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宣景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规模逐步加快,其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源消耗过度、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加重了社会矛盾,直接制约了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因此城镇化的建设模式必然要转型,必须要采取新型化的城镇发展战略。面对生态环境的问题以及城镇发展的转型需要,城乡规划必须要结合生态发展作为导向,做出适应性的变革。本文主要对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之下的生态导向型城乡规划变革方向与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希望相关专业人员以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导向;城乡规划
一、前言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用地日趋紧张,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传统的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短缺,引发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面对这一趋势,城镇发展必须要转型,诞生了新型城镇化的理念。新型城镇化理念就是在建设过程中,将生态文明作为建设的首位,新型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绿色环保、集约、智能、低碳的道路,这样才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同步协调发展。在新型化背景之下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城乡规划,使得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变为现实,也能够促进整个城市的健康协调发展。
二、生态导向城乡规划变革的需要
城乡规划是我国各行各业建设的蓝图,也是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对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具有非常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之下,必须要克服传统规划的弊端,城乡规划必须做出相适应性的变革。
1.传统规划所产生的弊端
传统的规划一般考虑的是经济建设放在首位,但是却忽视了社会以及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城市的空间无限制的蔓延,生态环境危机加剧。同时,传统的规划并没有将整个城市的用地规模以及人口规模进行合理的考量,从而使得制定的城市规划相对来说较为被动和滞后,一些规划的指标总是被提前突破。同时,规划在传统上都是以建设用地为主的规划,在进行规划时并没有考虑整个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其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无法得到保障,整个生态系统不断被城市建设所蚕食。
2.相关规划的冲击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所制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对城市工程总体规划具有相对修正性。目前来说,我国制定的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将完善城市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目标,改善城市发展与社会环境、生态资源、能源消耗以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将其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发展系统。在实际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彰显资源承载力的地位,突出了鲜明的生态文明的理念。近年来我国掀起了制定生态型城市发展规划、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热潮,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各个城市的城乡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已经成为我国城乡规划的重要课题,同时也对传统的城乡规划产生了严重的挑战。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导向城乡规划变革措施
1.城市的发展方向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城市环境是整个城市人口的生存根基,城市人口渴望呼吸到新鲜的空气,饮用干净的水源,在绿意盎然的生态系统中生活,这也是广大市民的根本诉求,同时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型以及生活适宜型城市的根本需要。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化推广较为迅速,引起了严重的生态退化问题,特别是一些城市出现了严重的雾霾,严重危及人民生命安全,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城乡规划在目标设定上必须将环境目标作为整个城市规划的重点发展方向,推动城市转型,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城市的功能进行精确的定位,这样才能够保障城市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对污染要加强防治,对整个生态环境加强保护建设,使得城市周围环境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2.制定规划发展规模要以环境承载力作为底线
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时需要测算整个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力、大气环境的容量以及水环境的容量,通过对于单项承载力的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的天花板,如果突破这一天花板,将会带来极大的生态问题,发展的成本过于高昂。因此必须要从资源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多个角度确定城市发展的环境承载力指标,并且建立相应的调控矩阵模型,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客观的依据以及科学的论断。需要根据各个单项承载力指标的分析,确定在后期发展过程中整个城市所能承载的最为适宜的人口数量,最后倒算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用地规模以及开发建设的强度,同时在现有建设用地的基础上进行瘦身。城市经济发展必须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城市能源利用的结构进行调整,使之朝向环境友好型以及资源节约型的模式发展,这样才能够破解长期城市发展中形成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优化整个城市的生态空间布局
需要在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建设中,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空间的格局,这样才能够形成稳定的生态空间网络结构,保障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安全,强化生态系统的基本服务性。城市总体规划需要限制城市无序的扩张。需要在城市建设中将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与区域的生态空间格局进行充分的融合。在建设生态格局网络时需要充分利用生态地块、生态廊道以及生态节点作为整个网络的构架,通过完善河流水系以及绿色廊道等等作为基础,完善整个生态网络结构的节点,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空间的优化格局,形成比较完善的生态空间的网络。
4.提高城市发展的品质
新型城镇化的城乡规划需要在源头设立预防机制,在建設过程中进行精确的控制,有效加强末端治理,才能够形成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的流程保障机制。需要创新整个环境的管理模式,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从而能够提高城市的发展品质,满足公众对于城市发展的生态需求。首先在城市规划的各个设计领域,进行环境风险的测试,有效识别环境污染的发生问题,其实对于环境污染进行甄别,做好预防措施,能够降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社会成本的流失。同时,城市发展要以改善生态作为最大的目标,改变原有的粗放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同时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源,倒逼整个产业进行转型,从源头上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需要加强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生态网络末端治理水平,利用多种措施从根本上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容量。随着协同化发展的推进,需要将城市中一批落后的基础设施采用关闭、整合的方法,有效做好生活垃圾以及生活污水的处理,打破区域规划的壁垒,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我国必须积极探索一体化的环保格局,用新的环保政策与理念解决好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为生态环境的统一格局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需要建立跨区域的执法与调动机制,做好跨地域的信息分享与交流机制,保障整个生态环境的安全。
四、结束语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之下,绿色的生态型城乡规划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因此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整个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用以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江玉映. 新型城镇化时代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分析[J]. 卷宗,2017,(9).
[2]刘国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变革[J]. 建材与装饰,2016,(46).
[3]董娟娟.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转型的思考[J]. 建材发展导向(下),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