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企业低碳环保研究

2018-09-04 12:09牛喜霞张明慧贾童铄胡安水
关键词:污染物设施因素

牛喜霞,张明慧,贾童铄,胡安水

(山东理工大学 法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该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也明确提出要把资源、环境、生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低碳经济的含义国内外有着不同的解释。斯特·R·布朗(1999)认为: 面对地球温室化的威胁, 要尽快从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经济, 转变为以太阳、氢能为核心的经济[1]138。国内代表性的观点有:牛文元(2009)提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2]13-19;方时姣(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成本最低的经济和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3]26-28;庄贵阳(2005)指出,低碳经济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经济[4]44-47。总结而言,大多专家认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是低碳经济基本特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观念创新是其关键。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促进企业低碳经济措施的研究,何平均(2010)总结国内外经验和启示[5]187-190;徐本鑫、陶伦康(2010)提出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建设[6]89-92;熊彬、陈美玲(2010)指出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责任[7]54-56;曾国平、张甲庆(2010)认为加强政府责任建设利于低碳经济发展[8]13-15。而对具体行业的低碳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李先江(2013)所涉猎的建筑行业[9]52-55、曲军(2011)所提及的石油行业[10]18-20、谢守红等(2013)指出的工业行业[11]131-135、张岩等(2012)所探讨的电力行业[12]24-25和牛克洪(2010)所研究的煤炭行业[13]7-10。对企业低碳环保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朱淀等(2011)主要集中体现在通过添加罚函数Logistic模型的测量[14]87-92;谢守红等(2013)则通过因子分析进行研究综合国外研究成果,认为影响企业低碳发展意愿的主要因素集中在企业创新行为、清洁生产中的预期利益、企业规模、能源价格、企业管理者特征、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方面[11]131-135。

从已有成果来看,学者对企业低碳环保有着不同层次的研究,但对企业低碳环保的实证分析还比较少。为此,本文立足于实证分析,从社会学的角度,通过对淄博市341家企业的调查,系统地探讨企业低碳环保的现状与影响因素。

一、案例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案例选取

本课题选择山东省淄博市企业开展调研。之所以选择淄博市作为调查地点,是因为该市是中国工矿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主导产业以石油化工、医药、建材、日用陶瓷、机械冶金、电子以及新材料最具代表性,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医药生产基地,中国陶瓷名城和全国重要的建材产区,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拥有齐鲁石化、山东铝业、淄博矿业等一批工业能耗大户的淄博市曾依靠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获得了较快发展。目前这个工业城市已是山东省节能降耗的重点城市。就整个淄博市而言,既有传统经济需要转型的区县,也包括传统产业改造难度小、压力轻的区县。淄博市从2006年就设立了节能降耗专项资金,专门扶持节能降耗项目。2007年11月,淄博市政府批准成立了污染物总量控制办公室,为正县级事业单位,各区县也相应成立了正科级机构,从而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污染物总量控制机构的设置。2008年,淄博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7.08%,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1.27%[15],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并在全省考核中名列第一。近些年来,淄博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严把市场准入门槛,购进大量环保技术设备,实行财政奖励减排政策,为推动企业低碳环保做出了贡献。因此,选取淄博市作为调研区域,独具地方特色,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数据来源

我们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淄博市张店区、高新区、临淄区共341家企业,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等多种社会调查方法开展本次调研。 团队一行人于2015年9月至12月进入实地,进行了为期近4个月的调查。共发放问卷341份,回收341份,回收率为100%。此外,课题组还走访了淄博市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对淄博市低碳发展政策有了进一步了解。

二、企业低碳环保现状分析

(一)企业的基本情况

文章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淄博市张店区、高新区、临淄区共341家企业作为调查对象。从企业性质来看,以国企为主,外企的比例是最小的,仅为7.9%,国企为32.6%,其次是私企,占总数的19.1%,民营企业为11.4%,个体企业为17.3%,其他性质的企业为11.7%。从企业所属行业来看,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等)占的比例较大,为16.7%,其次是商业服务业,占总数的11.4%,其他行业占20.8%,物业管理业和物流业所占比例最小,分别为0.9%和1.2%,其余行业比重相当,频数分布于3.8%—8.8%之间。从企业发展阶段来看,近一半的企业处于发展上升阶段,比例为47.8%,处于成熟阶段的有29.5%,处于创业初期的有18.9%,有3.8%的企业处于下滑阶段。(具体情况详见表1)。

