)导致了政治分歧的产生。

第二,人际差异说。这种学说认为,由于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如体力、智力、参政能力的差异),因此不同的人在政治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由于地位不同,不同人群之间呈现为一种矛盾状态,这种状况导致了人群之间经常出现政治冲突。例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将原始社会结束之后的西欧地区的历史描述为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与奴隶、封建主与农民、资产阶级与工人——相互对立的历史,他认为社会地位相互对立的阶级之间必然存在政治分歧(当然,也隐含着利益冲突)。比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更为宏观的是精英主义理论。精英主义理论似乎可以涵盖马克思对两大对立阶级的历史演变的叙述,即可以将统治阶级视为精英主义理论中所谓的“精英”,被统治阶级则可以被视为精英主义理论所谓的“普罗大众”。

这种学说也能解释一部分政治分歧的起源,但不能解释全部政治分歧的起源。例如统治阶级内部、被统治阶级内部也会存在政治分歧。

同样须要指出,这种理论认为是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例如阶级地位、自身的能力的差异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导致了政治分歧的出现。

第三,观念分歧说。这种学说认为,在政治生活中人们往往对许多议题存在不同看法(也包括人们往往怀有不同的情感取向,例如有些人怀旧、有些人尚新,有些人爱群居、有些人好独处,有些人希望领导别人、有些人希望被领导),由此会导致政治分歧的出现。例如在当代的欧洲国家中,普遍存在着主张增加福利项目与主张减少甚至取消福利项目的意见的对立。

显然,第三种学说与前两种学说是不同的,第三种学说并不是从客观存在的差异、冲突导致政治分歧的产生的角度来看问题,而是从人的观念、看法、情感等主观因素的差异、冲突来认识政治分歧的起源。通过观察欧洲国家的政党政治的分化情况(因为欧洲在这方面表现得比较典型)可以看出,造成政党分化(政党之间的分歧也就代表着所在国家内部的主要政治分歧)的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在经济-社会事务上持左翼立场还是右翼立场、主张宗教参与政治还是主张政教分离、代表城市还是代表农村、政治主张是温和的还是激进的、认同保守主义还是认同自由主义、主张排外还是反对排外、重视环保还是重视经济增长等等,这些政治分歧都是因为人们在主观上对同一问题持相反或不同的看法而产生的。

在因为人们的主观看法的不同而产生的政治分歧中,又会出现层层分化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在宏观的意见分歧之中又会出现微观的意见分歧,即在元层次的分歧之中又常常会出现次级层级的分歧,在左翼、右翼内部也会出现分歧。例如,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经常会出现不断的分化——政治主张的分化进而会导致政治组织的分化——但保守主义政党很少会发生分化现象,这与两种社会运动的主要意识形态的不同有关。保守主义的主要主张是保存既有的政治状态,而既有的政治状态是唯一的,因此保守主义者之间相对来说会较少发生分歧;而社会主义者的目标是要建设一个新世界,而新世界是此前未曾出现过的,围绕这个新世界应当是什么样子、应当如何建设这个新世界的问题,人们经常会发生分歧,观念上的分歧又常常会导致社会主义政党的组织发生分裂。当然,左翼的分裂未尝不是左翼的影响力有所扩大的一种表现,因为尽管发生了分裂,左翼之中的不同派系的性质仍然属于左翼,从一定程度上说,分裂导致左翼的“大家庭”更加繁荣了。

如前所述,有些政治分歧是因为人们的利益冲突、社会地位的差异等客观原因引发的,有些政治分歧则是由于人们的观念的不同、情感取向的差异等主观原因导致的——当然,有些政治分歧是主、客观原因综合发挥作用而产生的。但是仅就由主观原因产生的政治分歧而言,按照产生分歧的根源的不同又可将这类政治分歧分为两类:第一类,某些主观分歧存在直接的客观根源,例如由于奴隶主与奴隶的社会地位对立这个直接的客观原因,导致奴隶在主观情感上对奴隶主产生仇恨;第二类,某些主观分歧乍看起来似乎仅仅是因为人们对现实问题的看法的不同而产生,例如左派认为政府应当通过增加税收对失业者提供失业补贴。右派则认为这种做法只会养懒人,相反,他们认为应当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企业发展了,企业雇佣的人数自然会增加,失业问题也就解决了。由于对如何帮扶失业人员的看法不同,持上述两类主张的人之间会发生政治分歧。尽管这个现象看起来纯粹是因为人们的主观分歧而促生了政治分歧,但是笔者认为,这类因人们对事物的意见的不同而产生的分歧也有其客观根源。所谓客观根源就是孟子曾经讲过的道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个世界上往往二美不可得兼。

