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守文
和谐,是动态的、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是和睦与协调、融洽与调和,是事物过程内部各种差异的要素、因素在协调一致时的一种联系状态或属性。
差异,是要承认和尊重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甚至是矛盾性。矛盾,是化了妆的统一,是在自己心上的统一,是智慧的生命的统一。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我们坚持“平等相待、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合作共赢”的原则,不能用整齐划一的,绝对化的思想看待事物。
求同,求完全相同,会造成集体的失误;强求一致,是领导方法的愚蠢,想想,大千世界,喧嚣红尘,熙熙攘攘,千差万别,哪能处处强求统一?
存异,坚持不同间的包容互鉴、尊重多样、和谐共处,共创繁荣,会带来生气,带来活力,带来竞争,并且创造宽松的氛围,推动社会健康发展。求同难,存异更难,求同纳异则难上加难。
人生需要大度的情怀和辩证的思维,要以宽容和忍让作为求同存异的基础,接纳不同的思路,欣赏不同的智慧,包容与自己观点完全不同的人,用“相异”来求得整体的和谐。
事物虽然变化万千,但不同事物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制约、统一、容纳性。容纳,主张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络众家,无论是人才、鬼才、怪才,都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能。你装得下世界,世界才会容你。
在宽松的环境中,看中的是“大脑发达”的聪明,而不是“小脑发达”的精明;看中的是动脑,然后是动手,而不是嫉妒、伤害、猜疑和失落;看中的是勤奋工作、渊博知识、独到见解的正思路,而不是机关算尽的歪点子;看中的是思路新颖、思维敏捷的超凡人才,而不是勾心斗角、营私舞弊的野心家。
社会的“和谐”,離不开民意根基,建设一个稳定有序、公平正义、幸福平安的和谐社会,应从社会的“细胞”家庭开始。在构建和谐社会,在创建和谐融洽的环境中,需要的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各种不同的立场产生的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目的使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想见解交流而获得融洽,集思广益,取得共识,才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和谐是一首哲理的诗,一支欢乐的歌,一条福祉的路,一曲真善美的交响乐。
我们企盼和谐,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我们追求和谐,最大限度减少摩擦系数;我们热爱和谐,最大限度地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