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

2018-09-03 03:47李新端
智富时代 2018年7期
关键词:外交

李新端

中国史学界,关于美国外交方面的研究,其著作以及学术文章有很多。有论述美国外交通论的,如《美国外交史》(塞缪尔·比米斯)、《美国人民外交史》(托马斯·贝利)等巨作;还有许多对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和历史进行研究论述的学术文章或书籍。《美国外交史》被誉为开创美国了外交研究的里程碑,《美国人民外交史》的研究方法与视野也备受称赞。这些书籍也使读者们对美国外交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2004年,新华出版社出版了《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这本通论性的巨作,这套书共分为上下两册。其主编是孔华润。这本书是继上面两本书后又一部力作,刷新了读者对美国外交的印象,更新了读者的知识理念,可谓是美国外交史的巅峰之作。该书的主编是孔华润,孔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同时也是《外交史》杂志的编辑。他是研究中美关系和远东问题的专家,他此前的著作有《美国修正派》、《与中国的关系》、《一帆风顺的帝国》等。

该书总共分为四卷。分别是共和制帝国的创建(1776—1865)、美國人对机会的寻求(1865—1913)、美国的全球化进程(1913—1955)、苏联强权时期的美国(1945—1991)等四卷。前两卷构成上册,后两卷构成下册。全书共有1000多页,分别由布拉福特·帕金斯、沃尔特·拉夫伯、入江昭和孔华润编辑。这四位史学专家分别运用自己深厚的学术功底,扎实的治史态度撰写自己的那部分。该书并没有像其他书籍那样平铺直叙,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美国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这段历史时期的外交路线和政策进行阐述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本篇文章中,笔者主要对《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这本书中的上册进行简评。上册共分为两卷,分别为共和制帝国的创建(1776—1865)和美国人对机会的寻求(1865—1913)。作者是帕金斯和拉夫伯。首先,笔者想简单介绍下这两位作者。

布拉福特·帕金斯,是密歇根州大学历史学教授。专攻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外交的优秀史学家。他以前的著作包括:《英国与美国的首次和解(1795-1805)》、《战争序幕—英国与美国(1805-1812)》以及《大和解—英国与美国(1895-1914)》等。

沃尔特·拉夫伯,康奈尔大学历史学诺尔讲座教授。是外交史学派威斯康星学派令人尊敬的一员。其著作包括:《美国、俄国与冷战》,《美国时代—1750年以业美国在海内外的外交关系》等。

一、第一卷

在第一卷中,共分为九章。分别是画布和透镜、美国外交的诞生、宪法、联邦党人外交:现实主义和亲英情结、杰斐逊和麦迪逊:充满恐惧和希望的外交、门罗主义、天定命运、英国加拿大与美国、共和制帝国等九部分。在这卷中,帕金斯叙述了美国从殖民地时期到内战结束后美利坚国家形成时期的美国外交。作者以美国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为线索或者说为主线。因为亚当斯在任期内所实行的美国外交策略对美国早期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第一章画布与透镜中,首先对亚当斯的生平进行介绍。其次,作者对早期美国外交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在这部分中,帕金斯认为美国人民是充满高傲与自信的,并提出“扩张主义者”一词。在“透镜”这部分中,作者对许多学者“把理想和自身利益这两种对外政策目标割裂开来,认为他们是对立的”,这种想法不予以赞同,他认为两者合一才是正确的。

在第三章宪法中,作者开头提到“独立仅仅是国家建设进程的一个开端”。在本章中,作者先是论述了《邦联条例》的弱点在外交上的体现,造成外交体制上出现某些缺陷。作者提到由于各州拥有巨大的权力,所以造成美国人是“外交官群体中最没有地位、最不引人注目的人”。诸如此类问题渐渐浮出水面,制宪运动随之而来。笔者认为,作者对于这部分叙述还是比较有连续性的,让读者也很容易的过渡到这个时期的外交部分。而且,作者也将外交与宪法相联系,突出外交对政治形势的折射作用。该章在后面还提到制宪会议的成就以及宪法规定的外交体制等等。作者也表明自己的观点,认为“宪法适应了人民的要求”,笔者也认为考察或评价一个国家的宪法或者其他法律的时候,都应该站在人民的角度,国家利益的角度去客观分析。