具體来说,在现实政治中经常存在这种现象:围绕一个问题会出现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尽管从形式上看,可能存在多种解决方案,但是如果对这些方案的性质加以分析,往往可以将这些方案归结为两种方案,这是因为任何客观事物的属性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性。例如每到冬天中国北方的雾霾就比较严重,如果要烧煤取暖自然会产生雾霾,如果不希望有雾霾就要停止供暖、忍受寒冷,有一部分人会主张在取暖的同时忍受烟雾、另一部分人则主张为了不产生烟雾而停止供暖。

由此可以看出:两种价值无法同时实现,这往往是客观世界的现实情况。从这种哲学观点出发,人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政治中总是存在冲突、分歧了——可能并不是因为冲突双方在主观情绪上想要发生冲突,而是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难以完美、难以同时实现两种“善”。往往冲突中的一方看到了一种“善”,而另一方看到的是另一种“善”,双方的主张又无法同时实现,采取了一方的主张就会否定另一方的主张,因此双方会为了自己所看到的真理、自己所主张的“善”、自己所欲实现的价值而发生冲突,由此,“善”就演化成了“不善”。这是一种悲剧。这种悲剧不是人造成的,而是人生活的世界的客观属性造成的——这种客观属性就是二美往往不可得兼。

为了论证上述看法,可以作如下推理:如果仅仅因为人们对事务的主观认识的不同而使人们产生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如果其中任何一种政治主张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是毫无价值的,那么这种主张是不可能长久存在于社会中的——这是因为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那种毫无道理的主张一定会被人们放弃。然而在政治现实中有些政治争论——例如政府是否应当刺激经济需求——已经存在了长达百年的时间,这就说明,至少可以肯定,对立的政治主张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而问题关键是两种对立的主张各自的关注点是不同的。例如甲方案的意图是实现A种价值,但其缺点是会对B价值造成损害;乙方案的意图是实现B价值,但其缺点是会对A价值造成损害。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中的任何一种主张往往既有对人有利的一面,也有对人不利的一面。又如,甲方案利于实现A价值而会损害B价值,乙方案利于C价值而会损害D价值。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很难说到底甲、乙哪种方案更好,因为甲、乙都有独特的价值又都不完美;而且甲、乙是不同的,从理论上讲,完全不同的事物是不能进行比较的,因此也就无所谓哪种方案更高明了。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在上述情况下产生的政治分歧之客观根源在于人类所处的客观世界存在以下两个特性:

第一,针对同一问题,往往存在对立的解决方案。例如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上,存在公有制、私有制,二者是对立的,对一个企业实行了公有制就不能同时实行私有制。

第二,世界中不存在完美的解决方案,一个方案往往实现了某种价值就会造成另一种损失。例如公有制有利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但难以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私有制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但会造成人们在财产方面的严重不平等,进而造成人们的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故而政治上左派与右派之间的对立很难消失。

(二)政治分歧的本质是政治矛盾

上面揭示了政治分歧的普遍性,接下来要阐明政治分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政治对立,但是在此之前要分析政治中的单极、多极现象,原因在于这两种现象似乎并不属于两极对立。而在讨论政治单极、多极现象之前,又要讨论政治分化、聚合现象,原因在于单极、多极现象是在政治分化、聚合作用下产生的。

不论是某种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流派或政治组织,在现实中都有可能发生分化,此即政治分化现象。政治分化现象有如下两种情况值得重视:第一,如果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或组织的成分比较庞杂,就容易出现分化。例如社会主义思潮、运动在最初兴起时成分非常复杂,包括了带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多种思潮以及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等多种非无产阶级成分,随着运动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逐渐与无政府工团主义、改良主义等思潮分化開来,无产阶级派逐渐与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其他阶级成分分化开来,形成了纯粹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第二,在外部对立物消失或较弱时,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或组织往往更容易出现分化。在外部对立物较强大时,某一政治意识形态或组织内部往往更容易保持团结。因此,某一政治意识形态或组织在影响力最强大之时,往往更容易出现分化。

存在分化现象,就会存在与之相反的聚合现象。在政治中也经常会出现不同政治派别地聚合。但是较容易出现聚合的情况是:某些政治派别的立场比较接近,它们共同面对的对立派别比较强大,由此它们会倾向于聚合。

