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营
【摘 要】本文结合近年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界定了股权结构和内部控制效率的具体含义。在此基础上,分析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效率之间的关系。以股权集中程度分类,说明股权结构是如何影响内部控制效率的。
【关键词】股权结构;内部控制控制效率
一、股权结构的含义
股权结构,是指股份公司总股本中,不同性质的股份在股本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它表现了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的各不同持股主体间的力量对比,具体包括股东的类型及持股比例、股票的集中或分散程度、股东的稳定性和高层管理者的持股比例等。就大多数上市公司来讲,股东包括个人、非金融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国外投资者、高层管理者或一般职工。在一些国家,商业银行也成为上市公司的股东,甚至是大股东。
股权结构有不同的分类。一般来讲,股权结构有两层含义:
第一个含义是指股权集中度,即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从这个意义上讲,股权结构有三种类型:一是股权高度集中,绝对控股股东一般拥有公司股份的50%以上,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二是股权高度分散,公司没有大股东,所有权与经营权基本完全分离、单个股东所持股份的比例在10%以下;三是公司拥有较大的相对控股股东,同时还拥有其他大股东,所持股份比例在10%与50%之间。
第二个含义则是股权构成,即各个不同背景的股东集团分别持有股份的多少。在我国,就是指国家股东、法人股东及社会公众股东的持股比例。从理论上讲,股权结构可以按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收益索取权的分布状况与匹配方式来分类。从这个角度,股权结构可以被区分为控制权不可竞争和控制权可竞争的股权结构两种类型。在控制权可竞争的情况下,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相互匹配的,股东能够并且愿意对董事会和经理层实施有效控制;在控制权不可竞争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控股股东的控制地位是锁定的,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作用将被削弱。
二、内部控制效率的界定
内部控制效率,是指内部控制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控制成效的集合。从内涵角度讲:一方面,根据投入产出关系,内部控制效率可界定为“控制成本和控制效益的比较结果”;另一方面,根据任务设定与任务完成之比的观点,可以将内部控制效率界定为控制目标的完成程度。可以将控制目标的完成程度作為内部控制效率的第一个层次,而控制成本与控制效益之比作为第二个层次,因为只有在内部控制设计的基本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谈及如何减少投入增加产出,控制目标无法实现,意味着内部控制的失效,而投入产出失衡是内部控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便是内部控制的低效率。
三、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不同股权结构下,公司治理的机制和效率是完全不同的,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又存在着嵌合交叉的关系,因此,股权结构必然会对内部控制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其治理的方式和战略决策必定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出发点,拥有较高持股比例的股东对公司的决策和经营管理有更大的影响力,掌握公司实际控制权的股东,进而能够决定董事会的构成以及总经理的人选,通过控制董事会和总经理,便能够实现对整个公司经营决策的控制。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关,是建立在股权结构上的公司治理的核心,而持股比例高的股东在股东大会中拥有更多的表决权,因此对决定董事会的人选起到重要作用。董事会负责决策公司的发展战略、监控和评估公司的经营业绩,需要对公司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承担最终责任,为了实现企业目标,一方面董事会要监督总经理,另一方面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要通过制定内部控系统,监督全体员工及业务流程、评估和防范风险、保障资产安全以及信息的可靠性,而这种监督和控制正是通过内部控制来作用于各个部门、各个层级,各个系统和流程。而在董事会决策权的背后,体现的是各个股东之间力量的博弈,因此,股权结构决定了董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的构成及其运作机制,也就决定了内部控制各个层面的制度安排和设计,即是控制权结构的具体体现。
在股权结构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往往有绝对控制权,股东之间缺乏利益制衡,“大股东控制”现象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大股东可以推选代表自身利益的董事长及总经理,这就为其绕过内部控制的约束做出舞弊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条件。而小股东力量较小,对董事会和总经理进行监督的能力和动力都不足,在控股股东的战壕效应的影响下,财务信息和企业行为都偏向于维护大股东的利益,中小股东的利益往往会失去保障并受到严重危害。
在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中,没有控股股东和大股东,股少言轻,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股东很难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就都是内部人控制的主要表现形式。内部人控制问题主要有:过度投资和耗用资产,侵占利润,短期行为,通过会计手段操纵利润,置股东利益和声誉于不顾等等。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形成,实际上是公司治理中产权约束力低,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不相配、“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因此,在股权结构高度分散的情况下,高级经理人可能会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无视内部控制的存在,导致自利的舞弊行为。
