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丽聪 王红娜 孟婷婷 杨颖 赵昕昊 张彤 陈默 王宇
伴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进程,人类社会文明不断进步,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形势下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共同挑战高等教育的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大学适龄人口的减少等突出问题,同时需要做到保证教育教学、提升教育质量、应对社会问责和提高大学治理能力以及提升大学竞争力。在高校需要提高大学治理能力和大学竞争力的历史洪流中,中国院校研究应运而生,近些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并走向规范化发展。
(一)定义
院校研究(InstitutionalReserch,简称IR)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关于IR的定义,有学者认为:院校研究,顾名思义是对高等院校进行的研究。还有学者认为:IR是在一定的理论关照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式(特别是定量分析的方法和程式),对单个高等院校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论证,从而直接服务于该校管理决策的一种研究范式。美国学者JoeSaupe在1990年提出,IR是支持院校规划,政策制定,及决策支持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将院校研究初步界定为:在一定理论观照下,运用科学的方法特别是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单个高等院校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描述、分析、论证,从而直接服务于学校管理决策的一种研究方式[1]。
(二)美国的发展历程
美国的IR起源于校史研究。1887年亚当斯出版的《威廉与玛丽学院》可以看做是美国IR的开端之作。IR在二战后逐渐发展起来,1965年美国IR协会(AIR)成立,被看做是这个新领域形成的标志。IR发展至今,欧美等地的高等院校大多设立了IR办公室一类的机构,并拥有了一大批专业从事IR的人员,甚至还有了以院校研究为学位论文题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如W.L.Tetlow,1979)。
关于美国IR办公室的主要功能,主要可以概括如下三个方面,其一高校中负责数据的对内对外汇总发布的核心机构;其二用数据及分析研究服务高层管理决策的智囊机构;其三用信息及研究手段促进学校高效运转和持续发展的领导机构。
随着IR不断地被高校领导所重视,其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关于美国IR办公室的发展趋势,美国夏威夷大学(檀香山校区)(UniversityofHawaiiatManoa)的IR办公室主任张杨博士进行了如下的阐述,首先职能转变、地位提升,从信息汇报到决策支持(制定);其次进一步提升为辅助高校决策的核心机构;再次进行重要决策时,决策者已习惯于向其咨询,并通过IR的分析及建议,制定和推行新策。
(三)日本的发展浪潮
第一次浪潮:60年代的学生运动(日本称为大学纷争)之后,大学为了分析其自身的问题,开始了IR工作。70年代,一些大学设立了旨在检查大学自身问题的的调查机构。
第二次浪潮:始于90年代,1991年大学设立基准修改方案实施,要求各大学履行自我评估的义务,大学内承担校内数据的材料整理,现状把握、分析的机构(大学研究中心)应运而生。同时由于大学设立基准的修改,一部分大学撤销了实施一般教养教育(普通教育或通识教育)的院系,取而代之成立了“大学教育中心”。
第三次浪潮:2010年开始对于IR工作的关注和重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0年之后,本校學生调查已在日本高校广泛展开,大学IRConsortium形成。如山田礼子牵头的部分高校的《新生调查》《大学生调查》等等[2]。
(四)对比
从中美日三国关于IR发展的历程整体来看基本相同,但是起始时间不尽相同,中国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但是中国的发展势头和趋势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进入到了规范化发展的阶段。具体发展对比情况见表1[3]
通过对发展历程的对比发现,亚洲大学的IR与已有半世纪以上发展历史的美国大学的IR相比,还处于发展初期,具有很多相同的课题。
1.IR的功能还主要是側重于教育质量的保证,在大学财政、运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还不足。2.IR专业人员的培养不高,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是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3.亚洲大学的IR在借鉴美国等经验的同时需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为加强相互了解和交流,可开发和实施共同的调查,进行比较,找出解决方案与对策,实现共同发展,这也符合加强国际交往的基本外交国策。
参考文献:
[1] 周川.何谓院校研究.高等教育研究[J].2003,24(3).46-47.
[2] 刘文君.“高等教育研究”与“院校研究”——中日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与院校研究机构职能之比较[C].“院校研究与高校综合改革”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15:7.
[3] 刘文君.日本院校研究状况及其发挥的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16(03):86-89.
作者简介:汪丽聪(1987-),女(满族),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医学教育研究与管理