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莲莲
内容摘要:随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观环境的变化,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对象全面进入90后时代,新时期的大学生个性鲜明、人格独立、思维理性、重视平等,面对新环境下的全新对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充满活力、富有效力,必须以生为本,以变求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平等人格的理念转变、双向互动的模式转变、问题导向的路径转变以及相对持续的内在机制转变。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社会环境的发展,高校自身的变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的代际变迁。客观环境和工作对象的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必须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入手,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工作模式、工作路径和工作机制的转变,开展行之有效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1.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遇。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制度、巩固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通过社会组织对社会成员有计划、有组织而进行的,集社会价值体系、规范体系、对象需要和现实问题等内容于一体的引导、激励、说服,旨在培养践行社会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的人的实践活动。[1]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载着巨大的社会责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高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园地,同时也处在西方思想和我国国内转型期各种思潮冲击的前沿,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青年学子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健康成长,一直是大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做了全面部署。《意见》的颁布实施,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心和信息。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承载着巨大社会责任的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迎来了新的机遇。
2.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环境和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环境变化来自于社会发展和高校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挑战。社会发展方面,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渗透,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2]高校自身发展方面,由于国内外形势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影响,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的逐步转型,我国高等教育在思想、理念等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均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他们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成长起来的,并且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思想活跃、行为自主、个性独特,在家庭中备受呵护与关爱。[3]他们怀揣青春中国梦,在实现自己理想和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道路上充满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期的各种新变化冲击下开展变革,这些变革对我国高校学生德育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观念改变不彻底,没有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的变化和特点,开展思政工作方法呆板陈旧,开拓创新不够,效果不明显。[4]二是传统教学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多选用将道德理念、思想行为观念灌输到学生头脑中的方式,学生主体地位被完全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5]三是当前高校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大学生面临多种价值观的选择,并长期处在不稳定状态。四是高校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面对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这些问题,只有大胆变革,才能从根本上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
因此,新形势下,如何切实改进和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所转变,以不惧挑战的精神研究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以生为本——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学生的这种双重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想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紧密围绕学生这个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由高校的根本任务决定的,是由高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的,是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无论在何种背景和时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都要坚持学生这个中心不变,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一定要对新时期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把握。
1.个性鲜明、主见明确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浪潮,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精神的西方价值观正逐渐消解集体主义精神对我国大学生的教化功能。当代大学生在这样的影响下,形成了个性鲜明、主见明确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缺少合作,他们的团队协作是以独立主体为前提的。“个体”本位必然导致“90后”对个人“私域”的守护。基于这一变化,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尊重当代大学生的个性,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依靠批量化的培养模式,要根据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确定针对性的教育培养方案。
2.自主决策和自我选择的行为模式。在“个人”本位和相互尊重的关联下,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模式强调自主决策和自我选择,这背后隐含着“理性”的思維方式,个人的目标函数清晰,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影响变量及约束条件,并且趋利避害地做出自己认可的优化决策。这一特点促使高校学生的培养不再仅仅依赖教育者的工作,学生的自我培养,也是其获得成长的重要途径。这一变化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生自我培养的能力。
3.重视平等和尊重的人际交往方式。当代大学生重视人格的平等和尊重,排斥纵向的、命令式的、强制性的人际交往关系,沟通方式呈现出对等、横向特征。这样的人际交往方式促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再单方面的将教育者放在高人一等的位置上,以教育者的视角对教育对象进行填鸭式的培养,一味地灌输教育者认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对等的地位和纵向的沟通方式使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暗淡无光。以平等的视角看待当代大学生,成为新时期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4.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当代大学生在相对优越的环境及长辈的呵护中长大,因此缺少“饥饿感”,也没有太多的人生阴影。这一方面使他们心理阳光,另一方面也导致他们有一些任性和浮躁,自我期望和实际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开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充分考虑这种自我期望和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并采取委婉有效的方式,促使学生意识到这种差距的存在,并通过自我培养逐渐缩小这种差异,从而最终消解它。
三.以变求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四个转变
围绕学生这一中心,着眼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必须顺应时代变化和学生实际,做到以变求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四个转变。
