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琰
【摘 要】近年来,《新疆法制报》在新闻实践中,聚焦党中央治疆方略和新疆工作总目标,结合“法治媒体 影响社会”的定位,积极探索重大主题报道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形式,力求“规定动作到位、自选动作出彩”,在全面推进依法治疆建设法治新疆的进程中,唱响“法治好声音”。
【关键词】法治媒体;主题报道;创新
在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当下,法治媒体迎来了“最好的时代”。如何通过法治视角,准确解读党委、政府、人大和司法机关贯彻落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政策举措和进展成效,全面报道广大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和各地区各部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典型经验和做法,立体呈现社会公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法治媒体的职责所在。
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唯一的法治类媒体,《新疆法制报》聚焦“大政法”,提前策划、深度参与、多角度挖掘重大主题报道这一“富矿”,做好“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践行“法治媒体 影响社会”的办报理念。
一、主题报道的特征和问题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媒体的首要任务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传播正能量。而落实首要任务的重要载体便是主题报道。此类报道集新闻与宣传于一体,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具有两个特征。
1、讲政治,导向正确。主题报道通常围绕国家大事、社会热点、民生关切等展开,追求宏观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用好新闻讲政治,在具体执行中就是尊重新闻规律,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传播效果。
2、周期长,内容集中。主题报道通常持续时间较长,内容相对集中,以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或组合报道的形式呈现,通过不同角度和侧重点的多篇报道对新闻主题进行全景、全程展示,凸显其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
正是因为主题重大、宣传意图明显,主题报道也存在不少问题:主题概念化,内容碎片化,形式单一化,文风八股化。“改材料晒数据、夸成就看未来”的程式化报道造成“千稿一面”,高唱赞歌、空洞说教导致受众审美疲劳,虽然长篇累牍、声势浩大,报道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如何把主题报道做出可读性和影响力?《新疆法制报》的答案是:做好“规定动作”——强化“四个意识”,抓准主题、吃透政策、做好引导。牢固树立全局观念,从政治的高度上考虑问题,在报道的高度与深度上下功夫,体现权威性,彰显公信力。创新“自选动作”——培育“法治特色”,以法治视角锁定主题,以新闻视角宣传法治,提升传播力,扩大影响力。
二、“规定动作”做到位
“规定动作”指根据党和政府一个时期的宣传重点,以及上级领导和宣传主管部门的要求或指令,所开展的新闻宣传活动。其旨在大力宣传党的重大决策、战略部署、中心工作,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规定动作”关系宣传质量和舆论导向,是媒体“讲政治”的体现。但部分采编人员对“规定动作”或简单复制照本宣科,或追求“高大上”不接地气。《新疆法制报》突破认识误区,把“规定动作”做到位、做出新意,推出一系列重大主题报道。
其中,党的十九大专题报道是一个成功范例。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前夕,《新疆法制报》与其他媒体同步推出“砥砺奋进的5年”栏目,并结合法治媒体的特点,下设“司法改革在身边”(司法体制改革落地落实情况)、“援疆进行时”(全国政法系统对口援疆成效)、“创新第一步”(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举措)、“守护万家灯火”(政法部门服务群众故事)等子栏目,着眼全局、侧重基層,集中晒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系统的“成绩单”,报道点线面结合,见人见事见思想。
在新媒体语境下进行重大主题报道,须采取多媒体化的传播方式,使主题报道“动”起来。十九大召开期间,《新疆法制报》新媒体部推出《来吧!带你全景速览习总书记走过的新疆大地》。该作品在新疆首次开创了交互式场景视频H5的新形式,通过文字、视频、H5,打造虚拟“朋友圈”,全方位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新疆考察之处如今发生的巨大变化,使传统媒体常规报道中枯燥、冗长的文字内容场景化,以易阅读、易传播等特质备受网友青睐。如此颠覆式的报道形式,大大提高了报道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十九大闭幕后,《新疆法制报》又推出“走进新时代·政法好故事”“十九大精神进万家·蹲点日记”等栏目,派记者赴各地派出所、综治中心、法院蹲点采访,聚焦司法干警、基层群众和平常事,再现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感人过程,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在新时代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新篇章的生动实践。
主题重大和难以呈现,是主题报道面临的两大“拦路虎”。《新疆法制报》的应对之策是:化整为零,以小见大。2017年新疆政法工作会议召开期间,《新疆法制报》推出4个版的重磅报道《这一年,政法部门做了哪些实事?》,将政法重点工作进行拆分,对新闻素材进行整合加工,通过司法公开、治安防控、打虎拍蝇、见义勇为、法律服务等20个关键词,以“实践+成效”的形式,全景展示政法系统凸显“执法为民、服务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等重大主题。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新疆法制报》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法治新疆”报道方案,开设“法治新疆40年40事”等特刊及“平安行”“改革进行时”“见证”等专栏。其中,“平安行”涉及全疆14个地州市。为了避免新闻同质化,方案明确要求记者在采写中做到“四有”:有地域特色,有创新亮点,有实践现场,有亲历者。从微观入手延伸至宏观层面,使硬新闻实现“软着陆”,讲好“平安故事”。
