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培训视野下的学校文化诊断

2018-09-01 09:08项红专唐琼一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8年9期
关键词:价值观学校文化

项红专,唐琼一,黄 芳

(杭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校长培训应“采取专家讲授、案例教学、学校诊断、同伴互助、影子培训、行动研究等多种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1]。学校管理诊断是近年来兴起的受校长欢迎的一种新型培训方式,而学校文化诊断是其中的重要主题。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文化诊断追求定性和定量的结合,而定量诊断需要借助专业团队和专业工具(如问卷或量表),耗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非一线中小学校长所能及。为推进学校文化诊断活动的深入实施,结合校长培训的实践和思考,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通过专业和定性的诊断,可以比较科学地评价一所学校的文化(包括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学校文化诊断的理论基础

理解学校文化是开展学校文化诊断的前提。由于文化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对学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众说纷纭,至今未能达成共识。学界比较认同美国著名学者埃德加·沙因教授的相关理论。沙因是反思组织文化这一重大现象并对它进行深度分析的第一人,其代表作《组织文化与领导》的问世是组织文化学派创立的标志,其本人由此被誉为“组织文化之父”。

沙因把组织文化定义为:“在解决它的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问题的过程中,基于团体习得的共享的基本假设的一套模式,这套模式运行良好,非常有效,因此,它被作为对相关问题的正确的认识、思维和情感方式授予新来者。”[2]为深入解释组织文化,沙因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外显的人工饰物、信奉的价值观和潜在的基本假设(参见图1)。

图1 组织文化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人工饰物”,主要指组织中可看到的行为和可观察到的现象,包括组织结构和流程等。人工饰物是组织文化的最外层,是人造品和创造物,它们构成了物质的和社会的环境,比如物理环境的建筑结构、语言、技术和产品、团体风格、可观察到的礼仪和庆典等。同样,走进学校,我们会经常看见口号、校训、校徽等各种文化符号,还有诸如雕塑、长廊、广场等各种文化景观。虽然这些足以可见,但它们仅仅是文化的反映和体现,而文化本身是看不见的,甚至不被我们所观察、所意识。所以,要搞清楚我们所观察到的人工环境和行为,就必须对它们的意义进行解释,但这又是很困难的。人造品对组织中的人和组织本身有什么意义,组织和人造品之间如何联系,沙因认为回答这些问题最好用“符号学”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是“价值观”,主要反映在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哲学信条当中。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判断或评价的根据,人们根据价值观判断或评价他们所面对的情境、行为和活动的价值、优先考虑的事项等。简言之,价值观就是我们认为真正重要的东西。价值观为所有员工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并成为他们日常工作中的行动指南。对员工来说,价值观界定了“成功”这一概念的具体内容,并建立了组织内部的成就标准。价值观规定着组织的基本特性,并赋予组织成员以身份感。如果员工知道自己的组织要坚持什么,自己该坚持什么样的标准,他们就更可能做出行动来支持这些标准,也更可能感到自己是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沙因对组织价值观提出了以下两点分析:组织“提倡的价值观”和组织成员实际上“信奉的价值观”有时是不一致的,有必要加以区分;一些价值观在组织内部似乎是无法被检验的,需要通过社会验证,如通过用人单位来评价毕业生是否具备母校倡导的价值观是比较可靠的。研究表明,高效能的企业往往拥有亲密、信任、合作、平等等共同价值观。当下,以生为本、终身发展、团队合作、赏识激励等均已成为中小学的主流价值观。

