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慰祖
乡村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生态文明的基础,绿色发展的关键,以设计培育美丽乡村建设是必由路径。农村发展问题、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国家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基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并提出了“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近年来,通过开展“设计走进美丽乡村”和生态服务型经济发展的研究。六年调研考察了北京十三个区四十余个乡镇的80个村庄和国内山西、贵州、福建、陕西、浙江、江苏、河北、天津、云南、广西、安徽等省的20余个村落。就美丽乡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村域环境建设、民居生活品质提升和基于绿色环境的生态服务产业发展,实现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从一产向三产转化,提升乡村可持续发展水平等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开展了乡村规划设计、农村民居设计、绿色旅游商品设计等工作。在调研和实践中,我们看到北京一批乡村在改革发展、产业转型上实现了大突破。门头沟马栏村的传统村落保护与休闲旅游、延庆柳沟村的豆腐宴餐饮旅游、密云蔡家洼的特色农产品及深加工体验旅游、“密三烧”绿之旅乡村特色产品的旅游商品开发与体验营销、房山红酒庄园的生态修复与生态服务产业的发展、“老栗树”怀柔油板栗农林种植产品的品牌塑造等都是北京乡村发展生态服务型产业的典型事例。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依托村委班子的团结和集体经营的体系建立,充分发挥乡村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资源优势,走集体合作产业发展之路,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了生活质量,吸引了村民本土就业。
但在调研中发现的是各地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农村脱贫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一是“千村一面”的政府政策导向,“乡村多少个全覆盖”使乡村失去了独有的特色二是某些传统村落为响应农民上楼的号召,乡村的特色建筑为建设红砖大瓦房、小洋楼被疯狂的拆除,失去了乡村原有的特色,丢失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三是城市的设计院所、设计师和大型企业不了解乡村的自然条件、人文历史,一味地套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模式,让农民住进统一制式的小楼,在村中盖起一幢幢欧式别墅,甚至将徽派建筑搬进北方的小山村,大兴土木建设拓展训练、微缩景观等旅游设施,破坏了乡村的自然景色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大量的烂尾工程,阻碍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四是乡村产业发展导向仍停留在提高农林产品的产量上,而忽略了产能过剩问题,粮食、鲜果产量巨大,一派丰收景象,但消费不足,购买力下降,鲜果挂在树上无人采摘,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指导严重欠缺;五是研究和懂得乡村建设的人才不足,一方面设计师浮于表面,缺少下沉到村落的细致调查。另一方面村里人才匮乏,特别是带头人的知识面、政策面不够开阔,对规划设计缺少知识,简单模仿,一味追求城市化,传统村落文化和形象荡然无存。
中国幅员辽阔,北方乡村与江南乡村有着天然的差别,农耕文化底蕴深厚,传统与时尚并举,北方与南方的乡村各具特色,南方小桥流水景色别致,北方村庄因势而建,粗犷中也别有一番北国风光。乡村建设不同于城市,有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为此针对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设计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坚持规划设计在前,要做到“一村—设計”
自古乡村建设千差万别,历史形成的村落各具文化特色,美丽乡村建设要避免千村一面。每个村要因村制宜,由专业设计机构进行“一村一设计”,做到不抄袭、不模仿。真正落实总书记所提出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做到这一点,政府必须制定乡村建设设计工作制度,形成审查监管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对村域规划设计的监督责任,让村域设计规划做到以保护村落文化和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村民的需要为依据,以有益于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的。各级政府部门加强“放管服”改革,规划设计要通过村民大会审议,政府和规划设计者都不能越俎代庖。
二、坚持“吃外住内”的乡村民居设计理念
对传统村落保护设计要制定严格的设计规范,要做到村域环境不能变,民居外观不能变,民居内部品质要提升的“吃外住内”设计原则。“吃外”就是传统村落保护设计要维护村落的传统环境风貌,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养生养老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使农民通过传统村落保护获得实实在在的财产性收入。而“住内”就是提高民居内部生活环境品质,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吃外住内”传统村落设计保护方针,既是建设美丽乡村的路径,又是产业发展的基石。
三、坚持特色产业发展,切实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美丽乡村建设要大力发展生态服务性经济。加强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商品化设计和服务设计。一是开展农副产品的现代食品研发设计,将传统的卖原料向卖食品转化,将速食、餐饮、手工艺品通过设计开发成为旅游者喜爱、便携的旅游商品。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红色人文景观,通过服务设计打造成吸引游客的休闲旅游项目,形成具有村域特色的旅游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