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雅瑄
摘 要:祭祀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古人所谓“大事”,即是指祭祀和军事活动,由此也可以看出祭祀的重要性。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少与祭祀相关的词汇,我们可以从这些词语中看到上古时代人们对于祭祀的重视,通过这些词语了解当时的祭祀文化,体悟先民的祭祀精神,也由此引发关于祭祀文化的思考。鉴于古书之浩瀚,本文仅总结了《左传》中的祭祀相关词语,以此浅谈古汉语中的祭祀词语,并对于上古祭祀文化略阐述自己的猜想。
关键词:《左传》 祭祀 祭器 神灵
一直以来,祭祀在中国古代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古人所谓“大事”,即是指祭祀和军事活动,由此也可以看出祭祀的重要性。《左傳》中有不少词语与祭祀相关,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上古时期祭祀文化对国家事务及百姓生活的影响。
在与祭祀相关的词语中,祭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所谓祭器,是对祭祀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具的总称,通常包括盛食器、通神器、镇魔器、装饰器等各种物品。作为祭祀过程中人、神联系的桥梁和媒介,祭器的陈设使得祭祀场所格外庄严、神圣。丰厚的祭品通过祭器的供奉,可以充分表达人们对神灵虔诚的信仰,同时祭祀者还可以通过祭器向神灵传递自己的心愿,由此建立起相互信赖、和睦相处的人、神关系。在《臧僖伯谏观鱼》中即有:“器用”(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俎”(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制也。)两词。其中,“器用”专指用于祭祀和兵戎大事的器物,而“俎”则是指祭祀时用来盛祭品的礼器。古人对祭器极为重视,在周朝的时候祭祀已有壁、琮、珪、璋、琥、璜六器。最初的祭器使用青铜器,后来也有瓷器及玉器。根据祭祀对象的等级,祭祀的时间和场所的不同,祭器的使用也有所不同。
除了祭器,祭祀所用的贡品也有不少相关词汇,在《左传》当中,其比例甚至超过了祭器。在《臧哀伯谏纳郜鼎》中,有“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这里的“粢食”一词便是专指祭祀用的黍、稷等粮食。《季梁谏追楚师》中,有类似的“粢盛”,指盛在祭器里的黍稷等。另有“牲牷肥腯”,是说祭祀用的牲畜毛色纯正,膘肥体壮。(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我们较为熟悉的,还有《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即祭祀用的牲畜(猪、牛、羊)。作为祭祀所用的动物,要求毛色纯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祭牲又称为“牺”。而这种高要求,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品的严格选择体现了祭祀者的诚意,同时也是对神灵先祖的尊重。而将粮食作为祭品,则来源于远古社会一种尝新的习惯。所谓尝新,是说在谷物成熟之后,把首次的收获献给鬼神。私以为,以粮食、牲畜作为祭祀用品,也体现出中国古代重视农耕的传统,而古时人们因为对自然规律了解不够深入,对一些自然现象存在敬畏之心,故而对祭祀一事颇为重视。祭祀神灵先祖祈求风调雨顺,从而使得农耕活动顺利进展,令百姓生活富足,这大概就是祭祀的意义所在,也是古时人们一种美好的祈愿。
对于祭祀,古时有专门词汇区分不同场合下的祭祀。《宫之奇谏假道》中的“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这里的“享祀”一词便泛指一切祭祀,其中“享”即是说把事物献给鬼神。而“虞不腊矣”的“腊”则指腊祭,即年终合祭众神。在《郑庄公戒饬守臣》中则有“禋祀”一词(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指祭祀天神的仪式。腊祭属于时祭,是年终时对神灵先祖进行的祭祀,据明确的文献记载,最初的腊祭便出现在春秋时期,除了左传,《晏子春秋》中也有“景公令兵搏治、当腊、冰月之间而寒。”但有学者认为实际的腊祭出现的时间可能要更早,在商代可能就有了相当于腊祭的祭祀活动。而禋祀则体现出来古时对神灵的崇拜。事实上,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神灵崇拜,此时的神灵崇拜与图腾崇拜密切相关。《山海经》中记载的“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燧人之世,......生伏羲......人首蛇身”,“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是谓烛龙”,便体现出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种崇拜呢?或许它们只是观念意识物态化活动的符号和标记。但是凝冻在、聚集在这种种图像符号形式里的社会意识、亦即原始人们那如醉如狂的情感、观念和心理,恰恰使这种图像形式获有了超模拟的内涵和意义,使原始人们对它的感受取得了超感觉的性能和价值。我们从这些词语出发,略窥见上古祭祀文化,感受先民的精神世界。
另外,《左传》中还提到了一些较为特殊的祭礼。如《左传·成公三年》中“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所提及的“衅鼓”,就是古代的一种祭礼,是说将血涂在鼓上。上古时代凡重要器物(如钟、鼓等)制成后,一定要杀牛、羊、猪等,把他们的血涂在新器物上表示祭,称作衅。另外,《左传·僖公四年》中有“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这里的缩酒,是说祭祀时,把酒洒在茅上,滤去渣滓。一说祭祀时把成捆的青茅摆在神祇前,把酒浇在上面,酒很快渗下去,好像神把酒喝了。关于这类特殊的祭礼文献记载不多,但我们可以由此感受到古代祭祀的严肃庄重。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左传》中的祭祀词语了解古代祭祀文化,同时也可以从其记载中看到这一时期祭祀与政治的密切相关——从原始时期的 “人人都可以直接与神灵对话”,发展到王权与神权相统一。尽管春秋时期由于种种原因这种联系比之殷商时期有衰落的趋势,但祭祀仍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者颇为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讲,祭祀就代表着权力。而我想研究古汉语中祭祀词语的意义,就在于其中蕴含的祭祀文化与相关社会政治背景。我们以词语为窗口,略窥见上古祭祀文化,感受先民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 王秀臣.祭祀礼仪的象征系统及其文学意义[J].北方论丛,2009(04).
[2][3] 傅亚庶.中国上古祭祀文化[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15,155.
[4] 李泽厚.美的历程[M].三联书店,2009:10.
[5] 钟基,李先银,王身钢,译注.古文观止[M].中华书局,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