第三个层次是“基本假设”,主要是指组织成员潜意识中的思想、信仰和假设。一般来说,基本假设包括对以下几种关系的认识:人性的本质、人际关系的本质、真理和现实的本质、人类活动的本质、空间的本质、时间的本质。例如,人的本性基本上是善的、恶的还是中性的?如何最终确认真理——它是被揭示的还是被发现的?组织成员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假设关系——等级制的、合作的还是个人主义的?同样,学校会对某一类孩子有某些假设(不喜欢学习的或喜欢学习的),对教学本质有特定的认识(教学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技术),对课程本质有特定的认识(是一系列的知识还是知识体系),对教育变革有特定的认识(是参与者还是被动执行者)等。长此以往,这些假设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东西,并最终成为下意识的东西。确实,文化的力量就在于这样的事实:它作为一系列无意识的、无须细察的、理所当然的假设发挥着它的作用。自觉地意识到学校文化的基本假设,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价值观(在学校里,价值观常常表述为办学理念),更要深究价值观产生的根源。例如,有所学校提出“让每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这样一个办学理念。通过深入挖掘,我们也许会发现在学校成员的潜意识中普遍存在着“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优势潜能”的假设。

沙因认为,“一种文化的本质是建立在基本的深层假设的模式之上的,一旦了解了那些基本假设,你就能轻易地理解并合理地处理其他更表面的层次”[3]。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辨识出组织运行的基本假设的模式,就不会知道该如何正确地解读这些人工饰物,或者不晓得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相信这些价值观。基本假设层次是组织行为模式的终极根源,基本假设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支配组织的价值观和行为。只有充分了解一个组织的基本假设层次,才能真正认识组织文化。而基本假设和价值观是有区别的。前者是被视为理所当然、不容置疑的,而后者则是可以探讨和质疑的。一方面,基本假设决定了价值观,是价值观的最终来源;另一方面,如果基于某个价值观所采取的行动持续不断地取得成功,最终该价值观将转变为假设,一种组织文化也就诞生了。由此可见,在组织文化的层次分析方面,相对于许多研究者把价值观看作最深层次而言,沙因的观点则要深刻得多。

二、学校文化诊断的具体实施

学校管理诊断是集看、听、问、查于一体的综合调查研究方法。[4]看即望诊,它大致对应于观察法;听即听诊,主要是听汇报和听课;问即问诊,它大致对应于问卷法和访谈法;查即查诊,主要是查看资料,它大致对应于文献资料法。结合学校文化的特点,我们可以尝试实施以下具体诊断:

1.人工饰物的诊断

诊断人工饰物一般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进入一所学校,我们可以首先观察学校建筑的功能、布局、造型、风格、色彩等,细细揣摩建筑设计的教育寓意;通过仔细观察学校的荣誉牌,可以了解学校的办学成绩和办学特色;参观校史馆(室),可以了解这所学校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传统;可以在学校的醒目位置找寻学校的重要文化符号,如办学理念、发展愿景、育人目标、校训、校徽等;考察学校的校名、楼名、路名以及各种文化景观,可以追寻其背后的文化意蕴,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校园人工饰物是一个人化的符号世界。但每一个人造物并非是冷冰冰的物理存在,正如符号学大师索绪尔所言,符号都具有“能指”(词语或声音)和“所指”(概念)的功能。每一个符号都可以代表一段历史,表征一组记忆,表达一份感情。每个校园人造物都融入设计者当初的目的和意图,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这些校园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是建立在学校人员共同约定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学校的传统和精神。因此,在校园观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深入的调查获取有关人造物背后的文化意义。

2.信奉价值观的诊断

我们通过听取校长的介绍、查看学校编印的资料(包括校史、校报、校刊、文集、制度汇编等)了解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因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校歌、管理制度等往往是价值观的表达载体。学校所信奉的价值观常常可以通过对员工进行提问而获得。价值观通常界定组织成员在组织中做什么会取得成功。当我们要求人们解释为什么用这种方式处理问题时,我们开始发现组织的价值观。如果做一对比的话,引出“人工饰物”的问题是“这儿在发生什么”;而引出所信奉价值观的问题是“你为什么要做现在所做的事?”在学校里,价值观往往表现为我们倡导或崇尚什么、反对或抵制什么。因此,通过询问学校珍视何类事情,便能识别出价值观。换言之,当教师和校长谈起学校的时候,构成他们话语内容之基础的主要的且反复提起的价值主题究竟是什么?当问题出现时,人们在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中显露出的所依靠的是哪些价值观?通过以下途径常常能识别出人们的做事准则和衡量标准(即价值观):了解什么是支配教师行为的应当做的事、可能做的事、已经做的事、将要做的事;检视在本校中,哪些行为得到奖赏,哪些行为受到惩罚,等等。

