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托克维尔:对平等的思考

2018-08-31 11:03凌子涵
西部论丛 2018年7期
关键词:大革命身份观念

摘 要:在社会发展中,民族与国家起源对其影响十分巨大。但身份平等的观念一旦扎根社会,那么它将指导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无时无刻不在促进着社会的发展,无论好的或者坏的,它都将在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作用,甚至推动着社会革命。当然,大环境下的身份平等观念还是取决于这一观念的深入人心。它指导着人的行为,以至于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让人们的交流与交往变得更加直接更加有效,而民主自然生根发芽。人们的融洽相处使社会更加和谐,在社会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又将民主推向更高的阶段,相辅相成。因此无论是在社会民主的发展和形成中还是在个人的发展和人性的塑造中,平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托克维尔的“平等”

“没有什么比身份的平等更能震撼我”这是托克维尔在<<论美国民主>>一书的开始指出的。他把身份平等视为事物发展的核心,其意义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它赋予公众思想以特定的去向,赋予法律以一定的方针,赋予统治者以新的准则。”,在作者的描述中,让人感受到的是身份平等成为了处理的事务的第一原则,它被公众所认可。这种思想的深入人心带来的是,当人们在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时,无论从国家的角度,还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去考虑解决问题的方式所带来的收益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平等的原则,这样大众利益和国家的利益能够大致的契合。其影响是解决问题能够更加高效,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它的政府的控制绝不少于对公民社会的控制。正如美国的民主,极大程度上是由于身份平等的观念而出现其特色。在观念的发展中,其民主也在追求着极致,并日臻完善。能够从作者的描述中发现,在美国早期的起源开始,这种思想的分布格局是不均衡的。而且能够预见美国南北战争的发生,这是令人惊讶的地方。从这个典型的事例反映出,身份平等在其社会的发展中的指导意义何其重大,竟然能够影响一场战争。因此思想在民族的形成中所存在的意义可见一般。究竟身份平等的觀念是如何影响南北的发展的呢?1067年一群欧洲移民到达弗吉尼亚,贫穷和无知让他们的生活举步维艰。他们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欲望,想要通过简单的手段获得大量的财富,好逸恶劳成为他们的代名词。淘金者盛行,他们既无才干有无品行,脾气暴躁而且喜欢闹事,后来移民过来的农工们没有高尚的观点,没有深思熟虑的计划,殖民地刚刚建立便引入了蓄奴制。他们对身份平等一无所知,只知道用一些低劣的手段获取利益,淘金者不明白平等竞争,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本来就是一种身份的不平等,这种社会发展的极度不平等,让人们利益熏心,懒惰成性,引发了大量的社会矛盾,阻碍了社会的进程,让社会趋于一种病态的发展。反观北方,这里的移民在祖国都属于生活舒适的阶层。他们在美洲的土地上联合起来,形成了独特景象。他们带着值得称赞的秩序和道德因素同家人一起来的荒原,他们在事业上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之所以主动从祖国的安逸中抽离出来,纯粹是为了满足求知需求,在苦难中流放,是理想凯旋,这些理念听起来有点像艺术家的思维。在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带着高尚的道德与修养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尊重,在交往中他们明白自己与对方的身份是平等的。因此在事业的发展中,出现的是良性竞争和合作共赢,因为他们明白平等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够从自己的付出中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利益,并且自己没有任何权利的去侵犯他人的利益和破坏社会的道德秩序。否则就是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也将可能使自己的利益收到他人的侵害,这也更符合民主观念。南方和北方的身份平等观念存在着天壤之别。南北战争也是观念的融合和碰撞,它将北方的平等观念的种子带到南方,并解除了奴隶制,南方的发展从此也有了起色。南北在观念的高度上也越来越契合,身份平等让美国的发展趋于整体,指导着社会民主的走向。

二、“平等”与社会民主发展

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托克维尔认为,平等与自由是大革命时期民众所追求的两种价值理念,但是自由是最早被追求的,也是最早被抛弃的,他们向往平等甚于自由。在大革命结束后出现了比大革命前的更加专制的制度,但是民众获得了平等,是以一个独裁者为主子的平等,因此在独裁下也就失去了自由。革命之所以反复,最重要的原因是法国人民选择了平等,而放弃了自由。法国人民由着对平等的执着发起的革命最终结果却再次回到旧制度的框架和束缚中,所实现的平等不过是平等的被领导甚至奴役,因此这必定不会成为革命的结束。作者对身份平等内容的阐述深刻且全面,但对一般读者来说有些晦涩难懂。个人认为身份平等不只是狭隘上的身份,它包含了许多方面,精神层面,思想层面,物质层面,社会分工层面。平等是相对的,它不只是单独存在于个体,而是个体发生社会活动时所遵循的准则,平等将人与人之间联系了起来,这种相对等的关系有利于事物的良性发展。身份平等以各种社会活动的形式存在着,要更加客观对它进行评价,并且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不要将它拘泥于某一固定的界限与形式。个人认为:在其位,谋其政,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即为身份平等,这样社会的民主才能更好的发展。简单来说,一个享有多大的权利就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一个国家主席和一个普通民众,表面看两个人的社会职位相差悬殊,主席的身份比公民更加高贵。但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主席日理万机,为国事操劳,为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的时间,这些付出是一个普通公民所无法比拟的。作为相应的回报,他的合法权益自然就比普通公民更大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平等。

孔子曰:“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繁荣未必保证社会不会动荡,还可以从唐朝安史之乱中得到印证。安史之乱前,唐代经济繁荣到了顶峰,国家仓库和农户家中存有大量粮食,而这不妨碍动荡和拐点的到来。古人云“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托克维尔言:“历史是一座画廊,在那里原作很少,复制品很多。”这本书既是铜镜又是画廊,将法国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印射在中国的体制与社会改革上。

作者简介:凌子涵 女 汉族 辽宁省沈阳市 1997.4.7 大三水务工程学生

猜你喜欢
大革命身份观念
钓鱼的观念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旧制度与大革命》将何去何从
英国会重蹈“大革命”覆辙吗?
十二星座时间观念排行榜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