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2018-09-04 10:00张瀚云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8期

张瀚云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作为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一次重要的教育模式初探,对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虽然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干扰,但是由于此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产业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的重要的教育模式改革,此教育模式将成为新时代的高职院校教育发展趋势。

【关键词】产业转型 高职院校 大学生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8-0210-02

创新创业教学理念的在高职院校中提出已有较长的时间,由于教学观念以及教师资源等问题的影响,使得此教育模式迟迟未深入到实际。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此教育模式又一次被提及,此教学模式的提出不仅符合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而且与国家提出的创新教育理念相符合。加之国外对此教育模式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借鉴,此时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正处于有利的发展时机。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简析

(一)理念不够成熟,创新创业环境氛围冷淡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各个高职院校中不仅仅是作为理论而存在,而是将其列为主要的教学课程之中。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此课程并不感兴趣,导致参加创新创业课程的学生寥寥无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缺乏正确创业观念的指导下,对创业存在认知误区,在学生的认知里创新风险程度高并且创新较为辛苦,常常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导致创新创业环境氛围冷淡。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标准有待优化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所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仅仅停留在课堂理论的基础上,很少有高职院校为学生争取课程时间,创新创业课程涉及到的知识领域较为广泛,在缺乏实际的实践活动下,学生对创业的理念认识和感悟不深。只停留在理论阶段的创业课程与设立此课程的初衷不相符合[1]。因此,高职院校接下来的工作应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为主,明确创新创业教学标准。

(三)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一门新的课程,其教学效果与此课程的教师的综合能力息息相关。此高职院校教师队伍80%是由辅导员构成,这也就意味着创新创业教学课程由辅导员来担任。创新产业课程与其他学科存在的最大区别在于,此课程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宽泛并且对专业度的要求较高。而高职院校辅导员往往欠缺专业经验,因此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的目标。

二、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一)创新观念,建立创新创业的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作为主要的人才输送基地,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人才的发展和培育。因此,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创新教育观念,建立创新創业教学理念,尊重教学对象的个性化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2]。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应摒弃落后的创业理念,以创新的理念对待创业。学生对创业理念主要来自于任课教师的态度以及理念,基于此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应从自身创业观念的转变开始,进而带动学生创业理念的转变。

(二)完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多元化发展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完善课程体系,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营造更丰富的教学感受,使学生能够在创业实践中加强对创业理念的认识,进而树立创业的理想与目标。2016年3月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福建省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合作,联合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此基地满足了大学生的创业梦想。8月,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起举办了第一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该学院共分为5个小组进行参赛,通过一系列的评审,该学院最终有9个项目入围决赛,并拿到了3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优秀创意奖。通过参加创业大赛,使得该学院70%的学生纷纷学习创新创业课程,同时也为该学院引进了4名优秀教师。

(三)引进优秀教师资源,加强对已有教师资源的培养

创新创业课程需要专业的教师承担起教学的责任,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既然将创新创业作为重要的教学科目之一,在教学资源方面应给予适配的教学资源。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需要引进优秀的教师资源弥补创业课程任课教师短缺的情况,同时应加强对院校内已有的教师资源进行培养。通过两个面的共同努力,能够使高职院校创业课程的实施更为顺利。

三、结论

总之,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学校方面应对此问题高度重视,并从学校、教师、学生等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全面落实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炜,黄鲲.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177-180.

[2]万军,张家红,陈登奎.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浅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6(5):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