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萍
【摘 要】山青水绿、秀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农村垃圾处理问题伴随着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变得日益凸显。本文论述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排放现状和处理方式已经危害,并据此提出解决农村垃圾污染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垃圾;现状;对策
山青水绿、秀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农村垃圾处理问题伴随着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变得日益凸显。
一、农村垃圾分类
我们常说的农村垃圾,分为村民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两大类。
1、生活垃圾,就是村民在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主要分为固体废弃物和液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主要有餐厨余物、日用品废弃物(废玻璃、废金属、破旧衣物、各种一次性餐具等白色垃圾)、高科技废旧物(废旧家电、废电池等)、建筑垃圾等等。液体废弃物主要是脏水,比如放了洗洁精的洗碗水、冲洗猪圈的废水等。
2、生产垃圾,就是村民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一些废弃物。比如农药的包装(塑料瓶、玻璃瓶);农村养殖户中猪、牛、羊、鸡、鸭、鹅等等的排泄物;村民打渔捕虾废弃的渔网虾笼等。其中部分废弃物还具有毒性(比如农药瓶)。这些垃圾由于其数量大,不能自行分解,难处理。
二、农村垃圾排放处理现状和危害
由于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群众生活习惯等种种原因,我国大部分乡村在垃圾处理问题上有着严重的不足。过去,由于农村垃圾的数量和种类少、易分解,采用堆肥、简易填埋或自然腐烂等方式,基本可以解决。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目前农村垃圾不仅数量猛增,而且成分和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村生活垃圾逐步丰富起来,数量越来越多,处理难度越来越大。
(一)农村垃圾排放处理现状
村民出于祖传的生活习惯,对垃圾的处理方式常用的是如下三种:
1、焚烧。农户房前屋后的山沟、池塘、稻场坎等低洼地是农村垃圾天然的垃圾倾倒场。村民每天从自家清扫出来的生活垃圾,就近倾倒在房前屋后的山沟、路坎或者池塘边。这些垃圾任其堆放,一阵风来,白色垃圾“随风起舞”,四处飘汤,最后沉落的低洼地或者悬挂在树梢电线上面;不能被风吹动的垃圾,在堆放地日积月累就成了一个个“小山包”,等到一年一度的春节前夕家家户户大清扫时,在积攒一年的垃圾“小山包”上培少量土,放一把火,焚烧掉。成为“火肥”。这是农村最普遍最常见的垃圾处理方式。
2、堆肥。虽然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的机械化作业在逐渐增多。但传统的耕作方式并没有完全被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还有部分村民家里养着耕牛,家家户户都养几头猪,养一些鸡、鸭、鹅等禽畜。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村民不会轻易将禽畜的粪便丢弃,而是沿袭传统的习惯用禽畜的粪便来沤农家肥。具体做法是把这些动物的粪便集中起来,堆放在房屋周围,让其发酵,然后运到农田作为农家肥。
有些村民在处理家庭生活垃圾的时候,为图方便,也会直接将生活垃圾作为肥料,当农家肥被运往农田的时候,塑料等垃圾便随之一起进入农田。
3、填埋。农村家家户户都养有家畜家禽,家畜家禽死亡后需要集中消毒后深埋处理。有一定卫生常识的村农会去挖土填埋,但是更多的村民是图便捷丢弃到离自家远的野外或者深山的堰塘里。
(二)农村垃圾任意排放的危害。
这三种垃圾排放处理方式在传统农村条件下,农村垃圾的循环利用和农村环境的自净相结合,完全可以解决农村自身产生的垃圾。但随着农村垃圾数量的增加,垃圾成分的复杂,传统的农村垃圾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垃圾处理的需要。现在广大农村因为垃圾没有及时有效处理,形成了危害:
1.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若农村生活垃圾不加以利用,任意露天堆放,不但占用一定的土地,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还容易污染土壤环境。残留毒害物质不仅在土壤里难以挥发降解,而且能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结构,阻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白色”垃圾在土壤中长期存留,不易降解,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粮食减产。
2.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加上农村分散居住的特点,使得农村的生活垃圾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洗衣粉、塑料制品的倚赖性高,这些日常用品产生的大量污染都得不到有效处理和排放,加之农村对废弃物的回收率极低,残留地膜和塑料废弃物因其自然条件下降解时间长,对环境产生长久影响。目前,我国农村饮用水还存在着氟砷超标、铁锰超标、苦咸等问题。
3.存在传播疾病的危险隐患。农村生活垃圾,使井水变绿,使河水变臭,使近年来农村患病人数猛增。要么是突发心脏病,要么是突发脑溢血,还经常得一些莫名其妙的怪病。即使转移到垃圾场地,由于现在的生活垃圾成分相当复杂,既没有分类,也没有任何处理,甚至没有掩埋,所散发的废气和。
三、有效治理农村垃圾污染的对策
为了有效治理农村垃圾到处堆放污染环境,破环村容村貌,影响村民身体健康问题,应该社会和村民合力,共同治理。
一是政府要搞好宣传教育,通过环保下乡、科普宣传等形式,引导农民改变生活陋习,树立文明生活意识,争当保护环境的促进者。
二是政府要加强管理,建立固定的垃圾处理场所,使农民能够定时定点投放垃圾,还要安排专人定时清运,提高农村垃圾的收集率、清运率、处理率。
三是政府要加大监督处罚力度,制定乡规民约等,形成环境保护的监督机制。有关部门要经常检查,对于那些乱弃乱堆垃圾、污染生活环境的农户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整改,并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罚,营造“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的良好氛围。
四是建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分期分批地投入到农村,逐步解决农村垃圾处理资金不足的问题,解决村屯垃圾集中转运、处理过程中的人力、设备设施所需费用,尽早结束农村垃圾无人管理的历史。
五是应认真贯彻我国现行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该法规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環境防治的具体办法,有地方性法规规定”,各镇、乡、行政村应遵照“垃圾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对垃圾收集、储存、利用、回收生产过程制定相应的措施。
六是狠抓运行机制,垃圾常清化。一方面,政府要明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民间投资介入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另一方面,也要体现“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逐步在各地实行生活,生产垃圾收费制度,明确垃圾收费相关事宜,在使垃圾得到有效的减量的同时,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
七是村民要积极参加环境卫生知识的学习,懂得垃圾随意丢弃的对社会对自身的危害,学会垃圾分类处理,配合政府进行垃圾有效治理。
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处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政府加大立法、资金投入和加强管理,村民有环境保护意识,政府和村民共同努力,还村庄山清水秀不会太遥远。
【参考文献】
[1]姚伟,曲晓光,李洪兴等我国农村垃圾产生量及垃圾收集处理现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3)
[2]高海硕,陈桂葵,黎华等.广东省农业垃圾产生特征和处理方式调查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