表1 企业基本特征分析表

注:括号中的比例为有效比例,因部分指标有缺失值,所以部分指标各项目的比例之和并不等于100%。

(二)企业低碳环保的现状分析

要分析企业低碳环保的现状,就要界定企业低碳环保的测量指标。我们设计了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包括:企业低碳环保的具体行为,企业低碳环保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战略。具体测量指标为对本企业污染问题、清洁生产、对环保法的了解程度、没有做到低碳环保生产发展原因、企业是否有低碳发展的经营战略、企业是否开始建立了污染处理设施、是否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和改进以及低碳环保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最大困难。(详见表2)

通过表2,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企业环保工作的整体状况,44.7%的企业认为自己不存在污染,同时也有42.6%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企业存在污染情况,两者比例相当,实现低碳环保,任重而道远。38.9%的企业认为解决污染最有效的措施是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是人们自觉维护。有86.2%的企业认为有必要实现清洁生产,89.9%的企业认为有必要集中处理污染物再排放到环境中去,这样对企业和环境都有很大的好处。69.7%的企业了解环保法规,85%的企业认为有必要遵守环保法。50.7%的企业认为企业不遵守环保法是因为“遵守环保法并不能增加生产量,只会增加企业的支出”,45.9%的企业认为不对污染物集中处理的最主要原因是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总体来看,企业对于低碳环保、清洁生产已经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在企业收益的影响下并未发挥实质性作用。经济利益依然是阻碍企业低碳环保的主要原因,Montalvo(2008)就曾指出,企业节能生产意愿的提高和行为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从清洁生产中获得了经济利益,这也是被广泛接受的结论[16]7-13。

在对于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查中,有60.7%的企业将低碳发展列入战略之中,15.8%的企业尚未将低碳发展列入经营战略中,而不清楚自己企业是否有低碳发展战略的占23.5%。对于低碳技术创新和改进的调查显示,“已积极推进低碳建设,贯彻低碳发展战略”的比例最大,为33.5%,“已在企业内部进行低碳试点,进行低碳发展尝试”的占20.2%,位居第二位,“正在低碳发展规划中,还未实施”的比例最小,具体为13.9%,“还未推进低碳发展,待关注同行低碳发展状况后再行动”的有18.1%,“不了解、不清楚”的有14.2%。从企业是否一开始就建有污染物处理设施来看,有65.9%的企业一开始就建立了相关设施,11.0%的企业认为没有这个必要,23.1%的企业认为目前还没有资金去搞这样的设施。从低碳创新总体面临的最大困难来看,最大的困难是技术人才的缺失,占总数的29.8%,国内低碳技术落后和资金不足并列第二位,各占总数的25.5%,认为政府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持和鼓励不足是最大困难的为19.3%,所占比例最小。

1.企业认知清楚,但效果不大

从表2的数据来看,企业对于污染的危害、清洁生产对环境和企业发展的好处都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85%以上的企业都认为应该清洁生产和遵守环保法规,但仍有42.6%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企业存在污染。也就是说在这85%的企业中同样有不小的比例存在污染问题,企业的低碳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企业目前还停留在对低碳环保、清洁生产的初步认识上,对于环保与企业未来发展的关系还没有一个深入认识。对于粗放发展的危害还没有一个全方位的措施。因此,在“是否有必要集中处理污染物再排放到环境中去”“企业是否有必要遵守环保法规”“是否有必要清洁生产”等问题上,仍然有一定比例的企业选择了无所谓,甚至是没有必要。对于“没有对污染物集中处理的最主要原因”的调查中,有45.9%的企业认为是自己对低碳发展、清洁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仅有一个对低碳发展的整体认识还远不能触动企业调整生产方式,缺少了对低碳环保的决心和信心,浅层次的认知只会如喊口号一般无力。

其次是贯彻力度不大。表2显示,60.7%的企业已经将低碳发展列入经营战略,但已经积极推进低碳建设,贯彻低碳发展战略的只有33.5%。也就是说虽然有超过一半的企业制定了低碳发展战略,但真正实施的只有一半。低碳发展的战略如同一层包装和宣传,并没有成为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加上企业对低碳环保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对于已经制定好的低碳发展战略则形同虚设。

