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对称称谓的分布及其语用分析

2018-09-03 03:49罗晴
神州·中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分布论语

罗晴

摘要:不同于现代汉语,先秦时期的对称称谓十分丰富。本文通过对《论语》中三种典型的对称称谓进行研究,分别统计对称代词“尔”“女”、对称礼貌式称谓“子”及称名和称字三种对称方式的分布,并对其语用功能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论语;对称称谓;对称代词;称名;分布;语用

1前言

先秦时期,对称代词十分丰富,如“尔、女、汝、而”等,其数量之繁多、种类之丰富、用法之多样,与现代汉语中仅有对称代词“你”和“您”的情况有很大差别。通过对先秦时期对称称谓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一窥古人在言谈中面临地位、语境、含义、预设、行为等差别时在对称称谓中做出的不同选择。本文选取中华书局2015年《论语今读》作为研究材料,其主要原因是《论语》为语录体,其中对话描写丰富,人物角色多样,有利于进行对称称谓的研究。本文将通过对《論语》中对称称谓的统计,简略地分析“女”“尔”等对称代词以及对称礼貌式称谓、称名等对称形式在先秦典籍中语用之异同。

对称代词是指在说话场景中,说话人称呼听话人的代词。通过初步统计发现,《论语》中的对称代词主要有“女”“尔”两种,对称礼貌式称谓主要有“子”这一种,称名和称字的情况均有涉及。下文将就其分布和语用分析作以探讨。

2《论语》中对称称谓的分布

经统计发现,《论语》中共有对称称谓81例,其中,称“女”共17例,称“尔”共18例,主要分布于《先进》《颜渊》《子路》《季氏》四章,称“子”共26例,称名共20例。下文是7个典型用例:

例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本句中共涉及两种对称称谓,其一为称名,其二为典型对称代词“女”。在这句话中,孔子正在对子路进行教导,对他说:“子路啊!我来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在说话过程中,孔子先称其名“由”以加强语气,引起注意,从其语气中不难发现,孔子是采用一种比较直接的方式来与子路进行对话。接下来的“诲女知之乎!”,以“女”作为对称代词来称呼子路。很明显,子路作为孔子的学生,在身份地位上低于孔子,且年龄上又属于孔子的晚辈,因此“女”在本句中体现了尊长对于学生晚辈的称呼。

例2: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在本句中共涉及两种对称称谓,其一为典型对称代词“尔”,其二为对称礼貌式称谓“子”。在这段话中,孔子首先以赞扬的语气对颜渊说:“(如果)被任用,就干起来;不被任用,便沉潜起来(洁身自好),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在说话的过程中,孔子以“尔”称呼颜渊,颜渊是孔子的学生和晚辈,因此“尔”在本句中也体现了尊长对比自己地位低下者的称呼。而在后文中,孔子的学生子路以“子”称呼老师孔子,不难发现“子”在本句中的用法和“尔”刚好相反,表现了地位低下者对尊长的称呼。

例3:(阳货)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本句涉及一种典型的对称代词“尔”。阳货作为季氏家族掌握实权的人物,想去见孔子,但没有见成。孔子事后去回访时,在路上碰见阳货,阳货说“来,我有话和你说”。在这里,阳货以“尔”来称呼孔子。按照身份地位来说,孔子当时”不仕”,地位上自然低于权臣阳货,但是孔子作为士人,阳货仍然应该对孔子表现出应有的尊重,但是阳货用称呼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的对称称谓来称呼孔子,表现出一种语气上的奚落和蔑视。

例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曰:)“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在《四子侍坐》一节中,涉及了多个人物。孔子对他们的称谓均为“名+尔”。称名在此处并不难理解:由于学生众多,故而单称“尔”很难明确地引起孔子想提问的学生的注意。而从本节前半部分孔子对四个学生一同提问“如果知道你们的话,(你们)会做些什么呢?”中可发现,此时的“尔”已经不再是第二人称单数的代词,而是作为“你们”出现的。而在后半部分孔子称呼学生的名字,引起该学生注意之后,则继续用“尔”作为对称称谓,而此时的“尔”就已经是特指前面称名的那位学生了,是第二人称单数的用法。

例5:子曰:“起予者商也!”

在本句中,孔子赞叹子夏带给自己的启发,特意点出了子夏的名字“商”,并加入“也”字,来加重赞叹的语气。

例6: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在本句中,孔子的语气非常激烈,连用三个“求”开头。以单字“求”称呼冉有,与表示普通责怪语气的如“野哉!由也!”中“由也”二字连用的对比,能表现出其非常愤慨和激烈的情绪。同时,本句中所用到的对称代词为“尔”,而在这样激烈的语气之下所用的对称代词并没有“女”。

例7: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

在本句中,子夏以“言游”来称呼子游。子夏和子游同是孔子的学生,基本属于平辈平等关系,“言游”是言子游的别称,言子游名“偃”,因此此处子夏并未称子游之名,而可以类比为称字。从后世称名称字的发展中不难推断出,此处子夏称子游别称也是在表达一种同辈间的尊重。

