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商业航天意义和发展道路的再认识

2018-09-03 07:43刘雨菲
卫星与网络 2018年7期
关键词:马斯克国家队火箭

记者操秀英=C 刘雨菲=L

“如果把2015年看着是商业航天元年的话,那么这三年中,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热度不减,大有群雄并起之势。但,商业航天到底怎么玩?什么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我们认为,应从消费端倒推商业航天,打造产业生态圈,打通产业链并融合发展,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并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

本月,航天加工程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雨菲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再谈商业航天。采访内容以《商业航天的正确打开方式》一文,在中国科技网发表。本文为完整访谈实录。

C:您怎么定义商业航天?

L:在当前这个阶段,我们讨论商业航天的概念,首先要区分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在实际操作中,航天商业化是指原本只为政府、军队、国家安全需求服务的航天基础设施向商业市场开放;原本只为政府服务的航天制造企业、航天系统运营企业也向商业市场寻求合同。而政府和军队作为大客户进入市场,按商业规律进行招标和采购。商业航天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是指按照市场化模式来组建新的航天企业,按照市场化规律来从事投融资、收购、合并、分立、招投标、议价、赔偿、研发、协作、制造、运营等活动,投资者和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

对中国来说,航天商业化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中国已经拥有了多颗通信卫星所组成的空间通信基础设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系统正在运行并将持续发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初步形成了运行能力。但商业航天方面,却有极大的缺口,无论在技术基础,投资人力资源,政策环境等方面都严重不足。因此,在中国推动商业航天的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困难,意义也因此而更加重大。

在今天,中国的航天产品及服务供应能力是极度不平衡的,特别是在航天器和终端制造、卫星通信广播领域,存在着机制、运营成本高昂、机制僵化、国际竞争力缺失的问题。虽然能够为国家利益作出巨大的贡献,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没有足够的备份企业及良性竞争,这无论对国家、对社会、对产业来说都是存在风险的,对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也不利。因此,相比于现有航天资产的商业化,商业航天应该得到业界更大的重视。

C:商业航天目前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下一步的发展或发展速度您怎么看?您认为商业航天的价值和市场空间究竟有多大?

L:商业航天目前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分水岭,人才、技术、市场都已经具备,如果政策、投资到位,我们用几年的时间就可以建立起有效的产业推进机制,让整个商业航天进入自觉发展的状态。打个简单的比方,我们现在处在一段比较艰难的上坡路,我们都知道,道理和爬山一样,冲过去前面就是坦途和更开阔的视野与风景。下一步的商业航天发展速度与深度、广度,或许可以和互联网产业相提并论。至于说商业航天的价值和市场空间,我认为应当超越这两个概念来讨论。我们虽然提出了“航天+”的理念,但商业航天并不能看做是在现有的经济体系上做加法,不是多开一家店或者多建一座厂或搞一个全国都在搞的产业园的问题,而是全面推动国民经济组织模式和运行模式的变革、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创造、能够成就规模的商业模式的打造等。这些所能起到的效果,或许可以和历次产业革命相提并论。

C:我们能简单地把商业航天分为“卫星”和“火箭”两个部分吗?

L:(笑)这样理解商业航天显然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不恰当的。实际上,现在社会舆论的理解误区也在这里,大概这也是动不动各省各地各企业都要建星座发卫星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出发点和动机的不同,这里我们先不谈。

我觉得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商业航天并不是让民营企业去复制国企的业务和历程,一部分民营企业确实也在搞火箭和卫星,其中个别的企业及其未来,的确值得市场看好,但大部分都还需要继续观察。但,显然,这并不是商业航天的初心,更不是商业航天的真正定位。实际上,我们的航天国企已经在尝试商业化运营了,任何人——我是说任何人——只要有合法的许可以及足够的资金,都可以从航天国企订购发射服务和卫星,他们会直接把卫星送入轨道之后交付用户的。

C:既然卫星和火箭并不是商业航天的全部,那么商业航天的核心是什么?

L:商业航天的核心,是新的产业模式,也就是如何让火箭、卫星和它们采用的技术更加直接地为普罗大众和社会服务。从技术上来说,要建立恰当的应用模式和技术转移模式。比如说,让我们国产的宽带通信卫星直接为家用汽车、高铁、飞机和船只服务,让北斗系统直接为个人服务。其实,北斗系统现在已经在为道路交通服务了,这里不仅仅包括导航。如果我们到北京西北郊区的诸多驾校去学习,会发现所有教练车上都装了样子很奇异的白色物体,那就是北斗驾考系统的卫星天线。

C:除了火箭、卫星和卫星信息的直接应用,航天技术的应用还包括哪些内容?