2.人才缺乏是企业低碳环保的瓶颈

阻碍企业低碳环保发展的因素是多元化的,从国内技术不先进、企业也尚未掌握低碳技术,企业资金不足到政府支持和鼓励不够,内外因素都有。但“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对低碳技术了解不够,低碳技术人才较少”是低碳环保的最大困难,所占比例为29.8%。低碳技术人才的缺乏必然会阻碍国内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而企业资金的困乏直接影响了引进稀有人才和支持企业内部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和发展,这几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3.经济利益驱使企业选择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如前文说到,人才的缺乏是企业低碳环保的瓶颈,而企业资金投入的不足又影响了引进人才和进行企业内部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这样就难以培育企业内部低碳专业人员。在对“企业不遵守环保法的调查”中,有50.7%的企业认为“遵守环保法规并不能增加生产量,只会增加企业的支出”。由此可以看出,至少有一半的企业会因为经济收益而乎视污染环境,减少甚至是不投资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表2 企业低碳环保现状分析表

注:括号中的比例为有效比例,因部分指标有缺失值或有些指标为多选,所以部分指标各项目的比例加总并不等于100%。

4.污染物处理设施利用率低

从表2“是否存在污染”和“是否一开始就建立了污染物处理设施”的频次分布来看,一开始就建立了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占65.9%,不存在污染的占44.7%。理论上,建立了污染物处理设施的比例应与不存在污染的比例相当,但调查数据显示,不存在污染的比例明显低于已建立污染物处理设施的比例。为进一步分析已经建立了污染物处理设施的企业中有多少还存在污染情况,即没有在生产环节利用污染物处理设施。数据显示,在一开始就建立了污染物处理设施的222家企业中仍有144家企业明确表示存在污染,占42.6%,也就是说较为充分利用污染物处理设施的企业仅占44.7%。另外还有12.7%的企业未明确表示是否存在污染。

这种较低的利用率主要是由两方面促成的。一方面,企业本身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调查“没有进行污染物集中处理的最主要原因”中,有45.9%的企业认为是企业自身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这些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建设可能是在企业筹建时,为了能让政府审核通过而建的,并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在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还不到位,致使34%的企业认为环保法等法律如同空文。

5.企业的环保多体现在末端治理上

“先发展,后治理”的思路长期以来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在企业主的思维中生根发芽。我们曾经为保经济增长,牺牲了生态的平衡,现在我们主张低碳清洁生产,却依然处在末端治理的低端层次上,企业低碳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改进步伐整体偏小。相比企业一开始就建立污染物处理设施的65.9%,已积极推进低碳建设的比例仅为33.5%,只有前者一半。从外部环境到企业自身,对于低碳清洁生产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污染物的处理,而非从源头材料到生产过程始终遵循低碳清洁的原则。

三、影响企业低碳环保现状的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造成企业难以进行低碳环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进行企业低碳环保的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建立了二元logit模型。

(一)模型设计和变量选择

从文章第二部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的低碳环保现状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具体到变量,我们认为企业低碳环保现状集中体现在他们对企业低碳发展的认同方面,主要包括:“只要能挣钱,弄点污染不要紧”“要环保就赚不到钱”“发展低碳经济会对企业利润产生负面影响”“企业可以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污染了环境能瞒就瞒” “企业平稳发展比开拓创新更重要”和“保护环境是政府的事,与企业关系不大”。我们使用了李克特量表对以上变量的认可度进行了测量,共分为“非常同意”“同意”“无所谓”“不同意”和“很不同意”五个级别,分别赋值为1、2、3、4、5。因而,可以通过对以上变量的总加来获得新的变量。为此,我们对以上变量进行了求和运算,获得的分值在7—35之间,最终生成了“企业低碳环保现状”这一新的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然后对所获得的分值取众数值28作为划分“企业低碳环保”高低的界线,从而将“7—27”赋值为0,即较低的低碳环保现状,将“28—35”赋值为1,即较高的低碳环保现状。

我们选择两类变量作为解释变量:第一类代表企业的基本情况,即组织因素。包括企业性质(X1)、所属行业(X2)、发展阶段(X3);第二类代表企业低碳环保行为和政府扶持条件,即制度、行为因素。包括是否将低碳发展作为经营战略(X4)、是否有污染物处理设施(X5)、是否在进行低碳技术创新(X6)、没有进行污染物集中处理的最主要因素(X7)、低碳技术创新中面临的最大困难(X8)、政府扶持(X9)。由于被解释变量只能取0和1两个值,因此被解释变量是一种离散型随机变量,故本文选择二元Logit模型来分析影响企业低碳环保的因素。

(二)计量结果与分析

将“企业低碳环保现状”(如得分在“7-27”,则赋值为0;如得分在“28-35”,则赋值为“1”)作为被解释变量,以X1~X9为自变量,运用二元Logit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得到如表3所示的模型估计结果。