通过上述叙述可知,政治思潮或政治组织的分化、聚合往往遵循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原则,即左翼组织往往与左翼组织聚合,很少出现左翼组织与右翼组织聚合的情况。由此就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不论政治组织如何分化、聚合,最根本的政治对立——例如左、右翼之间的对立——会一直存在,只不过从形式上看不是两派的对立,而有可能是多派的对立而已。但多派仍可以划分为两派。

由于分化、聚合作用的同时存在,才会出现政治极化现象。所谓政治极化现象,是指在某一范畴内存在诸多政治组织,其中的某个或某些政治组织的地位远超过一般政治组织,由此构成了政治中的一极或多极的现象。极化现象通常是分化、聚合现象综合作用的结果。

国际政治、国内政治两个范畴的政治极化现象既有相似性,也有区别。国际政治中的极化现象与实行多党制的国家内部出现的极化现象存在两个显著区别:

第一,国际政治中的行为体主要是国家,国家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家利益,因此导致国家发生政治分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而在国内政治中,政见的不同会对政党的形成以及政党之间的分化产生重要影响。当然,国际政治也会受到政见纷争地影响,例如在冷战期间出现的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就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对抗;国内政治当然也会因利益问题而导致政党之间出现分化。但利益、意识形态两种影响因素在国际政治、国内政治中的影响力是不同的。

第二,在国际政治中人为制定的规则较少,国与国之间的互动主要体现的是“丛林法则”;国内政治的极化现象则会受到所在国家的政党制度、选民意愿、历史传统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当然,国际政治中也存在一些人为制定的规则能够影响政治极化现象的情况,例如人为规定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包括英国、法国,这有利于这两个国家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在不同国家中,政党之间的竞争、合作也会超越各国政治制度、具体背景等人为因素的差异而体现出某些共同特点。

政治单极、多极结构的实质是政治矛盾双方的对立。具体来说,单极也会有反对者,只不过反对者比较弱小;多极可以归纳为两个阵营,例如多党制国家的政党可以被归结为左翼、右翼两大阵营。有学者指出,“列宁并不热衷于形成政治共识,但是他也被迫在短期内容忍资本主义的存在”,性格坚毅的撒切尔也不得不控制自己的“本性”,做出一些妥协让步[3],这些都反映了任何政治领导人都面临持不同政见者。政治对立物,用中国古老的术语来说可称之为“阳”“阴”。目前,中国的这种哲学概念已经为西方学者所接受,例如美国的学术著作有这样的话:“在美国建国之初出现的不同政治观点在当代依然构成了美国政治中的‘阴、‘阳。”“尽管杰斐逊和麦迪逊是朋友和盟友,但是他们在一个至今仍然困扰美国人的问题上分别代表了‘阴和‘阳。”[4]以上两句话中的“阴”、“阳”在原文中用汉语拼音“Yin”“Yang”来书写,由此可见中国哲学的影响力。而政治的运动也可以看作是阴、阳的此消彼长、周而复始的运动,恰似一张太极图表现的形态。

(三)政治对立物的互动方式是此消彼长、周而复始

由于对立的政治主体的主张各有所长,所有其中一方的主张不会完全消失,故而对立的政治主体之间的关系会随着政治斗争而出现周而复始的变化,下面介绍三种具体的变化情况。

1.因客观现实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此消彼长。在某一历史阶段,客观现实会要求执政者采取两种对立的政治主张之中的某一种主张,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持相应主张的政治派别就会得势,而与之相反的派别便会失势。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威胁到了英国的生存,因此主战派的丘吉尔一派必然得势,主和派的张伯伦一派必然失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行为者必须认清在某个历史阶段内客观现实对政治行为者提出的要求,必须采取客观现实要求政治行为者采取的行动。这种思想与中国道家提出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一致的。

此外还存在一种情况,那就是非人为因素在不断发生变化,兹举两例: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西方国家曾长期对中国大陆进行封锁,因此中国大陆的港口不会与香港、台湾、新加坡的港口展开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香港、台湾等地发展得非常快。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陆的港口开始发挥正常的功能,故而香港等港口的发展明显放缓,中国大陆的港口却日益繁荣起来。改革开放之前,香港等港口的繁荣其实是一种畸形的繁荣,因为大陆的港口并未与之形成应有的业务竞争关系。例二,在和平年代,一国的沿海地区处于对外经济交流的前沿,因此会比较繁荣,而内陆会比较落后。当爆发战争后,该国的沿海地区会遭受更多的外来打击,因此内陆地区的优势反而会凸显出来。由此可以看出,环境性因素本身的变化会对对立的两种政治派别的发展分别产生截然相反的作用,从而造成某一政治派别在某一历史阶段得势、在另一个历史阶段失势。