L:航天的技术还可以转移到其他领域,比如在铁路运输的高速运行中,列车的车轴温度不能过高,过高了会发生断裂事故,后果很严重。但是在飞驰的列车上,又不可能派人钻到车底去测量。这个时候,大家可能会想到,我们可以用遥控传感器来做这件事。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这其中的技术并不是很容易实现的,然而,航天可以做到!现在,航天的列车轴温监控系统已经大量应用,这虽然不是消费产品,但是对人民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都是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

C:“低成本”似乎也是商业航天目前的核心竞争优势,这样的认识是正确的吗?民营企业为什么可以实现更低的成本?

L:首先,我在2010年前后,发表过“价格竞争的背后,是客户端的更低期望值”等主题的分析性文章。我是比较反对行业或企业首先把“低成

“菲”说不可·关于当前机遇

· 商业航天目前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分水岭,人才、技术、市场都已经具备,如果政策、投资到位,我们用几年的时间就可以建立起有效的产业推进机制,让整个商业航天进入自觉发展的状态。

· “国家队”尚且没有理顺自己的内部机制,还没有完全进入商业化的轨道。因此民营企业还有一定的窗口期,去自我发展壮大,并在市场上最终占据一席之地。本”误认为或确定为企业的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的。不仅仅如此,我个人坚持认为,所谓“低成本”或“更低价的竞争”是建立在规模的基础上。同时,如果仅仅是简单的“低成本”,这样的竞争对产业及企业的发展是“欲速则不达”的行为。尤其是在当今消费群体的购买力很强、实力很强,对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下,“低成本”定位的行业或企业,显然是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的。因为,没有达到规模及各种指标与体系的“低成本”,是很难确保质量与用户口碑及真诚度的。因此,“低成本”这个提法变得很含混,每个涉及其中的企业,都必须要阐述清楚并根据自身的情况,来确定企业的发展之路。否则就是恶性竞争,短期行为,而短期行为与商业航天的定位与发展相悖的。

同时,商业航天的关键并不是火箭或者卫星的低成本,而是消费应用的低成本。就像我们熟悉的移动通信,4G流量是越来越便宜了,但是电信企业的线路布设、设备采购和维护费用便宜了吗?至少,光纤布设的施工成本很难越来越便宜。

所以,我们不要总是炒作“私营企业比国家队成本更低”,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而且,中国国有企业的一些卫星和发射服务,在全世界都已经算是性价比最高的了,恐怕单一地、一味地强调“低成本”,不仅仅片面也是简单粗暴的。

另外,现在的“更低成本”这个概念,还有一层深层次的含义。我们拿现在大家都在关注的马斯克来举例说明。马斯克的火箭为什么便宜?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无论国内国外,民营企业都是在国家队科研成果基础上启动业务的,许多探索性工作的成本,国家队已经付出了,私营企业当然就大大地节省了这部分最难的探索过程与时间。举例来说,我们从书店里就可以买到各种关于火箭和卫星的教科书,只要几十块、上百块一本。但是,为了得到书中的那些知识,国家队为此付出了多少成本呢?如果民营企业走到了技术前沿,打算自己从事探索性的工作,可以说,未来要付出的成本一点都不可能少!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就是个例子,在这里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从来都是高成本的。

“菲”说不可·关于低成本之争

· “价格竞争的背后,是客户端的更低期望值”。

· 不要炒作“私营企业比国家队成本更低”,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如果舆论导向一味强调“民营企业成本低”,逼着航天企业之间打价格战。那么,新生的中国民营航天企业真正能撑得住吗?可能几次发射之后,他们就要陷入绝境了。

· 马斯克的火箭为什么便宜?想一想,我们从书店可以买到各种关于火箭和卫星的教科书,一本只要几十块、上百块。但是为了得到书中的知识,国家队为此付出了多少成本?