在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中,存在持股比例相对较高的股东,但也存在持股比例与其相当能够与其相制衡的股东,这种股权结构能够更加有效的兼顾公平和效率,维护更多股东的共同利益,与此同时,内部监督机制也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因此,在这种股权结构下,不论是内部控制的设计还是执行,都会在各方利益的制衡下更加合理和有效,更有利于公司目标实现和未来发展。
综上所述,由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经理层构成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建立在股权结构基础上的,不同股权结构下公司治理能否通过不同的制度安排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权、责、利进行有效的制衡,会对内部控制的整体设计以及作用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
四、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效率的影响机理
现代企业由股东、经营者、管理者和员工构成,它们共同形成企业的委托关系和内部控制关系。
这些关系从上至下又依次为股东对经营者、经营者对管理者、和管理者对员工的控制关系,而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效率的影响也通过这三个层面来体现。
第一,从所有者角度出发,股权结构支配着股东对董事会等所构成的经营者层进行控制的效率。这种控制就是狭义的公司治理,即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之间的权力分配实现监督与制衡。股权结构决定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构成及其权责分配,而这一结构安排则决定了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从而决定了公司治理风险,决定了企业的战略决策制定程序,也决定了治理的成本与效率,最终决定了控制效率。如:在我国,由于国有企业上市方式特殊,且采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形成由国家股或国有控股的股权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下,企业中除了上述经营者,还存在党委会,这样特殊的经营者构成也造成企业经营者间权责分配较为混乱,决策效率降低,治理风险增大。同时,由于金字塔式的终极控制股东普遍存在,这种层层控制链也大大降低了上市公司的透明度,故内部控制效率较低。
第二,从经营者角度出发,股权结构支配着经营者对管理者的控制效率。这种控制服从于既定股权结构下所形成的公司治理机制。这种控制主要体现在董事会与高级管理人员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上。以经营者所定战略目标为指导,董事会要对高级管理人员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对管理者形成控制,降低代理成本,同时促使其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努力,从而实现控制的有效性。如,高管腐败现象,由于国有控股公司所有者缺位,故在国有企业较多,那是他们权衡利弊得失后做出的选择,说明企业内存在内部控制问题,而未得到及时纠正,致使内部控制效率持续受到影响。
第三,从管理者角度出发,股权结构支配着管理者对员工的控制效率。在既定的股权结构下,为了实现经营目标,管理者会以戰略为导向采用更为科学的管理方式,设计有效的组织结构和权责分工,较好地实现职位间的相互制衡,降低了交易费用,也保证了资产的安全和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同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员工能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率。
综上可见,股权结构不同,企业内部各利益相关者间的权责分配亦不同,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和目标实现情况亦不同。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控制目标,但也可能增加交易成本,形成内部控制缺陷,降低内部控制效率。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在既定的股权结构背景下,以最小的交易成本来实现企业的控制目标。
【参考文献】
[1]薄斓,姚海鑫.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一基于公司治理和外部审计的实证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 (4):71-78.
[2]李辉,张晓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4):90-93.
[3]张先治,戴文涛.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7):89-95.
[4]杜莹,刘立国.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2(11):124-133.
[5]李连华.内部控制理论结构一一控制效率的思想基础与政策建议[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169-261.
[6]曹建新,王春丽,邹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11):56-62.
[7]吴益兵,廖义刚,林波.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分析[J].当代财经,2009(9):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