1.平等人格的理念转变。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理念上进行转变,意识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的平等,从人格上尊重受教育者。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网络的开放性否定了任何个人、任何组织、任何国家对互联网的直接控制,消解了传统社会金字塔模式的控制结构,张扬了个体权利决定了网络主体的地位平等以及主体表达权利的自由。与此同时,新时期的当代大学生具有明显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并重视人格的平等和尊重,排斥纵向的、命令式的、强制性的人际交往关系。在网络条件下,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大学生获得信息渠道多样化、交往与交流形式的多样化,扩大了大学生对教育者的选择余地,呼应了大学生对平等人格的心理需要。这样一群重视平等和尊重的受教育者长期生活在开放性网络所保证的自由环境中,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客观现实。当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观念改变不彻底,没有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的变化和特点,仍然将自己摆在高于受教育者的位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做无疑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平等人格的工作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抓住青年朋友的心,获得他们的认可,得到他们的认同,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平等人格的工作理念转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人格上尊重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由于没有像父兄那样经历时代重大变迁以及剧烈冲撞,他们的认知格局和情感模式具有“小”的特征,缺少笑傲江湖的大喜,也无痛彻骨髓的大悲。这样的特征使很多人认为他们是垮掉的一代,从人格上贬低当代大学生,殊不知这其实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志,要想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人格上尊重他们,进行这样的思想理念上的转变才能融入他们,获得他们的认可。二是从心理上平等看待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由于父辈出现分化,加上他们自己的任性和浮躁,在国际化大背景下,他们中优秀的会更加优秀,而平庸的则更加缺少机会,他们中的一部分,会不会沦落为“无社会功能”的群体,在我们对于当代大学生总体乐观的同时,也需要我们的关注,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这就需要从心理上平等看待当代大学生,无论当下是优秀的还是欠优秀的,都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对象,都要一视同仁,共同进退。
2.双向互动的模式转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单向度的灌输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教育者为中心,通过课堂宣讲、个别谈心、座谈讨论等面对面的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传授、启发、说服。这种教育模式强化了教育者的地位与功能,忽视了影响教育效果的各种社会客观因素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而新时期的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人格独立、思维理性,他们的主体性需要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尊重。“教育对象只有成为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才有可能获得其完整性”[6]。所以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尊重其主体性,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单向的、线性的工作模式为双向互动的、非线性的工作模式才能取得实效。
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转变包括:一.注重学生的层次性。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多是针对学生开展普及性教育,其内容只能大而广,看似存在普适性,实则效果甚微,尤其对于一些思想先进、思维活跃、个性独特的学生来说收效甚微或完全不适用。因此,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应当对不同特征的学生进行分层管理,按照不同的层级采取不同形式的教育,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的反馈信息可以来自于学生的自我阐述,也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汇总信息,为学生提供精准有效的教育。这样既增强了教育的精准性,同时也使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从而在整体上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注重学生自我培养的引导。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不是被动的,而是自觉的、能动的,缺少学生积极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可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行之有效的自我培养,是开展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转变的思路之一。通过引导高校学生认识和挖掘自我培养的内部动力,引导高校学生把握自我培养的过程以及引导高校学生加强自我培养的管理三个环节来开展学生自我培养的引导教育。三.注重学生的工作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教育者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具有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客体,学生的态度、兴奋点、注意力、参与意识、接受水平,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被学生认同、接受、悦纳和践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产生实际价值,因此注重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是进行双向互动教育模式转变的重要环节。
3.问题导向的路径转变。当代大学生具有自主决策和自我选择的行为模式,这背后隐含着“理性”的思维方式,学生在接受大学培养的同时,也在进行的理性的思考,简单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无法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他们的“理性”思考也并完全可靠,当代大学生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问题导向式的工作路径转变,能够充分发挥当代学生自主决策和自我选择的优点,并使他们认识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因此,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学生的視角入手,以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为抓手,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问题导向式的工作路径转变不妨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1)寻找好的切入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人的思想是动态的,把握动态的思想变化的第一步是寻找好的问题切入点,以此为突破口,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寻找好的切入点是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关键,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着力点。(2)开展设问、讨论式教育。以好的切入点打开思想的突破口后,运用设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开展理性思考。基于这样的理性思考,进行开放式的讨论,逐步推进学生的自主决策和自我选择进程。(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碰撞。在自主决策和自我选择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碰撞的方式,将现实中的自我从理想中的自我中抽离出来,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碰撞中发现出两者的差异,从而逐步消解这种差异。
4.相对持续的内在机制转变。机制转变是思想政治工作转变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思想是动态的,具有反复性的,人的工作是最难的工作,每个人因人而异,普适性的同时也要有针对个案的方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90后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教育对象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学生的素质呈现出多层次性,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性,当前高校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面临多种价值观的选择,并长期处在不稳定状态。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通过相对持续的内在机制转变,使教育对象获得人格上的相对定型和相对成熟。
相对持续的内在机制转变要求高校:第一,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形成一套高效、协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新体制。第二,进一步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操作机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管理,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的工作局面,有效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位,建立共同参与,联动管理的操作机制。第三,进一步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心理机制,形成切实有效的高校学生心理预防和干预机制,持续性的关注和管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稳步推进。第四,进一步培育高质量、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机制,选拔好、培养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才保证,是确保各项内在机制顺利运行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立仁,姚菁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
[2]李怀杰,夏虎.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5).
[3]曹红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3).
[4]曾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
[5]张俊洁.“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创新[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2).
[6]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79.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