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艳
摘 要: “空白”在中国画里的意义和作用则为它不仅仅体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而且是我们要不断弘扬的文化传统,它的这一艺术价值是恒久不变的。为此,我们要在继承与弘扬的同时坚持创新,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来展现我们中国绘画的魅力。
关键词:中国画 空白 艺术
画中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表现方式,它与西方艺术中传统的色彩之白与近代表象艺术中的空白存在不同。中国画中的空白是艺术创作追求神韵、造境的重要方式,它通过视觉上的隐与藏的减法处理方式达到空间想象与艺术感受上的加法效果。对中国画中“空白”的理解不应拘于老庄之论,更应理解成是“中国的艺术都是活的,与生命相关”的艺术思想和生命哲学的体现。
从那些优秀的国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绘画是十分重视空白表现的,中国画并不同西方绘画那样用颜色把所有的空间都填满,而是在画面中留有足够的空白。所谓的这些空白,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有象征性地指某些事物,它可以指水面、天空、烟霞、云雾等等,只是没有用笔墨将它们的形状具体地描绘出来。画面中虽然缺少了这些实景的描绘,但那种云烟缭绕、雾霭蒙蒙的虚幻美却带给了人们更加强烈地心灵震撼。由此可见,留有空白,对构图和情景塑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一、空白增强了构图的形式美感
画面中的黑与白越是安排的相对集中,它们的对比就越强烈但也容易显得呆板;黑白越分散、越零碎,它们的对比也就越微弱。之所以这样说,不是把黑与白绝对地孤立分开,而是在强调它们之间要有个渐变的过程,从实过度到虚,从虚过度到实,要讲究恰当。所以,在处理黑白虚实关系时,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分配,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画面更具美感也更具吸引力。画面中的空白要适当地安排才能达到高层次的美感享受。《黄宾虹画语录》:“中国画讲究大空小空,即古人所谓字画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画面位置经营得好,空白留的适当,在空白处就可看出画意,可见空白是追求一种形式美感的。只有把空白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画面中的空白处理,例如:画中空白的大小、形状以及它在画面中的位置是否和谐恰当,这与位置经营一样,不仅和画面内容相联系,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整幅画面的美感。绘画大师黄宾虹曾提出一个理论:“不齐弧三角”,黄宾虹认为大自然中最美的就是那些天生的东西,现实生活中的桌子、椅子有方有圆,我们不能否认他们不美,但是它们的美是经过我们加工形成的。
二、空白強化了内容的表现力,深化了主体
南宋著名画家马远最善长截景式构图,他在画面中常对一些复杂的自然景象进行高度概括,剪裁大胆,取舍也非常得当。他在画面上常表现出山之一角或水之一涯的局部,其他的自然景物大多都省略不画。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提到:“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望直下而不见其脚,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此边角之景也。”在这种边角之景的画面中,留有大面积的空白来凸显他所描绘的实景,实景与空白处的对比使画面的意境也更为深远。
三、空白创造了画面的意境
画面中有被遮挡的部分虽然没有显现出来但并不是说不存在,而是跟显现出的部分一样内容丰富,与实处的笔墨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绘画艺术一直都在追求意境的传达,而最能体现画面意境的应当就是虚实在绘画作品中的体现。回想一下我们欣赏过的西洋画,它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它所呈现给我们的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写实,西洋画的整幅画面都被色彩填满,描绘的景物也是所取范围之内的实景,西方绘画的这一特点与他们思想理念的认识是一致的,他们对“虚”和“实”的理解就是:“虚”就是虚,是完完全全的虚;“实”就是实,是实实在在的实。而中国太极思想认识的“实”不是绝对的实,“虚”也不是绝对的虚,而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从这一理念认识的不同就可看出,中西绘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绘画体系。中国画注重画面要有虚实,这样才有意境,这也是受我们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影响。画面中的实处与虚处相互呼应相互结合,方显笔墨的婉转与灵动,此时的虚处早已不是单纯的空白,而是实处。
经过以上章节的论述,空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艺术表达的重要方式,即在画面上留出空白,也称留白。中国画中的空白并非是画没有画完,也非空无一物,而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极具民族审美和文化心理的一种艺术创造方式,是中国传统诗意文化营造的重要方式,与西方艺术中传统的色彩之白与近代表象艺术中的空白存在异同。
参考文献:
[1] 吴耀华.空白的蕴藉[M].艺苑,1992(3).
[2] 王弘力.黑白画理[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6):26.
[3] 周汝昌.中华美学特色论丛八目[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