根据二元Logit模型的计量结果,我们将影响企业低碳环保现状的主要因素、显著性和影响程度归纳如下。

首先,在企业组织因素中,企业性质、所属行业、目前的发展阶段这三个因素对企业低碳环保现状的高低没有显著性影响。企业性质(X1)、所属行业(X2)与企业低碳环保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62和0.002,几乎不存在相关性。低碳发展是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实现生态中国的内在要求,不因企业为国企、外企、民营或者其他性质而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也不因企业所属行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不同的行业对于低碳环保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和贡献,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低碳环保的意识是每个企业、每个行业必须树立的。在生态中国建设面前,任何企业一律平等,必须履行维护绿色环保的义务。企业发展阶段(X3)与企业低碳环保现状的相关系数为-0.171,以企业处于创业初期阶段为参照,处于发展上升阶段、成熟阶段和下滑阶段的企业与低碳环保意识呈现负相关,但这种相关性极其微小。低碳发展是我国近年来调整产业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处于创业初期阶段的企业在国家相关规定的监督下,其低碳环保设施比较齐全,甚至有的直接就做生态环保的产业;而发展成熟和处于下滑阶段的企业因之前没有低碳环保的技术或者设施,在实行低碳环保方面面临着调整困难,进而与低碳环保呈现负相关关系。

表3 二元Logit模型分析企业低碳环保的估计结果

注: 因变量为企业低碳环保意识。*、** 、***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性水平。括号内数据为标准误。

其次,在制度、行为因素中,是否有污染物处理设施、是否在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和没有进行污染物集中处理的最主要因素对企业低碳环保有着显著影响。是否有污染物处理设施(X5)在5%的置信水平下与企业低碳环保的相关系数为-0.302,以有污染物处理设施的企业为参照,越是没有污染物处理设施的企业其低碳环保水平越低;是否在进行低碳技术创新(X6)在5%的置信水平下与企业低碳环保的相关系数为-0.212,以正在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企业为参照,越是没有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企业其低碳环保水平越低;没有进行污染物处理的最主要因素(X7)在1%的置信水平下与企业低碳环保的相关系数为0.386。通过对“您认为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最主要原因”这一指标进行频次分析,“没有资金”为62(18.6%),“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为63(18.9%),“没有掌握处理的技术”为55(16.5%),“企业重视程度不够”为153(45.9%)。诸如是否将低碳发展作为经营战略、低碳技术创新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政府的各种扶持等对企业低碳环保没有显著性影响。

再次,将企业组织因素和制度、行为因素综合起来测量其对企业低碳环保的影响,我们发现,因素的显著性没有改变。具体来说,依然是是否有污染物处理设施、是否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及没有进行污染物处理的最主要原因这3个因素。是否有污染物处理设施(X5)在5%的置信水平下与企业低碳环保的相关系数为-0.329,比模型2中的相关系数高出0.027,即有污染处理设施对企业低碳环保的影响在相同的置信水平下提高了0.027;是否在进行低碳技术创新(X6)在5%的置信水平下与企业低碳环保的相关系数为-0.219,比模型2中的相关系数高出0.007,即在加入企业组织因素之后,进行了低碳技术创新对企业低碳环保的影响在相同的置信水平下提高了0.007;没有进行污染物处理的最主要因素(X7)在1%的置信水平下与企业低碳环保的相关系数为0.381,比模型2中的相关系数低0.005。即,在加入企业组织因素之后,“企业重视程度不够”这一主要原因对企业低碳环保的影响在相同置信水平下低了0.005。

纵观以上9个因素,可以发现企业低碳发展的生成和践行必须从企业自身做起,内因起关键作用。任何诸如政府扶持的类型、企业性质、所属行业、面临的困难等外界因素都不能成为企业不转变生产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的借口。朱淀曾经指出,企业的技术能力、管理者、市场与规模等特征,政府管理等外部环境与其低碳生产意愿有着密切的关系[14]87-92。将国外的研究成果与本文对比,我们发现,国外成果并不能完全符合国内情况,只有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与本文相同之外,政府管理这一外部环境因素并不对企业低碳环保有显著影响。通过调查数据,本文认为企业的自我认知和重视程度是影响企业低碳环保的主要因素,且这种影响也得到了企业的普遍认可。由此,我们可以简单地推论出我国企业低碳环保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从需要外力控制的被动阶段转变到了企业内化低碳环保的理念阶段,逐渐进入自觉、自立的积极主动状态。

四、结论与讨论

我们通过对341家企业的调查,分析了企业低碳环保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现总结如下。

