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高校造就大师级人才的困境

2018-09-03 03:47赵强
智富时代 2018年7期
关键词:制度

赵强

【摘 要】中国如何造就大师级人才,已成为本世纪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从制度层面对我国高校造就大师级人才的困境进行分析,认为要走出困境,应当在结合内部制度和外部制度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变革现有制度,我国高校才能解决大师级人才在我国断层的现象。

【关键词】中国高校;大师级人才;制度

一、引言

高校教育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一百年内出现了断层的现象,很少有人能成为大师级人才,这不得不引起国家的重视和思考。关于原因,历来学者看问题的视角不相同,但是制度作为一个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与高校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

二、大师级人才的内涵

(一)大师级人才的概念

大师一词,源于拉丁文的“magister”,本意是发号施令的人。各学者对各个领域的定义见解不同。本文认为大师级人才是以人为本,具有批判精神,个人修养品德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在某个领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建树,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并且对社会发展的进步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人。

(二)造就大师级人才的意义

真正意义上造就大师级的人才又与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制度的变化也影响着教育的前进方向。造就大师级人才不仅仅可以解决目前我国人才匮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我国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中国高校的概况

中国高等学校分为两大类: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4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53所(含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47所,独立学院275所,中外合作办学7所),成人高等学校292所。

(一)中国高校内部环境分析

中国高校内部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个上课方式,全日制是指固定时间按时上课,非全日制就是不固定,按自己的专业决定课程安排。除此之外还有成人函授、自考、夜大、电大、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形式都是非全日制的。中国二流及以下的学校邀请专家讲座的比例与一流学校相比也要低的多,学校缺乏相对开放的授课模式和学习环境。

(二)中国高校外部环境分析

在国内,中国高校在近代以来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上世纪末,中国政府集中央与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开始实施211工程,985工程,致力于建设若干所国际一流高校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高校。国家在教育方面资金分配严重失衡,越受国家重视的学校,所得到的各方面经费越多。

四、中国高校在造就大师级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师级人才在社会中的地位亟需提高

“学而优则仕”自古以来就是优秀人才向往的归宿。生活在这种环境里,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周围潜移默化的影响。政治制度同样影响深刻,“官本位”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有很大一部分优秀的人毕业后选择考公,想搭上“铁饭碗”的一班车;而还有一部分人是受社会环境影响,从小立志做娱乐明星。这种偏离轨道的观念应逐渐取缔,渐渐培养起大师级人才的社会地位。

(二)大师级人才断层严重

由于个人产权制度的缺失,个人产权制度又在经济制度中所占的比例较重,个人产权制度在中国并没有像欧美国家一般重视,尚未健全专利和发明保护制度,因此,很少有人愿意从事科学发明创造事业。如今在中国,大师级人才产生的数量极其少,也因此出现断层现象。

(三)经济资源配置不合理

從总体而言,受政治制度的影响,中国每年的教育经费占比4%,欧美国家教育经费占比7%,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投入不是很高。

(四)中国高校开放度低

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高校都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每年的教学评估标准和教师的年度考核标准,本质上是一样的,考核的标准也都是固定的模式。课堂上课桌的摆放也都是一样的,缺乏一个开放的互动空间;中国大部分高校内很少为学生请一些国内外大师级人才开展讲座或者其他形式的活动来学习;各学校间的交流活动也比较少。总体来说,各方面的开放度都比较低。

五、影响中国高校造就大师级人才的制度因素

(一)外在制度

1.一般性制度

一般性制度适宜于未知的、数目无法确定的个人和情景的制度,是一种普适性的制度。一般性制度具有普遍意义,是所有高校应该共同遵守的准则,纵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来看,一般性制度相对要少,一般性制度给予了高校以一定的自主权限,给予了高校最基本的办学权利,并且可以保证高校不受外界的干扰,而自行定位、自行发展。

2.强令性制度

指令性制度是指针对具体的、个体的而制定的制度,因而是一种照顾到特殊性的制度指令性制度却具有特殊性。对于中国高校,指令性制度相对更多一点,指令性的特殊制度使一般性的规则遭到破坏,致使各高校间之间有着越来越大的偏差,更使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出现偏差。

(二)内在制度

帕特里克·贝尔特用“内部信任”来对内在制度加以概括,“内部信任存在于由高校组织相互之间对知识的共享所维持的社会资本中,存在于创造和应用这种知识的集体努力中。”正是这种信任构成了内在制度的全部,它使得高校保持着区别于别的组织的特色,也强化着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使得高校组织与其他组织保持着一种平衡,除了外在强制性的制度不断破坏着这种生态的平衡,学生在传统的文化制度中形成的错误观点也在不断侵蚀着这一制度。高校中存在的这种内在制度本意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向大师级人才靠拢,但现有的文化制度从一开始就使得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式。本科学生四年时间就是用来考各种证书,而研究生部分不考证书的同学就是整天为考公做准备,以进入一个好的事业单位,真正意义上能用在创新型的学术研究的时间几乎没有,这就造成高校学生的理想缺失、精神失控,导致为高校的学术腐败,这样不仅不利于高校的发展,即使本来的高校应有之义也难以保障了。这种不顾高校本身特点的制度,没有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创造出精品成果的科学研究以宽松的环境,造成学术表格化、高校衙门化。

六、关于中国高校造就大师级人才的对策分析

(一)外在制度的制定要重视内部制度的作用

我国的高校要想发展就必须在建立外在制度的前提下完善内在制度,并且要充分发挥内在制度的作用。

(二)循序渐进的变革制度

政府方面,应该顺应高校发展规律,因时而宜地制定制度,促进高校内部的制度变化,在高校内部制度达到成熟后再予以外在的保障。

(三)充分发挥“学者”的独特作用

“学者”是指在一个领域内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而事实就是、追求科学是精神是其应该所需具备的品质。制度的制定过程通常需要决策者、研究者、评价者三者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金福.大学自主性的概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7,(9).

[2] 陈伟.高等教育自主何以可能[J].现代大学教育,2007,(1):13-18.

[3] 黄启兵.我国高校定位的制度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2):6-9.

[4] 方展画.高校办学自主权刍议[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6):15-19.

[5] 康丽颖.学校的责任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6,(12).

[6] 孙大廷.高等教育的回归[J].现代教育科学,2002,(9):70-72.

猜你喜欢
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重大误解制度“重大”之认定
刑事申诉制度的三重检讨与完善进路
完善我国人大制度的几点思考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论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立法选择
翻译人员参与刑事诉讼制度的构建
应诉管辖制度适用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