2.因人们的主观态度变化而形成的此消彼长。人性有一个特点,就是求新求变。在世界上,难有哪一种东西会永远流行。能够经久不衰的东西,往往有自己的突出特点——如四大名著,或没有特点——如深色西装。拥有突出特点的东西也不可永远保持同样的影响力,其影响力也是会时起时伏。没有特点的东西,不容易流行起来,也就不存在不再流行的问题。由于人性求变,因此此前流行的东西会被不同的东西(即与之对立的东西)取代。因此政治中也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

此外,有学者指出:人自身存在矛盾,人一方面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另一方面又有惰性,“这时就发生了需求与懒惰之间的严酷斗争:前者取得了胜利,后者则在痛苦地悲叹”[5]。因此人类有时会积极进取,有时又因惰性而停滞不前;因此人类社会会出现周期性的发展状态。

3.因事物自身变化而形成的此消彼长。在这种情况中特别应注意的情况是:同一事物会发生转化。例如社会主义思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主张人们相互配合、互帮互助、共同劳动,认为人们团结起来的力量大于单干的力量。但是当真正开始搞集体劳动之后就会发现,人们往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为集体劳动时很难像为自家劳动时那样卖力,也就是说合作制度很难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因此从出发点看,倡导建立合作制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真正实行了之后,这种美好的愿望反而并未带来好的结果。因而须要调整政策,采取反面的政策,即让人们继续搞单干、实行私有制。在这个过程中,公有制就不得不转化为私有制了。在分析欧洲福利国家时也可以看到同样的现象,建立福利国家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该制度卻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后果(福利依赖),因此福利国家自身就带有促使自身走向衰落的因素。此外,恶也可以转变成善,例如右翼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贫富差距越大、穷人的生活越痛苦,穷人才会努力劳动、经济才能发展,社会财富增长之后,穷人的生活才能得到改善。也就是说,一种缺乏同情心的政策反而可能为穷人造福。故而邪恶的社会制度会转变为美好的社会制度。

(四)政治对立物的互动过程即表现为政治的周期性运动

为什么政治会出现周期现象?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政治是由对立物组成的,当客观现实所提出的要求发生变化、人们的主观态度发生变化、客观环境发生变化、事物自身发生了变化时,会导致政治对立物之间出现此消彼长的互动,这种互动在连续发生时,就会出现政治周期。举例来说:首先A占上风、B处下风,而后B处上风、A处下风,之后又出现A占上风,那么政治就会表现为一种周期性的变化。例如在多党制国家中,一个党即便在某一时期有优势,获得较多选民的支持而上台,但是在执政久了之后,由于其只实现一部分人的利益,就会导致其他人的不满,对该党的不满如果滋长蔓延开来就会导致该党下台。因此,产生了人们主观态度的变化而出现的政治周期。

三、政治周期运动的状态

在讨论分析政治周期运动的状态之前,首先要分析政治中的“中庸”状态。

古今中外,都有人主张“中庸”“中立”“不偏不倚”,现举几例:

古:有人推崇私有制,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推崇公有制,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最好的所有制形式是“私有公用”——“显然财产私有而公共使用的制度要优良得多;立法者的专门任务就是让人们具有这种仁厚的精神”[6]。笔者认为,在解决就业的问题上,采取强制规定大型私有企业解决一部分就业的办法,要比成立公有企业更好,这种做法符合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私有公用”原则。另外,雅典城邦的政治家梭伦在执政过程中也主张不偏向于对立中的任何一方——“梭伦在陈述其施政方针时表示,他要在贵族和平民两者之间,‘手持盾牌,庇护双方利益,不使任何一方利益遭受不义的侵犯”[7]。

今:在现实中存在一些政治主张比较温和的政党,如中派政党。(欧洲的以“中派党”为名的政党最初一般是农民党,后来为了争取中间选民而改名为“中派党”。这类政党主要关心农民的利益,并不提出极端的主张。)另外在选民中有些选民的政见也不鲜明,因此称为中间选民。在历史演进中也可以发现,某些政府的政策并不极端化,例如欧洲一些国家曾出现无党派政府。