(一)企业低碳环保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从低碳环保的认识上,多数企业能够对低碳环保有着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对于企业未来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趋势有着明确的认知,对于环保法的规定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企业自身低碳环保和污染情况也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对自己企业是否存在污染仅有12.7%的企业表示不清楚。从企业低碳环保的战略、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来看,超过半数的企业都已经制定了低碳发展的战略,在企业一开始创业时就建立了污染物处理设施,并已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或者正在企业内部进行试点。可以说淄博企业低碳环保已逐渐形成气候。

(二)人才缺失和经济收益是企业低碳环保建设的拦路虎

目前,国内低碳技术还不成熟,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比较欠缺,单靠国家培养低碳技术专业人员还不能满足低碳环保的市场需求。从企业内部,通过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来培养人才是一条针对性强、快捷的人才培养通道。但现在企业还存在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由于低碳技术的创新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很多企业因此望而却步,甚至还有的因清洁生产增加成本而放弃的。因此,尽快转变发展方式,将低碳环保不仅停留在宣传、企业条文上,更要加强企业低碳环保的决心和信心。

(三)影响企业低碳环保的因素多为企业自身行为因素

调查显示企业的性质、所属行业、发展阶段、经营战略、发展状况和政府扶持等对企业低碳环保没有显著性影响。有无污染物处理设施、是否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改进活动以及企业有没有高度重视成为了影响企业低碳环保的主要因素。从这些具体因素来看,企业特征、政府扶持、低碳环保的整体环境对于企业低碳环保没有显著性影响,这说明企业自身的具体行为和发展是促进企业低碳环保的关键。而这种具体行为的践行需要强大的决心和信心的支撑,其效应的产生同样需要时间和过程。因此,推动企业低碳环保任重而道远。

(四)以政府主导作用深化低碳创新的动力

政府在促进社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为此,中国政府必须在管理理念、公共政策及其政策工具、绩效管理方式和监督上有所创新,构造一整套合理而科学的管理机制,实现管理行为的规范化。首先,在理念上必须冲破“先发展后治理”的围墙,将重心从末端治理污染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跃升。在理念转变的基础上,制定政策时要有意向技术创新的企业、科研人员创办的企业予以倾斜和政策优惠。其次,要建立合理、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彻底摒弃唯GDP的考评方式,发展全面、符合时代要求的绩效管理体系,将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到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上来,促进科学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再次,在监督监管上要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线联盟机制,防止企业只为满足创办条件,而不发挥低碳生产、处理设施的作用等现象的发生,将低碳环保真正落实到企业生产发展的每一步中去。最后,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用“服务、责任”的精神指导政府管理制度创新。通过与企业合作、业务外包等制度安排,以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深化改革的动力,推动企业与政府共同承担发展低碳经济责任。

(五)以企业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

低碳环保事业的发展要依靠企业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必须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首先,通过各种股权刺激、技术创新处置权收益分配等方式促进企业积极进行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并给与企业收益处置权,加大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利润收入,减轻企业进行科研的负担,实现为企业松绑,激发主体活力。其次,推动企业下决心进行低碳生产,以企业主体低碳环保的意愿突破利益诱惑的藩篱。在生产创新和科研投入的过程中培养低碳技术创新和改革的专业人员,组建企业自己的应用、科研双型人才队伍,实现产学研的联动机制,以克服缺乏专业人员带来的困难。最后,采取建立必要的金融机制维持绿色技术转移、构建碳平衡交易平台、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倾斜低碳企业上市融资、建立“绿色信贷”新制度、防范发展低碳经济中出现的信用风险等途径进行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制度创新,实现低碳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双赢。

(六)以人民群众的力量引领生态消费的潮流

以创新促转型,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除了要依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还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市场改革的大环境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逐渐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消费者形成生态消费的市场氛围,让生产低碳环保产品的企业在市场上占据竞争优势,进而实现企业逐渐向低碳发展过渡。首先,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和适度的消费规模。在人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倡导生态消费、适度消费和可持续性消费,将“低碳”观念植入人心,实现低碳生活方式。其次,培养低碳环保的消费意识。通过学校教育,让绿色教育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教育行政人员内心,并以学生带动家长,形成横纵联盟。最后,转变社会管理方式。通过培育人民群众之间的以信任、互惠、合作、参与网络为表征的社会资本,使社会各方找到共同的利益诉求,本着互惠的原则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社会人的社会参与。

猜你喜欢
污染物设施因素
民生设施非“摆设”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你能找出污染物吗?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解石三大因素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机电设施非正常损坏理赔修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