所以,我们讨论成本问题,首先要排除价格战,这不是商业航天应该做的。因为,如果舆论导向一味强调“民营企业成本低”,逼着航天企业之间打价格战。那么,新生的中国民营航天企业真正能撑得住吗?可能几次发射之后,他们就要陷入绝境了。走向破产的美国民营航天企业为数并不少,这是中国产业的前车之鉴。因此,恰恰相反,我们应该更多地讨论如何更好地发挥现有成熟技术的价值,不要做重复的研发投入,而是要把国家队多年以来积累的优势技术、优秀人才队伍的积累、大型项目及工程的系统工程与管理知识投入商业应用,也就是变现。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讨论如何建立和理顺真正行之有效的,能够规模化的商业模式,实现合理的成本控制和定价机制等,让消费者能买得起、用得起航天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我们还不要忘记,企业是追求利润的,要通过航天文化的传播,打造中国商业航天的全球影响力与品牌。用成本控制和品牌溢价、管理输出、标准输出等,来为商业航天谋求合理的利润与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真正法宝。

C:国内已经有多家企业宣布要搞火箭,您认为能从其中生长出SpaceX吗?国内如果要出现SpaceX,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L:自从冷战结束后,世界航天的发展看上去一片欣欣向荣。然而,近30年的航天技术,并没有实现划时代的创新,没有重现阿波罗计划那样的带动性突破。其中最为令人担忧的,是火箭技术的停滞不前。所谓停滞,并不是说没有新的火箭型号问世。人们依然在用新材料、新器件不断改进火箭设计,让它的精度更高、可靠性更好、准备工作更简洁、结构上的死重更小。但作为核心问题的推进原理,却停留在阿波罗时代。

所以说,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航天的创新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确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马斯克的崛起和他对奔向火星的梦想,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而美国人则对马斯克这样凭借个人力量挽救局面的英雄人物,有着极大的热情和欢迎度。在马斯克组建火箭公司之前,美国的航天发射一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所有人都承认美国在火箭技术上保持着领先地位,但美国发射服务提供商的价码却一直贵得离谱。马斯克取得初步成功后,大批的美国航天评论人甚至国会议员自发地为他发声,要求把更多政府发射合同交给SpaceX去执行。马斯克并没有设法收买这些人,甚至没有组织传统意义上的院外游说。当马斯克决心进军军用卫星发射服务市场后,虽然美国空军并不情愿,但在国会的一再要求下,还是对SpaceX进行了认真评审。因此SpaceX拿到空军发射合同也早已是胸有成竹了。

可以预见,如果一个社会形成了开放、灵活的创业机制与环境、鼓励竞争的商业机制与环境,以及能够协调和汇聚各方面资源来支持有梦想有前途的创业者,那么连万里之外的英才也会慕名而来。如果相反,就会把本土人才赶走,去为其他国家添砖加瓦。

中国如今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充裕的社会资金,有积极招商的地方政府,但是中国人跑到美国去创业、中国企业到美国去上市,这种事情依然频繁发生。这只能说明,中国社会和市场在创业机制与环境上还是存在问题的。迄今为止,在创新上做得最好的还是美国,这点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到并承认,这不仅仅是社会资源的投入问题,更在于管理当局和社会舆论对创新者的态度。

中国的庞大人口中,能不能出现一些优秀的航天企业家,让中国元素在宇宙中占有一席之地?我相信这是每个航天人的愿望;我也坚持认为这恐怕是比航天器技术本身深刻更多的、必须面对的问题。其实,中国也不是没有人想造火箭,中国已经有人开始土造飞机和潜水艇。火箭少年们往往有财力雄厚的父母,他们的失败无损国家利益,成功却可以为更多年轻人树立典范。他们冲动鲁莽又如何?或许只有这样,中国的马斯克就在其中。

C:国内小卫星的创业公司更多,而且商业目标也各有不同,这个领域大家竞争的核心是什么?OneWeb的模式会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案吗?