学校文化是师生共同分享的意义世界。象征性活动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学校的期望、肯定、支持、否定、惩罚等态度都可以通过象征性活动来表达。仪典、故事、英雄等都是学校的重要象征因素。象征性活动开展的过程就是意义生成和意义赋予的过程。任何仪式和典礼都是有目的的活动,为学校的日常运作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思考什么是重要的;塑造学校文化需要塑造学校英雄,因为学校英雄是学校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对内提供角色榜样,对外代表学校形象,并设定了激励学校成员去努力达到的标准;“以塑造文化为宗旨的交流方式,其最高级的形式就是讲故事”[5]。讲述生动的学校故事,传递深刻的价值理念,说者娓娓道来,听者回味无穷。因此,通过对重要仪典、典型故事和杰出英雄的深入解读也是认识和理解一所学校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3.基本假设的诊断

对基本假设的诊断必须要花更多的精力来进行定性的深入研究。沙因认为,问卷调查只能测出文化的一些表面特征,无法测出深层的、共享的、默认的基本假设,而后者才能界定文化的实质。换言之,对于基本假设这一层次的文化研究,问卷调查既不可信也没有效。在沙因看来,对于文化基本假设的研究既不能采用定量的方法,因为这对于揭示文化的深层次意义毫无帮助;也不准备采用人类学家所倡导的“质”的研究,因为这种方法激发不出被研究者暴露组织文化基本假设的动机。为此,沙因在区分问卷调查法和人类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介于“中间道路”的文化“临床研究”的方法:通过深入参与和观察,通过与个人和小组面谈,找出集体成员存在的明显共识,诱使组织成员谈出集体内部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那些隐藏在组织行为和组织价值观下的深层次假设。沙因指出,“因为只有通过卷入该团体的成员,人们才能得到他们更深层次的假设,这些也只有在当他们感到自身将从调查过程本身中受益时才会发生”。[6]

共享的基本假设必须通过大量观察以及围绕观察中的不一致和困惑进行调查,从而推测这些假设。有一种相当常见的现象,就是人们关于“应该”或“理当”的言说和他们的实际行为不相符合,这是依据遵奉的价值观所表达的,通常是人们希望怎样,而不是目前实际怎样。例如,我们同学校领导与教师交谈的时候,他们总是宣称家长是学校教育共同体中的重要成员,然而实际上家长难得有机会在学校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参与课程教学有关的决策等。造成这种习以为常的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内部的专业人员常常因外部的干扰或得不到回应而陷于纠结之中,于是诸如“我们的家长太忙了”或者“家长来学校仅仅是为了自己孩子的事”这样的话,就成了托词。因此,诊断基本假设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校成员回答以下问题:我们想要的和所能达到的之间的背离及其在学校中造成的紧张状况是如何使学校文化显现的?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潜在假设是教师文化乃至学校文化的深层指令,是教师一切行为和价值取向的源泉。例如,如果一所学校里的多数教师秉持“学生智力只有高低之分”或者“学生智力只有类型之分”的假设,将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显现出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教师的潜在假设包括关于学生发展的假设、关于学业成就归因的假设、关于教师角色的假设、关于教师经验的假设、关于家长期望的假设、关于教育科研的假设、关于教育变革的假设等。然而,教师的这些“理所当然”的假设常常隐匿在深处难以“现身”。研究表明,教师思维中的错误假设不少,严重影响着教师的教育实践以及学校的变革与发展。因此,只有不断反思教师的假设,才能揭示教师对教育的各种偏见,纠正教师行为的偏差。我们要有意识地帮助教师反思并揭示其对诸如教育、学校、教师、学生、知识、学习、课程、教学等重要概念的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辨析出其中合理性和消极因素。弄清教师潜在的主要假设,有利于我们创建、管理和变革学校文化。

