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朗陈伟鹏程江波
(1.高州市人民医院外科ICU;2.高州市人民医院脑外二科,广东高州525200)
机械通气是指在呼吸机的帮助下以维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和氧合功能,防止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的一种支持性治疗方式,常用于自主呼吸功能障碍患者,能够为疾病治疗创造基础条件[1]。重症监护室 (Intensive care unit,ICU)里机械通气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易导致活动能力受损,并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也较高。常规康复训练在改善患者活动能力、控制VAP和DVT发生率方面的作用并不理想。早期活动主张在ICU机械通气患者治疗早期便开始给予活动指导,不仅能够改善其运动耐力,还可帮助患者获得良好的主观感受[2]。鉴于此,本研究将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联合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中,并通过对照实验方式探讨该干预方案对患者活动能力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详情叙述如下。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我院ICU收治的100例清醒机械通气患者。纳入标准: (1)均符合机械通气指征,意识清醒;(2)均能够配合完成调查; (3)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休克、昏迷者;(2)病情极重,预期生存时间<3个月者;(2)合并精神或认知障碍者;(4)迅速进展性神经肌肉疾病者;(5)肢体缺损或伴有颅内压升高表现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活动组和常规组,各50例。活动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0~83岁,平均 (51.42±7.21)岁;疾病类型:心肺病6例,呼吸衰竭11例,泌尿术后10例,腹部手术19例,其他4例。常规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1~82岁,平均 (51.89±7.64)岁;疾病类型:心肺病4例,呼吸衰竭12例,泌尿术后11例,腹部手术17例,其他6例。两组上述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
常规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即监测并稳定生命体征,了解病情变化,待情况允许后可尝试脱机,鼓励患者自主进行康复训练,包括四肢伸展、屈曲、翻身、借助支具下床、弯腰等,提醒其尽量做全范围的关节活动。活动组在实施上述干预措施的同时另给予早期活动训练,首先在患者入住ICU 24 h内由医生和护理人员共同对其整体状况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制定早期活动训练方案,此后每隔24小时对其活动能力评估1次,以便及时调整训练方案,直至患者顺利转出ICU,具体早期活动训练方案如下:(1)待患者血压和心率稳定后尽量尽早中断镇静药,等患者意识完全清醒后开始在仰卧下进行主动抗阻力运动,如锻炼四肢肌力、手脚小范围活动等;(2)将床头抬高至45°,双腿屈曲进行座位训练,2 d后将床头抬高至65°,双腿完全屈曲,利用脚蹬式下肢活动锻炼器被动进行下肢活动;(3)坐于床边,将双下肢悬空,利用脚蹬式下肢活动锻炼器被动进行下肢活动,3 d后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进行抬腿训练,并逐渐适应站立的动作;(4)在椅子和陪护人员的协助下行走2~5步,并鼓励患者逐渐脱离帮助,尽早适应独立行走。
以干预前 (入住 ICU时)和干预后 (转出ICU时)活动能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观察指标,其中活动能力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分表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score,FIM)评定,共分为自理能力 (0~42分)、括约肌控制 (0~14分)、行进(0~14分)、转移 (0~21分)、交流 (0~14分)和社会认知 (0~21分)6个领域,评分越高说明对应领域的活动能力越理想;相关并发症包括VAP、DVT和压疮等。
活动组自理能力、括约肌控制、行进、转移、交流和社会认知评分干预前后差值均高于常规组干预前后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活动能力评分比较(±s,分)
表1 干预前后活动能力评分比较(±s,分)
50干预前 10.18±1.26 3.21±1.03 2.64±0.76 3.45±1.14 2.12±0.46 3.48±1.24干预后 19.87±2.12 5.87±1.06 6.98±1.09 8.73±1.92 6.95±1.20 8.75±1.65常规组 50干预前 10.07±1.35 3.18±1.04 2.62±0.73 3.49±1.17 2.08±0.53 3.50±1.25干预后 14.36±2.01 4.69±1.12 4.51±1.13 5.96±1.07 5.41±1.36 5.97±1.42活动组干预前后差值 9.69±1.37 2.66±1.06 4.34±1.46 5.28±1.34 4.83±1.17 5.27±1.46常规组干预前后差值 4.29±1.52 1.51±1.07 1.89±1.05 2.47±1.16 3.33±1.27 2.47±1.32 t值 18.660 5.399 9.633 11.211 6.142 10.059 P值自理能力 括约肌控制 行进 转移 交流 社会认知活动组组别 n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活动组 VAP、DVT发生率分别为 4.00%、0.00%,均低于常规组的18.00%、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组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相关并发症比较
ICU长时间机械通气患者很容易出现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主要原因有营养不足、长期卧床、肌肉坏死、过分镇静等。对正常的个体来说,如果连续1 w绝对卧床休息,肌肉力度将会下降10.00%,可知ICU长时间机械通气患者的活动能力势必会严重受损[3-4]。另一方面,长期机械通气、卧床休息也会增加VAP和DVT的发生风险[5]。由此可知,护理人员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案改善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活动能力,降低VAP和DVT的发生率。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活动组自理能力、括约肌控制、行进、转移、交流和社会认知评分干预前后差值均高于常规组干预前后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可知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早期活动能够显著增强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活动能力。早期活动是指在实施机械通气治疗早期便培养患者的活动意识,若其状况不允许自主活动,则在仰卧下进行主动抗阻力运动,待其缓慢恢复后逐渐进行双下肢训练,改善肌力,并且增强其主观成就感和坚持康复锻炼的信心,最终达到增强患者活动能力、加快康复的目的[6-7]。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能够在发挥上述作用的同时为患者提供系统化的、综合的、符合生理恢复特点的康复指导。与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相比较,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的优势在于强调在治疗早期便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锻炼,为加快康复奠定基础[8]。因此,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能够显著增强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活动能力。此外,本研究结果中活动组VAP、DVT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该结果与See KC等人关于早期渐进性活动训练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相符[9]。结合既往研究[10],分析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对此类患者VAP和DVT发生风险具有显著控制作用的原因为: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能够增强ICU机械通气患者的肌力,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不良情绪和呼吸道分泌物黏附,因此能够降低VAP的发生率;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主张尽早实施双下肢训练,避免由于长期卧床导致的下肢血液循环不畅,能够显著降低DVT的发生率,可知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对ICU机械通气患者VAP和DVT发生率的控制作用更理想。
综上所述,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中不仅能够增强其活动能力,还可降低VAP和DVT的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理想,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