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亚飞 汤仁恒
内容摘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对促进教育公平意义重大,本研究在调查信阳小学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总结出小学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特点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教学实践能力 导向 教师素养
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可见教育公平仍然是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要实现教育公平,首先要实现师资力量的公平,如何确保优秀师资能够注入落后偏远地区,或者使原有师资实现大幅度素养提高,是发展现代教育事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师资力量的归属和流向受政策指引、制度激励和个人意愿的影响较大,个人从业动机的决定性影响很大,学校和管理部门可以作为的程度比较小。本研究重点关注如何对现有师资进行培训提升,实现教师素养内发性提高。教师素养的内容非常广泛,但从提高教学质量和节约培训成本的现实角度考虑,将研究重点放在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教学实践能力方面。
一.研究逻辑
(一)教师素养调查
本研究从国家关于教学实践能力的政策和标准出发,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内容,筛选、归纳出调查教学实践能力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为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二级指标分别为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材料和资源、设计班级和团体活动,教学方法、教学设备使用、教学智慧、课堂控制,激励能力、评价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反思意识、反思内容、自我发展。以指标体系为主体对我市小学教师素养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培训需求问卷调查的结果,得出改进我市小学教师素养的对策。
(二)培训需求调查
很多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承认培训的必要性、参训积极性很高,另一方面却对现有培训的内容持不乐观态度,培训效果不佳,归根到底是教师培训工作没有针对教师需要,培训课程偏差导致培训效果不符合教师或学校发展需求。为使教师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必須要关注政策要求和调查教师需求,在其中找到最佳平衡点。
二.调查研究
本研究在信阳市2017年度小学校长培训班上发放问卷,样本均匀分布各县区,问卷发放55份,回收问卷52份,有效问卷49份,有效率89.1%。
(一)教师素养
1.教育教学设计能力
数据统计可知,教育教学设计能力中校长评分最低的是设计班级和团体活动能力,说明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设计能力高于班级活动的设计能力,或者是对教学质量的追求高于对团体活动的追求,疏于班级活动的设计,或班级活动开展较少。
2.组织与实施能力
数据统计可知组织与实施能力部分,课堂控制能力评分最低,教学设备使用能力评分最高。说明参与问卷调查的校长对教师在课堂用科学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矫正不良行为并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普遍评价不高;对教师熟练利用教学设备和软件,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能力评价较高。高分区得分比例最高的是教学方法,得分比例最低的是课堂控制;低分区得分比例最高的是课堂控制,得分比例最低的是教学方法。说明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掌握的较好,但课堂控制方面只有三分之一的教师能够做到较优秀的程度。
3.激励与评价能力
数据统计平均分可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评分最低,激励学生能力和评价学生能力评分最高。可见教师利用激励和评价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较高,但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的能力还有所欠缺。高分区比例最高的是评价改进教学、比例最低的是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低分区比例最高的是评价改进教学,比例最低的是激励能力。
4.沟通与合作能力
数据统计平均分,与同事合作能力评分最高,与社区合作能力评分最低。高分区比例最高的是与学生沟通,比例最低的是与社区合作能力;低分区比例最高的是与社区合作能力,比例最低的是与学生沟通能力。
5.反思与发展能力
数据统计可知,教师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的能力评分最高,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自我学习,将新理论新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去的能力评分较低。说明教师教学反思意识很强,但自我改进不足,存在惰性和固化现象。
(二)培训需求
1.培训内容需求
数据可知需求度最高的是组织与实施能力,需求度最低的是激励与评价能力,需求情况与相关研究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能力调查中组织与实施能力较低、激励与评价能力较高的现状呈现互补态势。
2.培训方式需求
统计可知需求比例较高的培训方式有案例教学、示范—模仿和参与分享,需求较低的是场诊断和任务驱动。可见教师们偏好直观的、成熟度高的经验学习,简便易复制,不喜欢任务导向的、带有测评性质的培训。
3.培训组织形式需求
