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连续15年中共中央用“一号文件”的形式锁定“三农”问题,在农村不断地推出了一系列惠农、富农、强农政策,此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地利”也。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乡村振兴;地利篇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连续15年中共中央用“一号文件”的形式锁定“三农”问题,在农村不断地推出了一系列惠农、富农、强农政策,此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地利”也,具体来看有三个不断推进和完善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对农村“放权”,推行家庭承包經营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到1984年,农业总产值已达到3612亿元,粮食产量达到40712万吨,棉花产量607.7万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产品商品率达53.3%。”,其中,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亿吨增加到4亿吨,从而解决了长期凭粮票买粮的“供给短缺”问题,第一次出现了“卖粮难”。
第二阶段是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对农村“开放”,进行农村市场化改革,农业逐步产业化经营。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至此,在我国长达三十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被取消了。随之开放市场的还有水产品、蔬菜、木材等。“集体林区取消木材统购,开放木材市场,允许林农和集体的木材自由上市,实行议购议销。”1985年后,国家对农产品购销体制和农业计划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市场机制逐步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这一阶段,为防止粮食滑坡实行了微调政策,在粮食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后,又把“合同订购”改为“国家定购”,并采取适当提高订购价格以及定购粮食与化肥、柴油、预购定金“三挂钩”政策,使得粮食产量有了一定的恢复性增长。但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大大下降,尤其是1990年为负0.7%,跌入低谷。
所以,在第三阶段,也就是2000年以后,对农村“让利”,以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心,以精准扶贫为核心,大力开辟“三农”工作新局面。一是全面取消农业税收制度。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2006年,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标志在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种地交税的历史全面终结,农业发展进入了无税时代。这一政策受到农民群众普遍的欢迎,调动了广大农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也出现了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二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5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下,2008年浙江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考察安吉后说:安吉进行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标本。三是大力推动特色小镇建设。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此后,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中央部委出台系列文件对特色小镇建设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和工作要求。四是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试点工作。2017年2月5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业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2017年6月5日,财政部下发《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18个省份开展试点工作。每个试点安排1个试点项目,按3年规划,共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5亿元,地方财政资金按50%投入,3年共投入2.25亿元,最终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目的。
总之,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随着精准扶贫攻坚战斗的号角吹响,农村地区发展的极不平衡与极不充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与调和;但农村的劳动力大量外流,产业空心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仍然突出,农村繁荣发展形势依然严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备“地利”之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79,1979.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毛泽东选集(第1一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6]邓小平文选(第1一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邓小平年谱(1975一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9]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一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欧阳海青,中共衡南县委党校,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