《新疆法制报》系列重大主题报道一经推出,便形成宣传强势,赢得政法部门点赞,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同时,在持续的突破和创新中,也不断提升了该报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自选动作”要出彩
“自选动作”是媒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遵循新闻规律,根据市场需求,自发开展的新闻报道。其强调贴近性和可读性,在媒体竞争中打造核心竞争力,发出“自己的声音”。
《新疆法制报》采取“法治+新闻”模式,即“用法治视角解读新闻,用新闻视角宣传法治”,创新策划,精准把握“时度效”,从以事件为中心转向以受众为中心,根据其兴趣点、需求点找准切入点,通过主题报道增强受众的获得感:了解法律维权的途径、找到法律服务的平台、接受普法教育。
具体形式有4种:
扣时间节点——2017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前夕推出《有些保险“不保险”》《提防网购那些“坑”》《买车不是“买烦恼”》等“守护3·15”系列报道,以“典型案例+记者调查+法官说法”的形式,为消费者提供“维权宝典”。“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推出《反家暴法实施一周年:期待“保护令”令行“暴”止》,向公众介绍“人身安全保护令”这一“护身符”。“六一”国际儿童节推出《“熊孩子”惹祸 坑苦爹和妈》《解析校园侵权案件》《“合适成年人出庭”让法律更显温情解析未成年人犯罪新特点,进行警示和提醒。此外,在综治宣传月推出“平安建设巡礼”,禁毒宣传月推出“远离毒品的日子”系列报道。抓住宣传月、纪念日、节日的时机,根据各类主题策划新闻报道,与相关执法部门的行动、活动、发布“打包”推出,既应景切题,又抓人眼球,传递满满正能量。
蹭社会热点——“山东辱母案”发生后,与很多媒体热衷于“曝光”“揭秘”以及“媒体审判”不同,《新疆法制报》于一片喧嚣中冷静发声,聚焦此案涉及的几种法律关系推出组合报道——《讨债还债都要合法》《正当防卫:想被认定不容易》《高息回报 请君入瓮》。跳出案件说法析理,不看“热闹”看“门道”。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期间,《新疆法制报》及时推出“打虎拍蝇进行时”系列报道:《落马市长“双贿”记》《9年“蚕食”场长成“蚁贪”》《妻子捞钱 丈夫办事》……一个个案例揭示出“朋友圈”“贪内助”“蚁贪”等职务犯罪新动向,敲响廉政警钟。
抓问题导向——在全国法院决战“执行难”的过程中,《新疆法制报》推出“执行故事”专栏,记者跟着法官去执行,再现执行过程、执行场景,曝晒“老赖”百态,同时科普执行知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执行难≠执行不能、拒执罪……增进社会公众对执行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酒驾违法居高不下,治“痼疾”须用猛药:《写给酒驾司机及其亲友团的一封信》《一瓶白酒的经历》《奇葩醉驾知多少》。同一题材,多重视角,“花样”呈现,令人耳目一新。问题导向并非“倒向”问题,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须认识矛盾的复杂性,引导公众理性化解问题。
做法律看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施行伊始,《新疆法制报》以“民法总则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为切入点,推出“案说民法总则”系列报道,包括《胎儿有权接受“指腹赠与”》《8岁孩子可独立“打酱油”》《个人信息有了“防火墙”》等9篇,精选公众最关注的内容,结合相关案例,附以法条新旧对比图表,详细解读民法总则带来的变化。最高人民法院对饱受争议的《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做出修正后,《新疆法制报》以案释法。纸面法律变成鲜活案例,法言法语被“翻译”成大白话,让公众与法律“零距离”。
“自选动作”和“规定动作”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规定动作”要在遵循共性的基础上凸显个性,“自选动作”要在发挥个性的同时注重共性的引导。两者的共性是:政治正确与法律正确。
四、如何“走得更远”
因为对矛盾纠纷的高度关注,对大案要案的客观呈现,对公民权利、义务以及社会安全、公平正义的广泛探求,带有“法治”标签的主题报道正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期待和热捧。其如何“走得更远”?笔者在此提出几点拙见。
1、策划先行。策划要突出典型性、独特性、可操作性,既不能脱离实际高高在上,也不能造假媚俗迎合低级趣味。一次成功的策划,可以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判断、谋划、筛选和加工,通过过程控制和分寸把握以及表现形式创新等,使主题报道既有深度、广度也有力度、温度。策划应强调问题导向,做到有的放矢,使主题报道的“主题”更为突出,报道更为精准。同时,策划先行后,执行必须到位,避免报道跑偏、走样。
2、突出“法律性”。新法新规及时报、法制事件客观报,法治媒体主题报道必须突出“法律性”。新出台的法律法规需要专业解读,以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传达法律精神、讲解法律关系,为法律的实施扫除公民的观念障碍。法制事件充满矛盾冲突、错综复杂,需要权威阐释引导公众辨真假明善恶、算违法成本理性维权,追求法理与民意的共鸣,彰显公平正义。
3、丰富内容形式。在当前涉案报道大行其道的环境下,普法教育、法律服务类涉法主题报道或将另辟蹊径。这需要调整关注点——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侵权责任法、为“民告官”赋权的行政法、守护青山绿水的环境保护法等等。这些对公众来说略显“陌生”的法律,对主题报道却意味着创意和潜力。传统纸媒应创新“以案说法”模式,寻找更专业、更通俗的表达。新媒体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报道架构、表现形式、传播途径上多多发力。
4、推进能力建设。加强隊伍建设,提升采编人员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新闻洞察力和信息整合加工能力;弘扬“工匠精神”,倡导敬业、专业、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