L:如果要问现阶段大多数国内的小卫星创业公司竞争的核心是什么,我认为是投资。也就是制作一个好的题材来吸引投资人,而这并不是这个行业希望看到的:航天不是一时的热闹,更不应该成为噱头。大家都知道,任何一时的,都很快会过去。只有很少的小卫星企业在认真思考如何吸引消费用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OneWeb的模式确实是个好的学习对象。OneWeb从一开始就在考虑用户的问题,考虑怎么让更多人能用上社交媒体;OneWeb最后给出的方案,完全符合普通手机用户的现有使用模式;OneWeb与各个合作伙伴的合作方式,都是从这个点倒推的,非常合理、非常流畅,把传统电信商、卫星运营商、零售商、终端制造商,都合理地整合到一起,真的实现了有钱大家赚。

因此,从这点可以看出,小卫星领域的竞争核心应当是发现和满足消费需求,不是拉投资。我们可以发现,OneWeb给大家的启示并不是商业模式,而是思考问题的模式。其实每个成功公司都有自己的商业模式。不同企业的商业模式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但起点都是进行优质资源整合、基础是能不能提供广受欢迎的产品和服务。小卫星本身只是产业生态的一个元素,不是什么拿出来就可以稳操胜券的杀手锏,要在合适的时间用在合适的场合才能发挥作用。

“菲”说不可·各方的使命与责任

· 在创新上做得最好的还是美国,这不仅仅是社会资源的投入问题,更在于管理当局和社会舆论对创新者的态度。

· 民营企业和国家队之间也不完全是竞争关系,任何一个健康的产业都不应该是简单的大鱼吃小鱼,而是大小企业共同维护和繁荣产业生态。

· 使命感、责任感、勇气、智慧、坚毅不拔以及任劳任怨……航天事业中涌现出了无数值得记忆和传播的故事。用商业化的模式把这些故事描述和传播出去,也将是商业航天的职责与方向所在。

C:“国家队”也是这个领域重要的参与者,应当如何看待民营企业与国家队之间的竞争?

L:国家队如果能够解决机制问题;真正重视开明、开放的合作,并且一切以合理商业模式和业务发展为第一,而不是动不动以国家队、老大队自居的话,其实民营企业的优势并不明显。但,现实是国有企业尚且没有理顺自己的内部机制,虽然在思想认识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但在具体运行上,还没有完全进入商业化的轨道。这样,民营企业还有一定的窗口期,去自我发展壮大,并在市场上最终占据一席之地。

另外,我想强调的是,民营企业和国家队之间也不完全是竞争关系。民营企业的机制灵活,可以承担一些有特色的分包业务。现在有不少小型企业正在这样做,为国有企业提供元器件、计算、咨询、售后服务等等。任何一个健康的产业都不应该是简单的大鱼吃小鱼,而是大小企业共同维护和繁荣产业生态,这与大海、森林里的生态是一样的。同类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可能会成为主流,这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菲”说不可·关于商业小卫星的正确打开方式

· 航天不是一时的热闹,更不应该成为噱头。

· 现阶段大多数国内的小卫星创业公司竞争的核心是什么?我认为是投资,也就是制作一个好的题材来吸引投资人。

· OneWeb模式的启示:小卫星领域的竞争核心应当是发现和满足消费需求,不是拉投资。

C:未来几年,商业航天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L:如果把2015年看着是商业航天元年的话,那么这三年中,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热度不减,大有群雄并起之势。但,商业航天到底怎么玩?什么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我们认为,应从消费端倒推商业航天,打造产业生态圈,打通产业链并融合发展,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并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而这也是符合中央高质量发展理念要求的,是具体而生动的体现。毕竟,商业航天的市场机会并不是可以通过行政命令或者政府基金投资就可以简单制造出来的,而应当以消费需求为引导,逐步扩大消费者的认知,建立合理的消费服务模式,进而建立和扩大产业生态圈。总体来说,商业航天的市场机会是通过合理的引导方式创造出来的,而商业模式和具体企业,都应当在产业生态圈中生长出来的。

C:除了航天技术的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航天还能为整个社会提供什么价值?

L:除了上面这些技术领域的应用,我还想谈谈航天文化及其价值,这也应该成为商业航天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文化的内涵很丰富,但我们在这里可以用相对简单的几个词汇来总结:使命感、责任感、勇气、智慧、坚毅不拔以及任劳任怨。这都是人类普遍承认和赞扬的美德。在这样的美德驱动之下,无论中外,航天事业中都涌现出了无数值得记忆和传播的故事。用商业化的模式把这些故事描述和传播出去,也将是商业航天的职责与方向所在。

猜你喜欢
马斯克国家队火箭
马斯克打脸简史
梅耶·马斯克的“育儿经”
北欧两项国家队备战2022年冬奥会路径探索
马斯克预计“猎鹰”9可在12月复飞
只因他是马斯克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
“国家队”医院考评记
包虫病为害一方盼“国家队”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