3《论语》对称称谓的语用分析

3.1对称代词:“女”“尔”

《论语》中的对称代词主要为“女”“尔”。“女”“尔”均为普通对称代词,无尊称含义,且其二者使用数量几乎相等。“女”多用于长辈对晚辈的说话、提问、教诲等,且语气多为日常平淡的语气。“尔”同样多用于长辈对晚辈的说话、提问、教诲等。将“尔”与“女”在《论语》中的分布对比可发现,“尔”除了在日常平淡的语气中使用外,也用于表达轻蔑的口吻,如阳货见孔子这一节中“来!予与尔言。”,或者可以用于非常愤怒、激动的口吻中,如“孔子责冉有”这一节中“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时,对称代词“尔”两次出现于《论语》对话中所引用的古典文献中表示对称,即“祷尔于上下神祗”及“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尔”在《论语》中也有特殊用法,比如在“四子侍坐”一节中“尔”作为第二人称复数的代词出现。另外,通过对“尔”“女”的分布统计发现,“尔”集中分布于《先进》《颜渊》《子路》《季氏》四章,且多数用法表意与“女”类似,可能因为《论语》系多人写作而成,每个人写作与用词习惯不同所致。

3.2 对称礼貌式称谓

“子”为对称礼貌式称谓,有尊称含义,其使用数量较“尔”或“女”多。“子”在《论语》中最突出的运用便是作为尊称时:晚辈对长辈说话、提问时所用,孔子学生称呼孔子几乎均为“子”;客人、隐士、农夫等对孔子或其弟子的尊称也用“子”,如桀溺称子路、陈子禽称子贡等;以及孔子的学生对客人、隐士等的尊称,如子路称丈人;同时,“子”也用于地位相当的人之间的称呼和提问,如季康子与孔子的对话。“子”作为对称称谓在《论语》中的特殊用法多为在“子”前加上其他字,来组成新词如“小子”“二三子”等。“小子”和“子”的一般用法恰好相反,是用在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上,如曾子、孔子在称呼自己的学生时用过“小子”,其中曾子称学生有亲切的语气,而孔子称学生“小子”时多为责怪语气,但均无明显的今义中的蔑视含义。“二三子”用于长辈称呼一群晚辈或尊称一群平辈中,如孔子称呼自己一群学生和仪封人称呼孔子的学生。

3.3 称名和称字

《论语》中另一种非常重要的对称称谓便是称名和称字。称名在《论语》中与“女”“尔”的用法类似,为长辈称呼晚辈时多用。同时,称名也有其特殊性:在人群中引起特定人物注意时多用称名,如“四子侍坐”中孔子逐个提问学生时便是依次称呼学生的名字;表示感叹时多用称名加助词“也”,如孔子感叹子夏启发了自己(“起予者商也”)、感叹子贡“赐也,非尔所及也”时;表示责怪时亦多用称名加助词“也”,如孔子责怪子路“野哉!游也”、责怪子贡讥评人物时“赐也,贤乎哉”;表示非常激烈愤慨的语气时,多只用称名,如孔子责怪冉有时单称“求!”并连用了三次,体现其语气异常激动;表示加重语气和强调时多称名,且在《论语》中如此用法共出现过三次,且无一例外用于孔子称呼子路,即教诲子路“由!诲汝知之乎!”、教诲子路“由!知德者鲜矣”、教诲子路六言六弊时称“由也”,通过对子路性格的了解,不难推断出此处孔子称子路名是希望能够更好地引起子路对于自己教诲内容的注意并加深子路对孔子所说问题的重视。称名同时也可表示轻蔑奚落的语气,如“老顽固”微生亩奚落孔子时说:“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用的便是称孔子的名“丘”。称字表示对称,在《论语》中多用于孔子的学生之间,即平辈间的相称。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论语》中三种典型对称称谓进行研究,分别统计对称代词“尔”“女”、对称礼貌式称谓“子”及称名三种对称方式的分布,并对其语用功能进行分析讨论。

但本文研究中还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如《论语》中对话人物的身份比较单一,多为师生之间,因此无法进行更为丰富的语用分析,且囿于时间和人力的限制,对称代词数量的统计较为粗略,难免有所遗失。未来还可就对称称谓与其他人称称谓之间的关系加以研究,以获得对对称称谓更加全面的分析和理解,以更好地服务于先秦典籍的阅读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洪波.先秦汉语对称代词“尔”“女(汝)”“而”“乃”的分别.[J].语言研究,2002(2).

[3]李小平.《世说新语》对称代词“尔、汝”及对称礼貌式称谓——兼论对称代词的发展.[J].云梦学刊,2006(5)

[4]钱宗武.《书》“女(汝)、尔、乃、而”研究.[J].湖南師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6)

猜你喜欢
分布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28例医疗纠纷起诉案件特点分析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