三、学校文化诊断的几对关系

在学校文化的诊断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并辨析以下几对关系,这样有利于我们认识学校文化的本质,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明确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从而提高学校文化诊断的质量。

1.本体性文化与修饰性文化

基于实践场域,学校文化拥有两种基本形态,即本体性学校文化和修饰性学校文化。所谓本体性学校文化,是指学校自身呈现的传统和精神;所谓修饰性学校文化,是指装饰学校的文化,也就是体现学校传统和精神的辅助性文化手段。相比较而言,前者是根本性和目的性的,后者则是技术性和手段性的。如果没有本体性学校文化的内在支撑和坚实基础,修饰性的学校文化再丰富,也不过是外加的,是文化符号的堆积、没有灵魂的修饰,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空中楼阁。显然,人工饰物属于修饰性文化,而价值观和基本假设属于本体性文化。

2.强文化与弱文化

所有学校都拥有文化,但并不是所有文化都相同程度地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和行动。一般而言,组织文化(包括学校文化)有强文化与弱文化之分。所谓强文化是指:价值观被广泛共享;对于什么是重要事项,学校文化能够传递一致的信息;绝大多数员工能讲述学校历史或英雄人物的故事;师生员工对学校文化产生强烈认同;行为与共享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紧密关系等。而弱文化则与之相反。一种文化变得越强烈,那么它对管理者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方式就影响越大。拥有强文化的组织,其员工的忠诚度要高于拥有弱文化的组织。研究也表明,强文化是与高组织绩效紧密相连的。

3.理想文化与现实文化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校文化往往有“理想文化”和“现实文化”之分。一所学校提出的办学理念、校训等,往往代表着学校的一种文化追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已经达到了这些文化的要求;或者说,学校的文化追求(即文化的应然状态)与学校文化的实际情况(即文化的实然状态)是不一致的。我们可以把前者称之为“理想文化”,后者则称之为“现实文化”。其实,“理想文化”反映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而“理想文化”与“现实文化”之间的差距恰恰表明学校倡导的“理想文化”没有被师生员工真正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行为,这也正是学校文化建设者要努力加以修复和弥补的。

4.学校文化与校长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的价值理念已经成为学校大多数人的普遍认同和自觉行为,而校长文化是指学校的价值理念仅仅得到校长等(包括领导班子)少数人的认同。众所周知,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没有什么比文化更重要了;而对于学校文化来说,没有人比校长更具有影响力了。校长是学校文化的塑造者和引领者。文化通过共享经验而创建,但是,是领导者通过强加予他或她的信念、价值观和最初的假设来开始这个过程的。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但这并不意味着校长可以主宰学校文化的一切,校长文化也并不简单等同于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师生共同建构的。学校文化不应是单数(我),而应是复数(我们)。学校文化建设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大家(师生)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大家(师生)的学校文化。

5.学校文化与教学文化

学校文化诊断离不开教学文化诊断。教学文化是师生在教学情境中构建起来的一种课堂生活方式。其实,检验一所学校文化的试金石不是活动和节日,也不在运动场和图书馆,而恰恰应当在课堂和教学中。因为学校文化建设一旦深入到课程教学层面,进入课堂和学科,就与每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关联,与其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形成教学风格结合起来,由此学校文化建设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常态性的学校生活,自然而然也就成为师生的一种日常生活和生存方式,而这恰恰体现了文化的本质内涵。要言之,课堂是一所学校文化的尺度,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例如,一所学校的文化只有在课堂上都是民主的,才能称得上是深层的民主、真正的民主。因此,我们要高度关注学校文化的教学渗透。我们需要深入课堂听课去触摸学校文化的“脉搏”,关注学校的价值理念是否在课堂上得到体现或者说多大程度上在课堂中体现出来。▲

猜你喜欢
价值观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谁远谁近?
学校推介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