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选项课的现状、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8-09-04 10:00张又匀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困境高职院校现状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弊端日益明显,尤其是选项课教学存在明显的不足。素质教育的提出,对高职院校体育选项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综合能力发展,改革、创新高职院校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选项课 现状 困境 对策

【基金项目】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名:高职院校体育选项课的现状、困境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SWJWJG201720;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规划课题,课题名:重庆市校园足球推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6-GX-05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8-0195-02

前言

体育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高职院校体育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性培养,其选项课的开设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因而在课程设置上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规律进行选择,设置更多的类型以满足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一、高职院校体育选项课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现状

随着体育选项课的逐渐增设,学生的学习选择机会也随之增多,学生可以根据自我特长以及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选项课学习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激发,但是仍有一些学生的学习动机缺乏,学习主动性不高,认为体育选项课只是一种修满学分的强制教学要求。

(二)任课教师现状

体育选项课的开设和实施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师自我专长,能够促进教师职业理论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促进学校科研能力以及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体育选项课的实施可以明显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仍有部分教师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理论缺乏、知识结构老化等显著问题,因此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组织形式

研究表明,高职院校体育选项课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多采用年级排课制,即突破和改变了传统班级授课的方式,而是在同一年级内部进行,从而有利于课程教学的安排、管理。学生在选择学习的课程时可以根据自我兴趣填报学习内容,而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填报意愿进行年级编班,若学生的选择课程比较集中在某个项目上,体育教研室会根据实际教学工作再进行调整安排,或对学生的选择意向进行调剂。

二、高职院校体育选项课的教学困境探讨

(一)项目设置不合理

当前体育选项课开设的项目多为球类,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而一些較为常见的、学生喜欢的项目高职院校较少的开设,如乒乓球、羽毛球等。另外,对于体操、武术等项目的开设也很缺乏,继而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或者某些项目的开设比较集中,导致教师调配、教学编排和管理困难。

(二)场地、器材不足

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需要场地、器材等基本教学设施作为保障,这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但是,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存在较为突出的场地、器材不足现象,继而导致选项课教学活动开展困难重重。

(三)考核评估不合理

在体育选项课教学考核过程中,仍有相当大一部分院校考核评估体系落后,导致考核评估缺乏科学性,普遍存在考核片面、局限等特点。具体而言,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体育技能考核,而忽视了学生的体能等方面的评估,容易让少数厌学的学生钻空子,影响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

三、高职院校体育选项课的教学对策研究

(一)引进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大量引进人才,建立一支优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从而有效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此同时,应制定和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加强体育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多元化的经验交流活动,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教学水平。

(二)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更好地保障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规模以及财务能力不断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搞好体育教学规划,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增加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投资,购进高品质的器材设备,从而有效完善教学物质条件。

(三)转变评价理念,综合性评估教学

在对学生考核方面,应与时俱进,建立科学、高效的评估机制,应从指导思想以及综合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考核,其内容包括情感认知、技术技能、学习参与度、主动性等方面,采取总结性、分析性、诊断性相结合的评估体系对学生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申再林,付鹏.高职院校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现状研究——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运动,2015,(13):130-131.

作者简介:

张又匀(1982.03-),女,教育学硕士,重庆商务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训练教育。

猜你喜欢
困境高职院校现状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