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青岛一对八岁的北京双胞胎姐妹在海滩玩乐时溺水身亡,专家认为可能是出事海面产生离岸流酿成意外。
除了沉痛哀悼两名小孩之外,公众开始注意“离岸流”这种一直以来被忽视的海洋灾害。
甚么是离岸流?遇上离岸流应该怎样做?如何辨识遇溺者?外国又如何应对?对于想在夏日到海滩玩乐的人来说,也许需要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
据中国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的介绍,离岸流又称为“裂流”,当海浪冲击向海岸时,因为遇到阻碍(陆地)而溃散,大量海水需要寻找退路,但由于受到后浪推挤,这些海水初期会沿着与沙滩平行的方向移动,紧接会汇集成一道或数道的水流退回大海。
离岸流一般在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出现,而且是任何天气条件下也可能发生,和台风时产生的巨浪不一样,离岸流并不引人注目,直到人身陷其中才会发觉。
离岸流流速大多在每秒0.3~1米,最快可达每秒三米,其长度可达30~100米甚至更长,流向几乎与岸线垂直,可将强壮的游泳者迅速拖拽入深水,引起溺水。
据美国国家大气与海洋管理局以及澳大利亚救生组织的统计,离岸流溺水事故率最高的人群很多是年轻男士,因为他们过份自信,以为自己可以察觉到离岸流,又经常到一些没有救生员的海滩游泳。
要应对离岸流,我们首先要学会分辨离岸流,离岸流出现地点的海底比两边低,海水表面白色浪向岸上冲,似涨潮;可海水下面的水向海中间流,似退潮,由于离岸流是较深层的水流,所以大部分颜色比较深。
有一些离岸流表面上看起来几乎没甚么浪,同周边的白浪、浪涌相比,比较安静──这很容易骗过游泳者,误以为这个海面很适合畅泳。
中国海洋减灾中心副研究员张尧表示,离岸流通常从岸边高地更容易判断,主要是平行于岸线的条状白色浪花带间断的平静水域。如果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定要当心。此外,落潮时更容易产生离岸流;向海突出的岸线或结构物如海堤、礁石附近是离岸流高发区域。
张尧说,离岸流的出现有时具有突发性,这容易给遭遇离岸流的游泳者造成恐慌,更加剧了离岸流溺水事故的后果。
专家以及多国官方建议,如果遇上离岸流,应保持冷静,离岸流只会把人带离海岸,不会把人卷到海底,吸足气,人体就会漂浮了。遇到离岸流强劲时不要与之对抗或逆流游回岸边,应保持镇定,用最省力的踩水或漂浮、呼叫或挥手寻求救援。没有得到救援时,要“随波逐流”,然后顺着离岸流的水流方向,沿与海岸平行的方向游离,脱离裂流后再转向游回岸边。
离岸流是较深层的水流,颜色比较深,从高空可以望得清楚一点
值得留意的是,许多人遇溺时并不会如同电影、电视中般大呼大叫、惊慌求救,更多时是会无声。因为溺水者在遇溺时必须先能呼吸,才能说话。许多时他们会自然地把手向前伸,身体保持直立,让自己的头向后仰,嘴巴浮出水面,他们会不管盖在眼前的头发,而且目光呆滞。
如果发现身边的人,特别是小孩,在水中突然安静起来,抬起头来但眼神涣散,应该立即上前询问他们情况如何,如果他们没有回答时,可能已经遇溺,需要尽快在安全情况下把他们救上水。
据巴西与澳大利亚的研究显示,海边大约九成的溺水是由离岸流而发生,在美国,每年约有150人因为离岸流溺水丧生。
澳大利亚也是世上离岸流最多的国家之一,研究指,离岸流在当地每年杀死超过20人,比起山火、洪水导致的平均人命损失还要多。
据澳大利亚一个救生组织研究显示,1/4澳大利亚成年人,一生中都会接触至少一次离岸流,然而,大部分泳客下水前也不会留意是否有离岸流。
在英国,据统计每年超过2000人遇上离岸流而需要救援,过往亦发生过致命意外。
目前美国、澳大利亚、英国、韩国等国家已开展了大量的海滩离岸流监测、现场警示、逃生策略优化等研究工作。在部分地区,救生员会在离岸流的水流,放入有色液体,让公众看到离岸流在哪儿。美国大气与海洋管理局有对全国海滩进行离岸流预警报;西班牙、韩国等利用气象、海洋数据对热点滨海旅游海滩进行离岸流风险预警。
“目前中国对离岸流灾害的技术评估和安全管理等才刚起步,相关调查评估、危险性评价、精细化预警报、安全管理和公众科普警示等极为缺乏,公众对离岸流的认识也存在盲区和误区,”中国海洋减灾中心副研究员张尧说。
张说,国际上对离岸流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中国对海洋的研究多集中于工程、地质、环境等问题,所以离岸流研究较少,近年随着滨海旅游和民生安全意识增加,才开始逐渐出现少量相关研究。
另外也有声音认为应该在学生教育中加入离岸流相关的知识,以免认知错误和警惕性的缺乏造成很多热点旅游区出现大量溺水事件,增加了救援工作量、滨海旅游安全管理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