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安全性分析

2018-09-04 10:25张德骞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张德骞

【摘要】目的:分析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安全性。方法:将收治于本院的60例老年慢性鼻窦炎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收治于2016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观察组患者给予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鼻外径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鼻黏膜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老年慢性鼻窦炎息肉患者进行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疼痛程度更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鼻内镜鼻窦手术;鼻息肉;慢性鼻窦炎

鼻窦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主要为鼻窦黏膜的炎症,鼻粘膜长期炎性反应导致组织水肿形成鼻息肉[1]。老年人常因为器官功能逐渐减退,若患上鼻窦炎鼻息肉疾病生活则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临床对于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治疗尤为重视[2]。近年来,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受到了临床广泛应用,该方式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有显著效果[3]。本文主要分析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安全性,将2016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老年慢性鼻窦炎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老年慢性鼻窦炎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鼻外径入路手术,男女患者比例为12:18;年龄为61-82岁,平均年龄为(70.36±3.25)岁。观察组患者给予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男女患者比例为13:17;年龄为60-82岁,平均年龄为(70.25±3.58)岁。本次研究无生命体征不稳定现象。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接受常规内镜以及全面检查,了解患者鼻腔具体情况。观察组患者给予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首先为患者进行全麻,为患者进行息肉切除,在鼻腔钩突前下缘做切口,剥离后切除钩突,并开放病变窦口,将病变组织完全清除。若出现鼻中隔偏曲应及时进行校正,对鼻甲进行保留,轻度水肿可以忽略。对照组给予传统鼻外径入路手术。

1.3 观察指标

利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观察两组患者疼痛情况,量表总分为10分,主要对患者嗅觉障碍、头昏、头痛、疼痛感以及面部肿胀进行评估,0分为无痛,10分为疼痛剧烈,分数越高证明疼痛状况更严重。记录两组患者的鼻黏膜恢复情况,统计其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鼻黏膜恢复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若患者上皮良好,无脓性分泌物,临床症状均喜爱是,无息肉阻塞为治愈;若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大部分缓解。但仍存在黏膜肥厚以及水肿等现象,脓性分泌物较少为好转;若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分泌物就较多为无效。治愈率+好转率=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20.0统计学处理软件处理研究中相关数据,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感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鼻黏膜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鼻黏膜恢复时间为(35.28±12.35)d,住院时间为(7.73±1.48)d;对照组患者鼻黏膜恢复时间为(64.54±12.23)d,住院时间为(11.63±1.96)d,观察组鼻黏膜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2.3 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主要由于病毒以及细菌等因素刺激造成,是属于鼻息肉非特异性炎症;而其中导致鼻息肉的主要因素就是黏膜组织受损以及刺激因素,主要临床症状为流涕、头痛以及鼻塞等,较难治愈,较易反复发作。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是近年来使用较多的手术方式,主要通过使用鼻内镜位置调节来进行,有效将局部病变清除,不会带给患者较大的损伤。老年人创伤恢复功能较弱,因此手术过程应尽量保留水肿充血黏膜,使用引流以及应用抗炎的方式,将黏膜上皮化进行推动。鼻窦炎患者主要症状为鼻腔分泌物变多,患者在入院检查时常称自己“痰多”,分泌物主要呈粘液脓性或纯脓性,患部分患者会感到恶臭一侧感到鼻阻塞或两侧均阻塞,急性鼻窦炎患者鼻阻塞更是明显,患者还会出现头痛或局部疼痛等[4]。鼻息肉患者主要表现为鼻塞、鼻涕增多、头痛以及嗅觉困难等,由于需要长期使用扩张血管以及抗凝药物,导致术中出血较为严重,手术难度较大,因此对于该疾病治疗尤为重要,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对患者进行认真评估。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鼻黏膜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具有较广的视野,主要使用鼻内镜进行观察,可以有效对局部病变进行清除,不会带给患者较大的创伤[5]。对于创伤修复能力较差的老年患者使用该治疗方式,应注意保留水肿充血的黏膜,并且使用抗炎药物,对黏膜上皮化进行推动。该手术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无痛,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克服对于手术的恐惧;同时术中出血情况也能得到改善;鼻内窥镜不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若患者出现不适、咳嗽、吐血等现象,操作视野仍然处于清晰的状态,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即使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医生仍然可以在清晰的视野下对病变进行清除。手术治疗术者要面对较严重的病变以及鼻窦解剖部位,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应相当注意,避免产生并发症,术前应使用内窥镜以及鼻窦CT对病变范围以及性质进行检查,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手术方案,对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同时做好相应工作准备,排查可疑的病变;准确掌握鼻窦周围情况,及时处理鼻腔解剖学异常,减少鼻息肉以及鼻窦炎的诱发原因;避免颅内并发症,将额突标志进行区分,保证开放额窦自然口时不会损害到后方前颅底。

综上所述,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效果显著,治疗过程中可以引导患者用良好的心态应对治疗,有效避免延误治疗,手术后應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密切关注,在术前要为患者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进行鼻内窥镜以及CT检查,术后应及时对伤口进行消炎,避免出现感染,提高治疗有效率。

参考文献

[1]景鹏,王飞娟.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分析[J].北京医学,2016,38(10):1104-1105.

[2]祝永增.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安全性评估[J].中国保健营养,2015(07):33-33.

[3]石丹.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安全性评估[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7,34(06): 689-690.

[4]徐曙明.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30):160-161.

[5]张国梁,赵霞,陈仲春.鼻内镜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围手术期处理及临床疗效[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5,21(05):275-278.

猜你喜欢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鼻内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疗效
鼻内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疗效分析
分析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在鼻内镜术后局部采用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价值
鼻内镜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鼻息肉到底是怎么回事
谨防鼻息肉术后复发
鼻内镜下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配合
短期布地奈德混悬液经鼻雾化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疗效观察
慢性鼻窦炎患者手术前后黏膜的结构及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