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洋 雷茜
5月5日,第八届“信谊图画书奖”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不一样的“1”》等8部作品获奖。评审们认为这些作品在艺术上均有不俗的表现,从不同角度为孩子打开了想象世界的大门。
5月5日,第八届“信谊图画书奖”颁奖典礼在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举行,本届奖项组委会共收到755件参赛作品,图画书组407件,文字组348件,两个数字均为历年之最。《不一样的“1”》等8部作品最终获奖。获奖作品中既有贴合幼儿心理经验和观察理解、极具旋律感的小童话,展现小镇生活风情、邻里情感的短剧,也有抒发祖孙情的动人故事。评审们认为这些作品在艺术上均有不俗的表现,从不同角度给孩子带来阅读的享受,为孩子打开想象世界的大门。
张杏如:图画书需坚持儿童本位
本届“信谊图画书奖”第一次设立图画书文字创作奖奖项,并评出了首奖《不一样的“1”》。信谊基金会张杏如董事长对此十分欣慰:“感谢诸位评审的慧眼慧心,更要谢谢所有的参赛者源源不绝的创意表现。”谈起信谊图画书奖的缘起,张杏如回忆说:“当时放眼望去,市场上充斥着外版(图画)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创立了信谊幼儿图画书奖。”信谊图画书奖举办八年来,激励着很多本土原创插画者的创作。本届图画书创作奖佳作奖得主、《昨日坞里厢》作者朱珠在获奖感言中激动地说:“这些年自己一直坚持图画书创作。很多一起毕业的同学都迫于工作去画自己并不愿意创作的商业稿件了,多亏了家里的大力支持才一路坚持下来,如今获得信谊图画书奖,是对我多年坚持图画书创作的最大肯定。”通过多年的奖项累积,信谊收获了一大批作者。这些作者创作了多元的题材、媒材和画风,他们力图接近儿童,不断探索新的可能,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本土的整体原创水平也在作者的个性彰显中不断提升。对于目前中国图画书的发展,张杏如认为:本土原创图画书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极大地缩小了与外国图画书的差距,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创作者,但是好的图画书编辑仍然十分缺乏。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不是仰望,而应该是切磋,“创作者的作品有时是需要等待的,有时又需要推他一把。好的编辑可以很好地拿捏分寸,可以说服创作者来接受自己的改动,可以对一本图画书的出品提出封面设计、装帧等意见”,可以升华作品。
“儿童本位是图画书创作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图画书的创作和艺术创作不同,前者的目标指向更强,“是为了孩子创作的”。张杏如说:“我们做图画书时,可以怀疑孩子的理解力,但不能怀疑孩子的感受力,更不要用成人主观的理解力去约束孩子的想象力。儿童本位也是信谊图画书奖评选中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
信谊以“守护孩子唯一的童年”为口号,希望信谊图画书奖能够为创作者提供一个展现文学结合艺术的舞台,为孩子种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李瑾伦:画脑子里最鲜活的东西
按照惯例,每届信谊图画书奖都会开设工作坊单元,或是分组上课或是和专家面对面交谈创作心得。本届工作坊活动中,信谊邀请到中国台湾著名图画书作家、插画家李瑾伦,她被誉为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机缘巧合的是,李瑾伦正是从“信谊幼儿文学奖”中走出来的创作者。1992年,她的作品《子儿,吐吐》获得第六届台湾“信谊幼儿文学奖”首奖。这本绘本深受小朋友喜爱,仅当当网评论就超过2万条。本次活动中,李瑾伦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创作体验,如故事由来、绘画形式、角色设计等一一道来,让年轻的创作者们获益匪浅。譬如她绘本里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小猪胖脸儿形象设定的就是她自己,身边的同事或是朋友也一起走入书中,成为里面叽叽喳喳的小朋友。这个故事来源于一个生活中的亲子对话,而她用画笔构架出一个有趣烂漫的小世界。