数据统计需求程度最高的是校本培训和研训一体,需求较低的组织方式是远程培训。说明教师对校本的、研究性的培训形式比较偏好,对缺乏人际交互、参与感低的远程培训需求较低。
4.培训师资需求
最受欢迎的是一线校长教师的培训,需求程度最低的是高校教师和教育局行政人员的培训。可见教师对来自一线的校长和优秀教师的认可度较高,对脱离一线或者说是不懂教学实情的高校人员和行政人员接受度较低。
三.小学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特点
1.关注“课堂”能力,忽视“课外”能力
对能力的训练直接指向教学质量。例如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备使用能力、反思意识评分均为该指标内评分最高。而例如组织班级与集体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自我评价、与社区合作评分均为该指标内评分最低。这些“课外”能力只有专职从事学生活动的教师或班主任教师比较精通。
2.常规能力较高,非常规能力较低
经常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实践能力,例如激励与评价学生能力、与同事合作能力评分较高,对这些能力的使用贯穿着教师工作时间的大部分。而事件发生概率较低、使用次数不高的能力,例如课堂控制能力、与家长沟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评分则较低。
3.部分能力存在两级分化
高分区8-10(含)分和低分区6(含)分以下的评分比例都很高。例如组织与实施能力,课堂控制能力、与社区合作能力。说明部分教师非常精通于此项能力,而部分教师非常不精通此项能力,对该能力的学习和掌握有很大的差异,个人因素对此种能力的掌握影响较大。
4.部分能力水平趋于中庸
中分区6-8(含)分得分比例最高(高于50%)。例如激励与评价能力,教学智慧、合理评价学生、引导学生积极自我评价能力。说明对这些能力的学习和训练,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基本掌握即可,只要能达到教学目的,不影响教学进程足矣,不必占用大量时间精力去达到精通、做到极致。
四.对策建议
(一)教师自身
注重“课外”能力锻炼。加强某些与课上教学活动貌似不相关的能力锻炼,例如班级与集体活动组织能力、引导学生积极自我评价、与社区合作能力。对这些能力的锻炼可以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握程度,间接但是程度巨大地提高教学质量。教育教学活动并非只有课堂上几十分钟,将学科精神渗透到日常生活、将教师影响扩大到学生身心领域,将学校教育的积极影响延伸到学生今后的漫长人生中,教育才能收获最好的成果。
全面达标、专项精通。教育形势和学生特点随着社会发展而迅速变化,只做到能力足以满足教学目的不能够应对越来越复杂的教学任务。某些看似不用花费太多精力去精进的能力例如教学智慧、合理评价学生、引导学生积极自我评价能力,只要达到精通的程度,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师队伍中形成能力优势。对教师本人来说,满足国家的小学教师能力标准仅仅是及格线,在某几种能力上做到专项精通才是教育面向未来所需要的品质。
(二)学校组织
加强对非常规能力的训练,例如课堂控制能力、与家长沟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非常规能力的应用并不像教学设计、教学设备使用等能力的应用那么频繁,但一旦出现失误或者存在短板,便会对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丧失教师或学校在家长或社会上的信任和口碑。在一个日渐复杂多变的社会中,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学生家长群体,接受着信息的多媒介急速传播,加强教师非常规能力的训练,以应对教育形势变化和突发事件是十分必要的。
重视能力两极分化现象,例如组织与实施能力,课堂控制能力、与社区合作能力。当对某种能力的掌握,精通的人数比例与不精通的人数比例同样巨大的时候,学校管理者应该意识到这种能力的两极分化现象会在教师群体中对职称职务晋升、组织氛围、奖惩机制产生何种影响。对可能会对教师团体造成不良影响的能力差距,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锻炼。
(三)培训机构
对小学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可知,教师在培训中偏好参与度高的、实践性的、可直接参照或迁移的内容,太过政策性的、理论性的内容需求度不高。一些新的理论或教学模式如果没有教育行政方面的许可,推广的可能性不大,但实践性的能力可以內化为教师个人教学特点灵活应用。
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上要注重对组织与实施能力,课堂控制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让教师学会自我发展的方法,让教师主动寻找教育资源提升自身素养,掌握方法远比学习专项知识重要许多。培训形式多采取案例教学、示范—模仿和参与—分享等教学形式,激发教师的参与意识和个人成就意识,让培训气氛活跃起来,使学习共同体凝聚起来。培训师资选择方面,合理分配高校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教师、对区域教育现状了解透彻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科教研室教研员、一线校长和教师的比例。
参考文献
【1】[美]汤姆·W·戈特著.培训人才八步法[M].郭宇峰,郭镜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李诚忠.教育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熊川武.实践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许朝惠.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5】谭细龙.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
2017信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立项编号2017JY059。
(作者单位:信阳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