在第六章、第七章中,作者分别提到门罗主义、大陆主义等内容。对于门罗主义,主要就包括反殖民化、不干涉主义、孤立主义以及那句著名的“美洲人的美洲”。作者这样评价,“是新民族主义当之无愧的象征”。作者在这部分中,对某些学者对门罗进行贬低的态度嗤之以鼻,并表达自己的不赞同,指出这说法远非公正合理。但作者并没有全是溢美之词,而是客观评价,即说出门罗缺乏创造性的缺点,也指出他具有良好判断力的优点。门罗主义也被看做是美国放弃插手欧洲事务的标志。如果想要深入的研究理解门罗主义,需要很好的考虑当时的背景,包括美国当时的国家实力以及民族情感,还有美国当时的野心。

总体来说,这卷概括了美国建国到成为一个强国的时期,外交方面所奉行的理念。这段时期,基本上就是基于美国对于土地和资源的渴望。就如帕金斯在文中说道“年轻的共和国的对外政策,乃是物质利益、文化和各种民族价值观的产物”。但是这部分也存在些许缺点,比如帕金斯过多的把焦点集中在美国人本身上,对于印第安人和其他种族的人对美国的影响忽略掉。此外,在这部分中,作者文学性的话语也过多。

二、第二卷

第二卷的作者主要是拉夫伯。第二卷分为十章,分别是起点与战略、第二次工业革命、竞逐帝国、美国人的美洲、横越大洋、经济危机、1898年动荡、太平洋帝国与动荡、罗斯福、塔夫脱等内容。在这卷中,作者充分考虑到殖民地人民对美国带来的影响,从多个方面和视角去阐述美国外交。而且,作者将政治背景充分阐述,与外交充分结合。让读者清晰的明白,美国的这种外交政策为何会如此运行或者为何会产生如此变化。

这段时期可以说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第二章国内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作者阐述到,美国在这时期飞速发展的经济实力不断在影响别人的同时也在深刻的影响自己。经济的发展导致内战的发生。作者认为,工业化推动了中央集权化。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吸引了许多移民,从而导致美国出现了第一个排斥移民的法令。此外,对于种族主义,作者也有所涉及。

前几章描述美国经济如何快速发展,以及在种族主义的背景下,二者如何影响并形成外交体系的。后几章说明新的美国体制如何触发一系列革命,以及这些革命又如何影响美国外交的。当然,这时期还发生了经济萧条、罢工、骚乱等等国内社会现象。在国外,这种体制也或多或少的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

作者提到在本卷中,自己的论点是“被认为热衷于反对革命的美国人,在全世界寻找经济和传教机会的同时,却充当了革命的催化剂。”在发展过程中,美国人也越来越倾向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对此,作者也揭示了帝国主义的根源以及如何改变了国内社会的。在书中,作者也提到美国出现一种“离心—向心效应”:美国人在寻求机会的同时,在国内却使权力集中化,目的是使他们在国外的追求得到庇护。

总体来说,这一卷,很明显,文学色彩并不突出,而是政治意味更加深厚。作者更多从当时背景出发,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去看待美国为寻求霸权地位做出的种种努力。更多的是采用经济手段在提高自己国内政治制度形式的同时,渗透其他国家或者影响其他国家的进程和发展轨迹。从作者的线索来看,这一时期的美国外交多是经济形势的展现与在其他方面的延伸与表现。

三、简评

关于这本《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册),总体上说还是比较全面的向读者阐述了美国从建国到一战前的外交形势与演变,很是具体的展示了美国外交民族主义、霸权主义、扩张主义的特点,能使读者很清晰的梳理美国外交体系的特点。但是,笔者认为对于外交的论述,体系还不是很系统,分类还不是很简单明了,对于初读者来说,有些模糊和不清晰。但是,瑕不掩瑜,总体上来说,这部著作还是很成功的,可谓是美国外交研究领域的巨作。

猜你喜欢
外交
“熊猫外交”
伯利恒合同与美日在华外交博弈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起底“中国外交天团”(上)
大国外交,明乎礼仪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