谈及图画书创作的规律,李瑾伦坦言,这也是自己多年创作生涯中倍感困惑和苦苦尋觅的。为此31岁时,结婚不到一年的李瑾伦远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去这个已有悠久图画书历史的国家寻找答案。在留学期间,李瑾伦原本期待学校老师可以指引一条路径,但后来发现,老师只会根据每位学生自己的创作来沟通指导,并不会给出标准答案。直到某一天,她开始随性地画自己分外思念的家里的小狗时,顿时发现,只要呈现生活中的感动,是否有目标也不是那么重要了。她为小狗画的画,赢得了老师、同学们的笑声和欣赏。“那是因为你在画自己很喜欢的事物,你画出来的画就有力量。”李瑾伦说。李瑾伦也因为毕业作品展示上的小狗主题创作获得了为英国著名的沃克出版社(Walker Books)创作绘本的机会。
从那以后,李瑾伦摆脱了“为了什么而画”的目的性明确的创作方式。 “先不想怎样画是最美的,而是画自己脑子里最鲜活的东西。”她觉得创作技法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努力地去感受生活,“唯有出于直觉和内心的东西,才能打动别人”。
而谈到好的图画书编辑,李瑾伦也非常感谢沃克出版社的合作编辑。“他们会花很长的时间去和画家一起沟通绘本故事的文本,一起讨论故事里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生活的场景。然后他们会耐心等待。中间有一段时间,我投身到文创产品的设计工作中,无暇顾及绘本创作。一次在伦敦举办自己设计的文创产品展,沃克的编辑们都来参观了。见面以后,他们关心的其实是我还有没有创作绘本的打算。他们递给我一个稿子,说这个故事你要不要看看,是关于你喜欢的小狗的。我答应看看,令我感动的是,创作完成以后,他们才告诉我,这个故事是专门为我创作的。他们把我分享的自己的猫猫狗狗的图片拿给英国的一位文字作者说,“你看这些图片,这个画家眼里的小动物是这个样子的,你要不要创作一个故事”。”
阅读推广人眼中的优秀图画书
本届图画书奖,信谊还专门设计了“中国原创图画书十年”访谈环节。论坛由“信谊图画书奖”发起人、多次担任“信谊图画书奖”评审并且是本届决审主席的王林主持,作为信谊的老朋友,他见证了原创图画书一步步的累积。论坛分享嘉宾主办方则邀请到了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始人阿甲、多年从事教育及童书出版的“童书妈妈”三川玲和《三联生活周刊》主笔陈赛三位。三位嘉宾一致认为:十年来,本土原创图画书的创作水平不断进步,创作理念不断提升。“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可是核心标准一直没变。”对于优秀图画书的判断,亲子阅读推广人阿甲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孩子喜欢的图画书未必是好的图画书,但孩子不喜欢的图画书一定不好。他在推广亲子阅读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亲子阅读仍然以教育为主的倾向。父母更希望孩子通过阅读学会知识,而不是让阅读给孩子带来快乐。“很多图画书作品制作精美,但是孩子不喜欢,为什么?”阿甲认为“他们缺乏对孩子内心的感知”。
被问及孩子喜欢什么样的表达方式,阿甲认为,有节奏、有音律的歌唱相比于干巴巴的诵读更能激起孩子的兴趣,也更符合孩子的认知。“我在翻译外国儿童作品时,一直很关注对音律的把握。如果外国作品是唱出来的,那我在翻译的过程中就一定会保留作品原有的节奏和韵律。”现在中国很多童书创作者却忽略了语言的这种特性,无意中削减了作品对孩子的吸引力。阿甲举了《花木兰》和《桃花源的故事》的例子,这两个故事都是古文,但是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孩子完全可以直接接受原文,而不是加工过的白话翻译。他在现场演唱了《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和图画背景的展示,一个美丽的故事在观众面前铺陈开来。“这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曲调,是对于这个故事最好的呈现方式。”阿甲说。
三川玲则认为:“好的童书都蕴含着好的教育理念,这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情。”陈赛则通过对多位童书作家的采访,倾听他们聊童年,以及他们对孩子、对童年、对成长、对世界的看法之后总结说:“我发现有的童书作家是为自己创作,脑子里并没有孩子读者的对象。有的是为孩子创作,他们的画是从孩子的眼睛里看出去的。我更喜欢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