又如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美国民主党、西欧社会民主党曾提出要走“超越左与右的第三条道路”,其实就是中间道路。美国总统克林顿在执政期间曾将壮大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数量作为重要的目标,作为美国经济成功和社会稳定的标志。

中:《中庸》第一章提出:“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尚书》提出:“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惟一,允执厥中。”

外:1905年,社会主义运动史上著名的中派主义代表考茨基发表了《在巴登和卢森堡之间》一文,声称“社会民主党将在巴登和卢森堡之间走向胜利”“这里的巴登和卢森堡都是双关词,既指地名,也分别指巴登的社会党领导和罗莎·卢森堡,考茨基以此表明他既不赞成党内的右倾改良主义,也不赞成左倾激进派,而是‘马克思主义的中派。”[8]

但是“中庸”的状态是很难人为地实现的,例如一国的经济中有10%实行计划调节,那么其余的90%必然是市场调节;如果计划调节的比例升高到20%,市场调节的比例必然下降为80%。这是因为两种对立的主张(计划调节、市场调节)在本质上是相互排斥的。

盡管难以人为地实现“中庸”状态,但是政治在进行周期性运动的过程中又会非人为地、经常性地出现“中庸”状态。例如当政府开支过大到了一定限度时(赤字过大或政府债务过高),政府必然会向缩小开支的方向转变,在向缩小开支方向转变的过程中将出现一种政府开支既不过大、又不过小的状态,超过这种状态后政府开支将显得过小,这种状态就应当被视为偶然出现的“中庸”状态。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人类社会往往是在推行一种自认为正确的主张而出现了问题之后才会想到改弦更张,政治的运动只有在达到极点(即一种政治主张得到最大程度的实施,但其缺点也得到最大程度的暴露)之后才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在向相反运动过程中就会出现“中庸”状态。

总之,由于政治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因此在波动过程中“中庸”状态也会周期性地出现(如图1中的T点即为“中庸”状态)。

不能否认,在中庸状态出现时社会会显得比较和谐,但是在政治波动的波峰、波谷时期(如图中的A、-A点)也会呈现出一种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扬。另一种价值被最大程度的否定的状态。因此在政治波峰、波谷时的状态也不一定就是一无是处的。例如当奴隶阶级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的时候,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就得到最大限度的限制,反之亦然。这样便各有利弊。当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平分利益时,社会会显得比较和谐,但这种状态难以持久,因为双方都会想要更多的利益进而发生新的博弈、导致双方的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以上讨论了政治波动与“中庸”状态的关系,下面再介绍政治周期的差异。

任何对立的政治主张的存在都会导致政治波动的出现,但相应的政治周期的长度是不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十年左右是中苏关系最好、中美关系最差的时期,进入第二个十年中苏关系转差乃至决裂、中美关系未发生大的变化但本质上向好(因为中苏关系恶化了,而美苏处于敌对状态),大约进入第三个十年中美关系开始好转(如1971年尼克松访华),大约进入第四个十年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后中美关系进一步向好而中苏关系未发生变化,进入第五个十年中苏关系又开始实现正常化但中美关系出现曲折。由此可以看出中苏、中美关系的变化周期为10年左右。

又如在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主要奉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自由主义经济学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有限。但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生了经济危机,因此凯恩斯主义受到了怀疑,而后在1979年和1980年的选举中,英国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美国的罗纳德·里根分别胜出。从此以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影响力大增。而后直到2008年,西方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而发生了经济危机,此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受到了广泛质疑。由此可见,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的转变周期约为30年左右。[9]

由于政治存在这样的波动性,所以人们会看到:两种对立的政治主张中的一种会在某一个时代中占上风,在接下来的时代中与之对立的政治主张则会占上风。故而政治发展也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状态。

参考文献:

[1]王怀超.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2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17.

[3]Mark Garnett.Principles and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Britain[M].Charlottesville Imprint Academic 2006 131.

[4]John R.Vile.The Early Republic Documents Decoded[M].Denver ABC-CLD LLC 2016 xx 25.

[5][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5.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7.

[7]张颖,马海伟.国外四国公民投票通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5.

[8]殷叙彝.社会民主主义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49.

[9]夏涛.政治周期运动现象的形成机理分析[J].国外社会科学,2017,(3):67.

责任编辑  宋桂祝

猜你喜欢
波动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2021年麦市大幅波动概率不大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羊肉价回稳 后期不会大幅波动
“政治攀附”
11月汇市:波动率降低 缺乏方向
微风里优美地波动
“政治不纯”
2019年国内外油价或将波动加剧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